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基洛輔舞團倫敦公演,娜塔莉亞。瑪卡洛娃(Natalia Makarova)趁機尋求政治庇護;多年後,她帶著先生愛德華與兒子安德魯薩,進行一趟從聖彼得堡到塔什干的歸鄉之旅,也成了BBC的鐵路之旅的一集紀錄片。
在冷戰時代,共產世界一旦出現流亡的藝術家,就有媒體疾呼「西方世界又完成一場人心歸順的偉大勝利!」然而,娜塔莉亞這段溯源之旅,絕非帶著西方標準批判「千瘡百孔的祖國」,而是真情流露,並客觀呈現東、西方兩種世界價值觀,更同步釋放安德魯薩的美國心靈。
走在聖彼得堡的街上,娜塔莉亞感受當年傑出建築師留下的完美和諧與平衡,並踏入當初奠下芭蕾基礎的瓦卡諾瓦學校(Vaganova)(扭轉社會主義國度只灌輸年輕人政治教條、缺乏創新教學的論調);在波修瓦劇院的工廠,娜塔莉亞再度觸摸純手工打造、無噪音的舞鞋(扭轉社會主義國度缺乏好產品的論調);在莫斯科的馬戲學校,年輕人汗流浹背的苦練,只願換取幾分鐘登台演出的機會;在伏爾加格勒,280英呎高的雕像前,母子共同追悼祖國傷亡的二千萬百姓(扭轉諾曼第登陸為二戰轉捩點的論調);在阿斯特拉罕,觀看漁夫打撈二米長的白色大蟳魚;在撒馬爾罕的市集,巧遇二十多年前的忠實粉絲;在塔什干劇院,台上小舞者的邀約,娜塔莉亞彷彿覓回年輕時的熱忱,毫不思索的上台即興演出…
後人必須超越前人,如果母親曾在東西方截然不同的體制下調適、生存;那麼,兒子就不該在共黨解體後以固執的、單一的華府眼光看世界,誤認渴求民主制度的國度必定需要華府援助。尤其今日中國外交勢力崛起,美國青年更需補足對非西方世界精神層面的精確了解。所幸這趟特殊旅程,推翻安德魯薩之前習以為常的觀點,讓他超越國藉的束縛,自由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