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敦煌? (2007/01/18)
或許你去過敦煌,但你讀過《敦煌》這部小說嗎?看過《敦煌》這部電影嗎?
進京趕考的宋朝書生趙行德,偶然於開封街頭營救一名正待出售的西夏女子。這名女子為了報恩,於是送給趙行德一塊前往西夏的通行證。在客棧中無意聽到有人提及:「朝廷二十萬個官職都已經滿了」,落榜的趙行德遂逐漸動搖安土重遷的觀念,欲動身前往西北,不料卻在途中被西夏軍隊攔劫。從此,一名書生被訓練成武士,意外的踏上了涼州、甘州、瓜州、肅州、沙州… 當然,讀者可以在網路上查到更多的資料,因此我在此謹簡述故事大綱,卻騰出更多篇幅討論《敦煌》所引發我們的思考空間。
當朝廷與民間都認為「西夏只不過是個毫不起眼的游牧民族」時,導演透過趙行德的眼中,發現西夏也有自己的文字、誓死不變節的西夏婦女、驍勇善戰的西夏將領、勵精圖治的西夏國王…而今日,大家的印象中小國、窮國、亂國的孟加拉,不也出了一位改革金融體系,讓窮人得以翻身的尤努斯? 相信其它的「小國」還有更多的改革人士吧!
此外,由於這是部日本電影,因此劇中的主角,例如趙行德、朱王禮與回鶻郡主等,分別由佐藤浩市、西田敏行與中川安奈所飾。印象還很深刻,《敦煌》剛上映時,當時報紙除了以大篇幅刊登這部電影海報之外,旁邊還寫出「為什麼中國人不能拍出這樣電影」的矛盾字眼。當時還沉溺於「由你玩四年」的我,自然沒心思回答這個問題。但時間會解決一切。
多年後,有機會欣賞俄國導演騁馳歐亞大陸重建的《成吉思汗》,揣摹的《蒙古精神》;也有機會欣賞法國導演拍攝震撼人心的《喜瑪拉雅》,跟隨藏族村落壯丁帶著犛牛背着鹽,長途跋涉横越整個山峰交換糧食,才知道還有比中央電視台(或中視或華視)更能傳達西藏精神的外國媒體。多年後,有機會讀到英國作家菲利普·馬斯登《交會的所在》,隨著這位「根本是拿英國護照的亞美尼亞人」的執著,我的心也跟著走遍整個中東、西亞、東歐與南歐,了解亞美尼亞人流離顛沛的歷史。 今日再看看這部小說,再回顧這些電影,我能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
全球化不僅是商品的流通,更是文化的分享, 不能限制英國人追溯千百年來亞美尼亞人走遍的苦難大地, 不能剝奪法國人解讀藏人與大自然間循環相生的真諦, 更不能拒絕日本人詮釋中原西域大地上可歌可泣的華人歷史。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A/davincijourney/PSN_PHOTO/393/f_8925393_1.jpg)
![](https://g.udn.com.tw/upfiles/B_DA/davincijourney/PSN_PHOTO/392/f_8925392_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