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沒看過牛,但在印度看到牛還是很興奮,總覺得這動物有著某種神秘的力量。 牛在印度仍為聖獸。在印度,每天都會看到牛,路邊、農田,甚至都市街道內,總有不少牛隻閒逛著。連接印度金三角的國道上,大批牛群往往與觀光客爭道,是很特殊的景象。 牛被視為聖獸,和牠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濕婆神」有關,濕婆神選了牛隻當成坐騎,連帶地,信仰印度教的人,也都將牛隻視為神獸了。今日全印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也就是說,約有八億人的心目中,牛仍是神聖的動物。 印度的牛隻也出奇地多,全印超過數億頭。很可想像,這數億頭牛都上了街頭,會是何等壯觀場面?以前,早聽人家說印度牛隻在街頭閒逛的故事,到了印度,真知道此言不虛。 嚴格來說,這數量龐大的牛群,基本上還可以分成兩種:有駝峰的,和沒有駝峰的。大致說來,多數的牛是沒有駝峰的,正如在台灣所見的尋常牛隻。 但更嚴格來說,恐怕更神聖的應該是有駝峰的。遠在四、五千年前的一些印度繪畫、雕刻中,就出現這種有駝峰的牛,可見歷史久遠,並被印度人視為最重要的動物,帶來肉、乳及毛皮等。就算沒有宗教信仰,從民生角度來看,牛當然重要。 印度教的發展是後來的事,在觀念上,濕婆神很自然選了牛隻當成坐騎。差別在於:牛肉不能吃,不能對牠大吼大叫。今天,則同意可以喝牛奶,而且很多印度人還覺得很好喝。 那麼,濕婆坐騎下那頭牛,照說應該是有駝峰的,才符正統。 說「駝峰」並不恰當,應該叫「牛峰」,但樣子實在跟駝峰極似。其實,所有的牛隻都有這個「峰」的,只是沒那麼誇張。中國象形文字中的「牛」,上面那橫,自然是牛角,但底下那橫,則並非牛腳,而是「峰」,農夫會將軛架在其上,拉動牛車。 在印度看到駝峰鮮明的牛隻,感覺特別有趣。我在阿格拉的紅堡入口前閒逛時,迎面就來了一頭有著大峰的牛,很快地,便按下了快門。 這牛白色,應該是等級較高的牛。大凡天下人對牛隻的看法,毛色愈純,就愈神聖。那毛色,讓人想到宗教,而不是拿來吃。 這頭牛的相貌也好。兩隻犄角,短而銳,看來英武。配合同樣尖挺的牛耳,更說明了牠的好品種。最難得是那對眼睛,專注而沉思,有點像哲學家。這頭白牛輕抬四肢,不動如山地穿過無數的觀光客人潮中。 莫看照片中沒什麼觀光客,其實,當日紅堡前,包含印度當地人在內,牛隻身旁少說數百人混雜一處。然而,當牠的主人輕趕著牛隻來到時,印度人真的會走避一旁。而觀光客受了感染影響,也往兩邊撤退過去。我則在稍稍後退的步伐中,拍下了牠。 拍攝角度關係,也順帶將牛隻的主人攝入鏡頭。主人是很典型的印度教徒,全身橘色的穿著及以頭巾,說明他在印度種姓階級中,地位還算可以。不過,主人衣著有點髒污,說明職業可能是一般農家,他手持木棍,輕輕趕著白牛,不知要往那裡去? 我不知道印度這種對聖牛的崇拜還能維持多久?畢竟二十一世紀已經來臨,許多事物、價值到了這個世紀,都會一一為之顛覆。想想,都市平整街道中,放任牛隻穿梭,造成交通問題,任何的主政者,必然不會坐視不管。事實上,印度政府也真的開始捉牛了,以解決交通問題。雖然被捉的牛,大部分最後還是回到馬路上。但十年後呢?百年後呢?必然不是如此了。 就如這牛隻的主人所屬的種姓制度,所有的現代政府都不會容許階級與歧視的存在的。或許當前還無法對抗傳統的老舊觀念,但十百年後,這種從外相判斷的信仰觀念,必然無法超越人性本身的尊嚴。印度教的可貴,必然將返回對內心清淨的根本哲理,而不是停留在支節的外相執著。 這是時代洪流,擋不了的。我和幾個年青的印度人聊天,他們也都信仰印度教,但已不再視牛為聖獸,甚至還會開玩笑地探問牛肉的味道。天知道,百年後的印度,會是什麼模樣? 當然,牛隻做為大地象徵的動物,本該值得尊敬。牠的純厚、樸實,為人類的誠懇付出,都值得我們敬重。何況,照片中的這頭白牛,像極哲學家,我們不更應從牠身上,反省出某種人生的道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