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深邃美麗的歐亞大陸
2013/02/25 21:38:09瀏覽160|回應0|推薦8

在東歐獨裁政權解體多年,前共黨地區仍似一片「受詛咒的大地」,頻傳腥風血雨…那麼,歐亞大陸應該是千瘡百孔,何以深邃美麗?

隨著自己年齡增長,看待事物總有獨特的觀點。從共產制度轉型的歐亞大陸諸國,當然無緣跟美、日、西歐奢談民主;然而,人生無它,高度共鳴而已。歐亞大陸對台灣(甚至整個華人社會)的啟發,遠遠超越西方世界所提出的理論,也間接激盪台灣社會深度反思。

☆巴爾幹與台灣的電影夢

電影是主觀的藝術,1991年以前,庫斯杜力卡幾乎成了巴爾幹才子的代名詞,也間接成了當地導演效法的楷模。

當前南斯拉夫熬過內戰後,原本以為「分則弱、分則亡」;然而,小小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塞爾維亞…等共和國卻像打開的潘朵拉之盒,不流於前人窠巢的優秀電影作品傾瀉而出,在各影展大放異彩,也間接提升國家知名度。

同樣的,我們欣賞張藝謀、陳凱歌的才華;但我們更應珍惜讓李安、鈕承澤、侯孝賢、蔡明亮、魏德聖等人揚名國際的機會。

☆斯拉夫之夢與華人之夢

斯拉夫語系國家曾進行半世紀之久的政治聯盟,乍看聲勢浩大,不知不覺淪為「鐵票部隊」,更讓克里姆林宮的視野缺乏普世性與前瞻性。然而今日,斯拉夫語系國家內依然閱讀普希金、聆聽天鵝湖、欣賞睡美人、交相在柴可夫基斯與蕭邦音樂大賽一較長短、珍惜二戰期間力抗納粹的共同選擇…這些不隨政權解體而消失的部份,才是捷克藝術家慕夏當年所謂「民族團結」的本意啊!

那麼,結合成一個龐大的、相依唯命的政治體,豈是華人世界的真正選擇?

☆烏克蘭與台灣的內部對立

2004烏克蘭總統大選時發生「中毒變臉」的事件(或陰謀、或笑話),受害的候選人甚至轉往奧地利就醫。相較之下,台灣總統大選不也曾出現奇計險招?

在此毋須明辨對錯,因為信者恆信、疑者恆疑。若我們聚焦事件發生的本質,才發現基於歷史文化信仰因素,烏克蘭的「東西對抗」不亞於台灣的「南北對峙」:壓抑多年的「親西派」質疑KGB介入,企圖捉住一絲翻身機會;執政多年的「親俄派」怪罪西方操控,期待重拾往日榮光。戲劇化的政治事件源於兩股勢力長期火水不容、纏鬥不休的結果,有好長一段時間,該國年青人遺忘跟世界精英的對話。是故,台灣不應再將族群作為對立的基礎,而是將它作為同時解讀東京與北京的利器。

☆俄僑與外省人的心靈歸屬

就某種意義而言,協調境內上百個種族合諧運作的前蘇聯即是「歐亞聯盟」(穩住財政就是靠高加索山區心思細膩的亞美尼亞人)。仗著先進優勢的文明,遺忘詩人魯的「故鄉,即是你要前往的地方」,多數移居各加盟共和國的俄裔民眾毋須「本土化」—猶如移居美國中西部的白人不願印第安化。然而1991的「蘇東波」浪潮,各加盟共和國開始去蘇維埃化,而波羅的海三國為了提高本土認同,甚至祭出「精熟本土語言」做為篩選公民資格的門檻,進一步去斯拉夫化、去俄羅斯化。

儘管舊時代的統治階層多為俄藉人士,許多俄藉百姓對當地做出不少貢獻;如今政局轉變,在有意無意間,俄僑驚覺周遭盡是對自己身份的質疑與排擠,心靈該歸屬何方?這不是跟台灣外省族群有高度的呼應?


一切的悲愴至今仍震耳欲聾:我腦海不時浮現搖搖晃晃的伏特加醉漢、扔掉舞鞋提琴出賣肉體的女孩、手持棍棒橫眉豎眼的新納粹黨、流落街頭任憑宰割的棄嬰棄童、為外國旅客開計程車謀生的大學教授、高分貝怪罪對手的政黨、拿戰機換豬肉的荒謬交易…

在此感激所有於1991年後選擇到東歐留學之青年:你們忘卻享受德意志的精湛工藝、法蘭西的雍容華貴、義大利的熱情奇想、日韓的春青偶像…感謝你們熬過人世間最黑暗的「末日審判」。

無用之用乃真大用。當台灣逐漸外交休兵、經濟蕭條、政權淪陷、倫常崩壞…此時,一股聲音號召我們正向思考:既然亞歷山大佩特洛夫的《老人與海》與蘇古諾夫的《浮士德》獲高度讚賞,台灣文藝人士何須畏懼詮釋西方經典?既然卡巴斯基白手起家建立超越美製的防毒軟體,台灣科技人才不也能衝破獨佔市場的西方品牌?既有長期拒絕綠卡的索忍尼辛與莎拉波娃,台灣知識份子何須受制雙重國籍的誘惑?既然前南斯拉夫無情戰火都無法阻止德約科維奇、揚科維奇與伊凡諾維奇成為網壇巨星,台灣體壇新星何須埋怨身處建設殘破的偏遠鄉鎮?
        
唯有悲劇,方能昇華喜劇;唯有唯有經歷不可思議的寒徹骨,方能迎來陣陣撲鼻香,望見歐亞大陸的深邃與美麗。是故,斯拉夫語系儘管孤芳自賞、侷限於大學內的一門艱澀科系;斯拉夫民族的恩怨分合、(如史特拉汶斯基筆下火鳥般的)浴火重生應成為台灣民眾的普遍認知。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vincijourney&aid=7338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