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史達林何需禮物?
2013/01/10 16:43:40瀏覽119|回應0|推薦1

史達林何需禮物    (2009/01/10)
 
一輛滿載政治犯的列車意外帶來猶太小孩沙士奇,他在此遇上養父亞齊與養母薇拉、鐵路工人哈樹,以及孤兒帖木兒。大家無視惡警加博的苛政,依舊度過難忘童年。某日薩滿巫師預言災難將至,哈樹趁機將沙士奇送至遠方。多年後白髮蒼蒼的沙士奇踏上尋根之旅,意外得知村落居民早因核爆輻射身亡,唯有緊靠一株大樹,追憶起點滴童年。這是南韓釜山影展佳評如潮的電影《給史達林的禮物》。

導演Rustem Abdrashev在構思人物時特別用心。當年遭史達林流放中亞而聯姻的政治犯形形色色,主角為何偏偏找上波蘭人亞齊與俄國人薇拉? 

在現實生活中,俄國與波蘭是斯拉夫語系政體中政經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也因散居歐亞大陸的東西端導致思想差異最大,其唇槍舌戰之激烈,不亞於中國與台灣。面對共同悲劇,亞齊與薇拉兩人背後牢不可破的差異-天主教與東正教、拉丁字母與西里爾字母、文藝復興的啟迪與游牧蒙古的交融、資本主義及馬克思思潮,就逐漸隱沒於中亞細亞無盡的地平線。

沙士奇與哈樹爺爺間的真情流露,則是本劇的另一項重點。哈樹爺爺曾說:「小時候,我牽著馬,走了好遠好遠的路(死了一些牲畜),才到達另一個山谷過冬;然後,這裏發生了大飢荒(死了很多人);然後,我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了更多人);然後,我當了鐵路工人(處理從莫斯科運來的屍體);然後,我就有了你…」苦難的歲月,讓哈樹爺爺變成一株大樹,展露強韌的生命力與寬闊的胸襟,更珍惜與沙士奇的這段奇遇。幾十年後白髮蒼蒼沙士奇,處處流露真摯、謙卑、觀樂與共存,彷彿哈樹爺爺的重生。

此外,我要談談為何這部電影取名《給史達林的禮物》。順應潮流改名《給史達林的審判》豈非更妙?

電影中年幼無知的沙士奇,以為獻上心愛羔羊給史達林當七十大壽的禮物,就能讓他龍心大悅,讓父母重返自己身邊。這段「被欺騙」的情節當然不是本片精髓。

面對共黨解體的蕭索亂象,世人可以大聲疾呼「轉型正義」,追究當年歷史悲劇的幫兇、尖銳營造善惡對立;導演卻獨具慧眼點出群體心靈最需要的「轉型寬容」。移居以色列多年的沙士奇,並非「以武力捍衛猶太國土」的鷹派人士,顯然沙士奇理解豐功偉業與惡貫滿盈已如過眼雲煙,跳脫「猜忌、兇殘」的史達林個性。

質疑獨裁政治時,別忘了遭流亡者與當地人民形成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體;審思歷史人物功過時,別過度清算在當時體制不能選擇的廣大百姓。

電影取名《給史達林的禮物》,不正是鼓勵我們珍惜當下與週遭生命相處的緣份,大家給大家禮物?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vincijourney&aid=7214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