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捷普餐館裡的女神雕像
2007/05/29 12:47:57瀏覽939|回應0|推薦10

 走進捷普郊區的一家小餐館,入門不久,便在牆上看到這件雕像,大概兩尺高吧!刻的應該是某個印度女神。
 這件女神雕像當然不是古董,也不是名家雕塑。然而,誰都不能否認她是一件非常美麗的裝飾品。
 印度藝術本來就很「裝飾」。在許多建築、雕刻、繪畫作品上,都充滿裝飾味,用來表達印度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我進餐館,便選了這個女神雕像旁的座位坐了下來。因為等餐緣故,我有一點的時間,略略地抬頭仰望著她,總覺得印度這個國度,飽滿、性感、自然、靈氣。簡單的一件餐館裝飾品,散發強大的魅力。
 雕像刻的是「人體」,而印度一直是世上最美麗的人種之一。早在佛經便有記載,男的英俊,女的美麗。經過二千多年,今天的印度男子仍多半帥氣,而女子之美也不在話下,幾次的世界選美比賽,印度女子總是排在前幾名。這美麗的人種,在印度的雕刻也充分表現出來。
 雕刻表現上,若描繪男子,多半是佛陀形像,在這點上,不好刻得太美麗,否則「寶相莊嚴」不足。儘管我們在許多印度佛陀雕像上依然看到俊美無比的臉龐,但就身段而言,畢竟莊嚴,不夠美麗。
 這美麗,便由女性雕刻補上缺憾。可以這麼說,印度女性雕刻,是全世界最美麗的雕刻,連希臘的維納斯,都有不及。
 女性雕刻的美,來自一種對身體的無比自信。印度人認為,人類是很「自然性」的動物,不像西方人認為的宇宙應該以人類為中心,也不像中國人高談濶論的「天人合一」或「人定勝天」。印度認為人有點像動物,就是一種最自然、天真的美。
 我常在動物頻道看到花豹等走獸身影,覺得那真是人間大美。但作為動物之一的人類,很可惜在禮教的進化史下,一直遠離了動物的層面。幸好,印度將之保留下來,讓我們看到純屬肉體本身散發的極致美。
 中國人不太敢裸露的,唐朝人穿了點薄紗,已經被批評。然而看看印度,大大方方便將身體展現出來,一點也不扭捏作態。但印度的裸又不像希臘雕刻的全部裸體,而是身披纓絡,或是現代的紗麗,反而更恰到好處。因此,我總覺得印度的女性雕刻成就之高,實為天下第一。
 就看這件餐館的女神雕刻吧!她可能是音樂之神,或舞蹈之神?她正手舞足蹈,陶醉在自己的沉靜歡愉氣氛中,也將愉悅的氣氛傳給了欣賞者。這件雕刻以陶土刻成,局部施以彩繪,保留了大地的厚實,也展現了肉體的豐腴。
 女神呈現舞姿,她的兩腳微微彎曲,正是曼妙舞步進行中,因應著節奏點,女神的左手輕揚高舉過頭部,右手則與左手平衡,微微放在小腹前。或許陶醉樂音中,女神的頭部斜看右下方,以眼神的動線,交代了此刻心境。整座雕像同時蘊含舞蹈的「動」與陶醉的「靜」,非常迷人。
 這種雕法,是很印度風的「三屈式」風格,也就是,全身並非像埃及雕像那般的垂立呆板,但也不像希臘的優雅
S型,而是更為柔美,更為性感。因此,為了加強這種感覺,女性的雕像往往大方地露出飽滿的乳房,不加遮掩,更加呈現屬於大地母性的自然美感。
 通常,女性雕像也會著重在手臂、腿部、腹部的肌肉表現,和乳房一樣,均飽滿豐潤。然而,印度的豐腴又絕不是遲頓的,而是靈活的。從這件女神雕像的手指,很清楚看到手部的柔軟,手指宛如蓮花出塵一般,輕佻而具魅力。大概,這就是屬於印度的美吧!
 今天的印度女子,依然保存這種美麗的氣質,一種稱為「紗麗」的傳統服飾穿在印度女子身上,是恰如其分的美麗。我在街頭看到的印度女子,身形多半不是纖細的,而是像雕像般地略帶豐潤,但又絕不是肥胖,穿上紗麗,有著他國女子沒有的美麗。看來,印度女子的美,仍然從傳統中延續下來。
 有時我想,像中國這麼保守的民族,真的應該到印度看看。長久以來,中國人好像都把自己「包」得太緊了。名義上是禮教,但其實是缺乏自信。不信,看一看唐代女子便知道。唐代是一個大時代,對自己有信心,於是一種不必藉由外在規矩,而純由人的自然本身散發的美感,在唐代有著曇花一現的發揮。後來的時代,一代比一代包得更緊,最後,就像清末那樣的時代了,那時候的人,不論男女,看起來都不像人。
 真正的人,是和自然充分融在一塊的,是保有很多仍屬於動物性的美的。花豹從不介意展露牠們快捷的身影、爆發的肌肉美感。那麼,人類不應也要向花豹看齊嗎?雖然人類畢竟不同動物,不能完全裸露,而需著衣,然而,從印度而來的經驗,衣服與肉體間,仍可以有很好的搭配。就像這件餐館的女神雕像,她身上的腰褲、胸前耳際的纓帶,梳得如蓮花般的頭髮,不都恰到好處。我們不會因為女神裸露了乳房,便起斜念。好的藝術,總在讓你看到裸體時,心中卻有無比的純淨清涼。
 這件雕刻品不過是某個郊區小餐館的裝飾品罷了!可能談不上價值連城,但,她不很美嗎?而如果在這麼一個小郊區,都有這樣的美麗,那麼,我們實在不能小看這個國家的大美,以及她那無比驚人的傳統力量。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mifel&aid=9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