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破,放下,得自在—放下個什麼?
2013/04/25 17:11:42瀏覽1763|回應13|推薦120

蓮生活佛畫作—春到福到

 

一開始,先請諸位欣賞一則師尊蓮生活佛盧勝彥註解的禪宗公案:

 

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

佛召仙人,梵志應諾。

佛曰:「放下著。」

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

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

佛又召仙人:「放下著。」

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個什麼?

佛曰:「吾非教汝放捨其花。汝當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卻,無可捨處,是汝免生死處。」

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

我讀了這段文字,就想起學佛人常說的一句話:「看破,放下,自在。

這是「金玉良言」,可惜做得到的人不多。

佛教梵志放下:

一、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三、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這「六塵」、「六根」、「六識」,互相關聯。

然而,我發覺更深的「六識」更具:

「意識」、「攀緣識」、「巡舊識」、「波浪識」、「分別事識」、「人我識」、「四住識」、「煩惱識」、「分段死識」,這識的範圍非你我所能想像。

曾有一位心理學博士醫師。

他學佛法。

只用「放下」一法教人。

後來他有「大煩惱」,竟然一樣「放不下」,結果燒炭自盡,這是「放下」的不徹底。

教人「放下」,而自己「放不下」,這也是現代人的一種悲哀了。

梵志得「無生忍」,是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也。無生法忍者,於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無生忍。

「理寂不起,稱無生。」

「慧安此理,名無生忍。」

這個道理,人人會說,而真正放下,放到無可放處,是汝免生死處。真能做到「一切放下」,真是安身立命之處,甚至連「安身立命」也放下,不只是「空空」,連「空空」也放下!

現在我問汝:

放下個什麼?

我在隱居閉關的時候,要求弟子們,勿忘三大志業:

一、老人院。

二、臨終關懷中心。

三、真佛墓園。

此三者,可以說已放下「生」,但仍關注「老、病、死」,只因老苦、病苦、死苦,此三苦令我感懷深深,我悲憫眾生之苦,才有這三大志業的理想。

其實亦有內涵:

老人院,是教你「放下」。

臨終關懷,亦教你「放下」。

真佛墓園,更是「放下」。

最後連「老人院」、「臨終關懷」、「真佛墓園」也一樣「放下」!

我實實在在告訴大家,我這三大志業,全在於「放下」二字!

老人、臨終、墓園,就是「放下」!

我教你「無生忍」也!

「放下」、「無生忍」、「放下」、「無生忍」、「放下」、「無生忍」, 參參看,汝悟到了什麼?

老弟,你的「面子」放下了嗎?

老弟,你還求什麼?

我很想讓你看看,「最深之處」什麼?

****************************************************************************

蓮生活佛畫作—精進

 

本篇禪文,是很有名的「放下」禪宗公案。不過到底放下什麼呢?有人說是「心」?那「心」是什麼?有人說放下妄念、放下無明、放下名利色、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自我?…。呵,自我又是什麼呢?那麼多的放下,您認為呢?

黑氏梵志是一位仙人。有一天,他運用神力左右兩手拿「合歡」、「梧桐花」來供養佛。佛召喚仙人,梵志答:「有」。佛陀說:「放下著。」於是梵志放下左手的一株花。佛又召喚仙人,說:「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的一株花。可是,佛陀還是召喚仙人,說:「放下著。」梵志莫名所以,問陀:「世尊,我現在兩手都沒有東西,還教我放下個什麼?」這時,佛陀說:「我不是要你捨棄花,而是要你捨棄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將這十八界全部捨卻,全部放下,直到無可捨處,就是你免生死之處。」聰明的梵志一聽到佛陀的點撥,馬上悟得「無生忍」。

這裡談的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產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塵」、「六根」、「六識」,互相有關聯,形成了十八界。然而,修行卻要看破這十八界,放下這十八界,最後得到自由自在,這是否是「金玉良言」?只可惜,能夠做到的人真的不多!盧師尊舉出例子,一位心理學博士醫師,他學佛法,教人「放下」,可是自己卻放不下而燒炭自盡,這是否是現代人的一種悲哀?可見道理人人懂,但是要做到確是挑戰哦!禪跟密途徑雖不同,然而都重視實修,禪修行的方法是特異的,好像沒有法,也沒有可讀的經典,沒有可以意解的地方,但仍然要講到息掉了所有的外緣,也要講內外寂然,這內外寂然就是「禪」。六祖惠能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又說:「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所以說,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但是六根不染萬境,真性常自在,這就是禪了。

梵志得「無生忍」,是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無生忍」者是一種果位,一般的教導是修行人凡事要忍辱,佛教菩薩修行有所謂「六度」萬行,而「六度」中就有「忍辱」這一項。修行人忍辱是修什麼?修貪瞋痴不生,修色空不二,空念亦空!當修行人凡事忍辱,修至最後,連忍辱也沒有了,當然不會有瞋心,忿怒的心,這就是「於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了。」此時證得「理寂不起,慧安此理」宇宙實相顯現,與自性交融,光明一片。

盧師尊覺得此番道理,人人會說,而真正放下,放到無可放處,是你免生死處。真能做到「一切放下」,真是安身立命之處,甚至連「安身立命」也放下,那麼就自由在了!盧師尊於多年前隱居閉關時,心中仍有想念,要弟子們去完成。那就是:一、老人院。二、臨終關懷中心。三、真佛墓園。此三者,是關注在「老、病、死」,盧師尊當時覺得老苦、病苦、死苦是很苦,祂悲憫眾生之苦,因此要完成此三大志業。而且,這還有內涵,祂說:『老人院,是教你「放下」。臨終關懷,亦教你「放下」。真佛墓園,更是「放下」。最後連「老人院」、「臨終關懷」、「真佛墓園」也一樣「放下」!』

各位看出端倪出來沒有?其實,道理並不難,那就是要大家去看破「老、病、死」,看破無常,放下無常,真正去體驗,在實際做「老人院」、「臨終關懷」、「真佛墓園」時,一定會面很多問題,如資金、計畫、人事、彼此相處協調…,行者需有大魄力、大決斷力去克服各種問題,會有很多障礙,也會有很多人被考倒!放不下啊!但是,由「生、老、病、死」過程之中可以了解過去已過去,現在正在消失,未來還未來,「三心不可得」的道理,如果您能看破、放下,知道這一切「無所得」(*1) 也「無所住」,就會去力行「無所得」及「無所住」。因無住無得,故也「無生」,因「無生」故也「無滅」,所以能安住而不動,一切無礙。行者會從「真空」之中去領悟「妙有」,從「妙有」當中又回歸「真空」,從有分別當中,做到無分別想,您還有「面子」的問題嗎?那麼這一切的作為將是一種對「真理」的實踐。

說來說去,就是要去實踐。實踐什麼?實踐您的「無生忍」,實踐《心經》中的一句話:「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

(*1) 關於「無所得」,讀者可以參閱本格第八頁「精彩的論義」一文。

() 音樂為「茶煙輕揚落花風」;笑話一、「愛情」「語」的笑話,二、「音」的笑話。落花照片取自網路,若有侵權,敬請告之,自當速速拿下謝罪,謝謝。

 

 

 

                                                                

 

 

 

「愛情」「語」的笑話

 

在追求的時候是千言萬語。

在戀愛的時候是甜言蜜語。

求婚的時候是花言巧語。

 

結婚以後就不同了,是三言兩語。

有兒子以後就變成不言不語。

 

年紀大了就變成自言自語。

臨終的時候就變成胡言亂語。

 

「音」的笑話

 

()

中國古代的「捕快」,人家就稱為「捕人」,專門抓人的;「武士」,日本的「武士」,中國叫做「武人」,學武的人;「高手」呢?「這人是高手」,稱做「高人」;這時候,舞劍的劍士說:「管你是什麼人,我走了。」

 

為什麼?因為人家不能說他是「劍(音同「賤」)人」。

 

()

一隻熊、一隻兔子、一隻雞,大家在一起玩,親熱一點,熊叫做「小熊熊」,兔子就叫做「小兔兔」,剩下這隻雞呢?牠說:「我不玩了。」

 

為什麼? 

蓮生活佛畫作—山高飛越遠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2266bby&aid=7539851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JKTsai 老鼠嫁女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三部曲?
2013/04/26 05:02

看破,才能放下,所以得自在?

「看破」,似乎超越(了解),否則心理博士必能了解學理義理!

倒底什麼是看破呢?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3-04-26 22:59 回覆:

 

蔡阿公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您談到重點了  其實會放不下  就是「看不破」!

譬如  大家明知生是空空地來   死也是空空地走

這中間的擁有是暫時性的  大家都知道的

可是有多少人在生時  拼命去取  拼命想擁有  而不肯捨?看破了嗎?

 

虛雲老和尚對「放不下」做了註解  祂說:

 

「諸位同參呀!

我們這個軀殼子,

 一口氣不來,就是一具死屍!

 

我們所以放不下,

 只因將它看重,

 方生出人我是非、愛憎取捨。

 

 若認定這個軀殼子是具死屍,

 不去寶貴它,

 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

 還有什麼放不下?」

 

大師認定我們一息不來  就不在世間  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問題是  大家有愛憎取捨習性  有人我是非習性  才會放不下

如果說能發菩提心度眾  無我服務眾生  去除貪嗔癡習性   也才能放下

所以  要看破還得真誠面對自己的習性啊! 不知蔡阿公以為如何?

祝您喜樂臻祥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當下達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無生法 " 認 "
2013/04/25 18:22

原來俗客兄從以前到現在   一直都很受歡迎呢  掰掰(881、咕掰)

天道酬勤  功德簿一定有您的一筆

(  千萬不要學達摩祖師  回我說   沒有功德  

 後學是說   發人功德   )

生忍   法忍   無生法忍 ( 認 )

回頭再   法認  生認 

忍  跟   認  好像很有衝突   其實這是個很好的修行轉換

 

一開始要忍辱  當然是因為心中有受辱  才需要忍

但是   是不是沒知覺  或是神經大條到無所感  就達到忍辱的極致了呢

就像 苦諦   就算心中沒有 苦  的感覺 ( 內在的感覺與價值觀 )

但是  老  病   死   法界生滅的現象   如地震等  仍然  因緣聚合生滅   流轉不停

( 這時的  苦  是現象界的形容態  不是價值判斷  )

 

我們漸修漸行  慢慢可以  生忍   越來越看得清楚

可以 法忍 (  有人 說是  修行之法忍  或是  法界運行原則之忍  或是法界之忍 )

最後認清法界  方得  無生法忍   即入 八地  於法界有一定之大自在與認識

但是唯有直通佛性  透觀法界   方達一帝  ( 您自己上面說的 )

 

當然  後學只是說說而已   嚴格來講  只是打打而已 (  打打字 )

所以絕對不會噴您一臉口水的 

笑

 

報師恩  無上法

即是開眾生智

助眾生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生滅變異為真空 -- 直觀本然應萬緣

業識佛性衍萬法 -- 虛空窮盡於本心
本心惟中
諸法為界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3-04-26 23:58 回覆:

當下兄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呵呵 要拿功德有何難?

只要兄台發出同樣的讚嘆 在下辛辛苦苦寫文得到的

您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 不過 達摩祖師的教化更深入

就是知道沒有功德 才叫功德啊 《金剛經》裡也如此說

可見 達摩祖師跟佛陀是同一鼻孔出氣

兄台提到生忍 法忍 無生法忍 這些名稱

我們先稍為解釋 生忍是 要忍受外人對我的無禮 (有我的意識在內)

法忍 是菩薩所行一切度生之事 永不生疲倦厭煩之心

(仍有我菩薩之意識在內)

無生法忍 是不見生忍 不見法忍 忍知不生不滅的真法性

如兄台所說 一切循序漸進 到最後入無生法忍 這就是本文想表達的

其實只要「無我」 何來忍辱? 大家認為「有我」就有煩惱跟痛苦

「無我」何有煩惱?所以 只要「無我」這一諦 就一切解決了

這是從果地來說 從因地來說 就要如兄台所說 一切一步一步來

那麼為何「無我」? 文章裡 我們不是解釋三心不可得?連三心都不可得

何有我? 所以是不生也不滅 實踐上來說 只要不為己 慈悲及愍念大家

發菩提心去度眾生 力行「無所得」 遲早就「無生法忍」了

呵呵 說到嘴角冒泡 哎呀 不好意思哦~!

祝您喜樂如意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江依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寬恕,也更難..
2013/04/25 17:42

問候俗客師兄吉祥:看破,放下,真的很難,學會寬恕,也更難;

在人生的路,我們總會遇到無法順心如意的事,無法稱心如意時,

反求諸己,保持微笑和善念,但終究,無法和磁場不同的人相處,

於是,我逃避,直到,JK哥開導我:觀功念德。對人好。我起初,

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直到。這半年因種善因終得善果。感謝,

俗客師兄常常提攜與愛護,也感謝JK哥和她的三姊佛法加持。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3-04-26 18:54 回覆:

依萍詩人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是的  您的例子就是一個最佳例子

人跟人相處  是一份心  修行人更要慈悲喜捨

愛別人更甚於自己  真的不容易呢

在此前提之下  寬恕  放下都不是問題了

重點在於無我  無私奉獻  不是口號  而是去實踐出來

即使別人毀謗  自己仍然要忍辱 

最近格裡的事  其實很多人不明究理  以為是私人恩怨

其實不是的  而是不希望大眾隨謠言起舞  而造另一地獄

我們有責任去勸善   止惡   當然有人認為修行修自己  何必揭露別人罪行?

這起因於護師護如來聖教   當別人假借佛弟子傳播不實言論

甚至危害到如來聖教時  是否佛弟子有責任去駁斥?佛弟子不能是非不分

任由不實言論去危害聖教的教化   所以凡事但看是為己還是為人?

無法一概而論的  因為批判的背後仍然是慈悲  仍然是希望大家有正念

謝謝您的讚賞  其實蔡阿公做人真的成功  是在下學習的對象

祝您喜樂吉祥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