![]() ![]() ![]() |
|
|
|
2017/08/27 10:18:22瀏覽4161|回應6|推薦12 | |
從整合性學習看高中文言文爭議:一位理科老師的看法 王道維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 最近關於高中國文課綱中文言與白話文章的比例,各界都有許多寶貴的意見表達。絕大多數是來自語文教育或中/台文相關領域的學者或老師,外加一些身在其中的年輕學子。作為一個理工科系教師,筆者想提供另一些角度的想法供各界參考。 首先,理工科系學生所最努力學習的科目如數理化等,目前都只用過於簡化而工具性的文字語言(並數學符號)表達,少有背景脈絡鋪陳或文字美感的展現。若加上反覆僵化的考試練習,我們學子所能使用的文字語言(以及其連帶的思維情感)自然都只剩工具性而非表意性的目的。其次,新世代的學子是在網路與社群媒體中與同儕成長,因而對他們最貼近的表意方式也就是一些隻字片語或貼圖,使得「完整的語言表達」也在學子們的生活中缺席。這樣的情形也在未來只會更加嚴重。 所以當我們回頭來看國文中文言/白話的比例問題時,筆者個人認為應該跳脫工具性思維,免得更覆水難收,然後反過來以整合性學習來為之重新定位。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向: 一、素養融入式學習:優良的語文表述與敘事論述脈絡應該更多融入於各科目(包括數理科)中,讓學生有機會耳聞目染,將合宜的溝通表達能力與專業知識結合(而非切割)。這也正是強調素養學習的新型學測未來會發展的方向,所以應該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啟發引導式教學:筆者雖贊成仍維持國文科中文言文的比例在最多50%,但應以較為淺顯且容易引用的文章為主(不需包括各朝代或文類),以欣賞與啟發性的引導來幫助學生喜愛文字語言,甚至可以對內容有反思斟酌而非一昧頌揚。畢竟只有當文學成為下一代欣賞喜愛或討論思辯的對象時(而非只為了考試),文化的香火才得以傳承在民間。 三、精神感悟的提升:筆者相信不管是人文或理工科系的學生,善用語言表達情感對於自我感悟與精神素質的都有很大的提升,亦是當今充滿暴戾酸臭之氣的網路文化所極為缺乏的。雖然每個作者都有他自己的意識形態或文化背景,但優秀的文章總是能幫助我們跳躍出這有限的瓶頸而觸摸到更為寶貴與普遍的生命價值。筆者僅以國際知名的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黃克孫教授,三年多前在清華大學與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重逢時所寫的一首詩為例,說明文言的含蓄豐滿如何幫助我們更能體會人文與自然的美妙交融。 〈新竹偶遇楊振寧〉 黃克孫(2014.1.07) 相見一如故 追迴皓首前 明窗高院裡 小艇石溪邊 規範窺天理 超流探自然 劍光猶磅礡 執手話丁年 英雄辭甲帳 迴夢總依稀 名譽終端頂 人生盡逶迤 西南初發地 東北晚歸時 千古留名處 寸心亦自知
註:「規範(場)」與「超流(體)」是物理學專有名詞,也是楊院士最重要的研究領域。「高院」指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石溪」是指紐約大學石溪分校,都是楊院士以前所任教的地方。 蘋果即時論壇文章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70827/1191219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