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04 21:33:35瀏覽11534|回應0|推薦3 | |
故宮博物院典藏的第三張北宋名畫,是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這是一張超極「緊實」的山水畫,中國繪畫史上,沒有一張可比得上它。 《萬壑松風圖》的尺寸很大,高有188.7公分,寬有139.8公分,屬於「大中堂」,適合懸掛在客廳大堂,很有氣勢。 李唐選擇這個尺寸,自然想表現雄偉的境界。《萬壑松風圖》呈現的,是一處雄偉的山水,厚實緊密。山水中,生長同樣雄偉的松樹,溪澗流動,白雲輕飄,也是北宋山水畫家強調的「理想化」山水。 為了表現理想性,李唐將畫面的主山擺在居中的位置,就是為了呈現堂堂正正、一絲不茍的感受。李唐用很陽剛式的筆法,製造了雷霆萬鈞的感覺。 這種筆法稱為「斧劈皴」。「皴」是中國畫家用來表現山石明暗的方法,到了北宋,已經有許多各式各樣的皴法發展出來,例如范寬的「雨點皴」、郭熙的「卷雲皴」,都因為觀察的地理條件不同,表達的選擇方式各異,而有不同的呈現,也創造了不同的效果。 「斧劈皴」顧名思義,就像斧頭劈過的感覺,強調刀斧的痕跡,以及速度力量,屬於比較陽剛的皴法。斧劈皴通常用來表現雄偉大山,創造鬼斧神工的感受。以毛筆的使用法來說,要運用側鋒,也就是毛筆肚的位置,不必沾太多墨,在紙或絹上擦過,便會形成斧劈的效果。 《萬壑松風圖》在山石的結構上,本來就非常結實,一層又一層的山巒、石壁,紮紮實實,密不通風。加上李唐很仔細地以一筆又一筆的斧劈皴法,分布山石之上,整幅畫像是泰山壓頂之勢,黑壓一片,填滿了天地。 這樣的結構、皴法表現,讓人覺得眼前的山水,一定是最雄奇的山水,天下群峰和它比起來,都會低矮遜色。 因此畫題叫「萬壑」,而為了更加強調雄奇壯麗,再以「松風」接續。《萬壑松風圖》中的松樹,生長在溪邊的嚴實土坡上,五、六株為一叢,占據畫面的核心。松樹看來已有百年歷史,老幹英挺,強根穩穩糾住地表,松葉茂密而翠綠,非常健康。 因為茂盛健康,讓人彷彿也聽到松林間傳來的松葉摩娑聲響,而主山兩側,山石之間,也分布幾叢的松林,樹形較小,但分布連貫,真正是構成「松林」了。李唐在此,表現了萬物最生機蓬勃的時刻,象徵自然無限美好,有很強大的生命力。 不過,李唐深深瞭解道家哲學中「陽剛必摧」的道理,純粹的剛硬會讓畫面變得乾燥,因此李唐補上三個元素,讓畫面加入陰柔,具有靈動感。 第一是山林中的瀑布、澗泉。從遠方山間的小瀑布,一直到畫面左下方溪水的流出,一層又一層,延續不斷,你知道那道溪水,就是山上的瀑布流下來的。這種連貫的關係,讓平面的畫幅,產生了動態,也讓人聽到了聲音。 第二是密林巨山中的白雲。《萬壑松風圖》用墨乾黑而濃厚,大片布滿的結果,不免會黑壓一片,令人窒息。李唐在黑壓之中,以留白效果,區隔了遠方主山與中景主山、中央主山與兩側松林,製造白雲飄過的效果,讓畫面透氣,可以呼吸。 第三就是遠方主山旁邊幾座如筆狀的削形山峰。和主山密林不一樣,這些削筆峰,輕盈許多,用的墨色也較淡雅,細細的,瘦瘦的,其實並不是真正寫實的山。從這幾座彷如插雲般的山峰,可以感受李唐已經和北宋初期的范寬不一樣了,李唐已經到了北宋末期,準備進入南宋。這兩段時期較大的差別,在於南宋出現更為浪漫性的想法,《萬壑松風圖》這幾座插雲峰,就透露了浪漫的想法。 和范寬、郭熙一樣,北宋畫家會在畫幅角落或隱密處,小小簽名。在左方遠山中,李唐在其中一座簽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說明這件作品完成於宋徽宗時期,公元1124年,那時李唐是徽宗畫院中的任職畫師,也很得到當時文藝界的高度認同。 從題字也可以知道李唐畫這幅畫,已經是七十五歲的高齡了。一般人不見得活那麼長,就算能活到這個年紀,也多半垂垂老矣。但看《萬壑松風圖》那麼雄強的筆力,真令人感受李唐的生命力旺盛,非常人可及。《萬壑松風圖》老辣雄強,具有中年人的勇猛功力,與老年人的境界火候,歷史上難以找到第二幅畫與之匹敵。 後來北宋滅亡,李唐到了南方,而南宋也開始了。老畫師李唐依然被請入畫院,成為南宋院畫的領導人。假如要觀察北宋到南宋繪畫發展脈絡,李唐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總之,故宮三大北宋名畫各有千秋,《谿山行旅圖》雄偉大度,《早春圖》從容靈秀,《萬壑松風圖》剛猛嚴實,都執一方牛耳。但以重量感來說,可能要將第一票投給《萬壑松風圖》吧!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