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01 16:18:19瀏覽1561|回應12|推薦145 | |
蓮生活佛畫作—春風化雨無言教 蓮生活佛畫作—葫蘆
一開始,先請諸位看一則蓮生活佛註解的禪宗公案: 信州鵝湖「大義禪師」,唐憲宗曾下詔書,請他於「麟德殿」論義。 有法師問:「如何是四諦?」 大義禪師答:「聖上一帝,三帝何在?」 我評曰: 「四諦苦集滅道,原是一諦「滅」字了得。有一「滅」字,三締皆不存。」 法師問:「欲界無禪,禪居色界,此土憑何而立?」 大義禪師答:「法師只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 我評曰: 「無欲就是禪。」 法師問:「如何是禪?」 大義禪師以手向空一點。 我評曰: 「禪非言語,亦非文字,向空一點只是象徵,如佛陀拈花一般,一切均無所得,見相非相。」 ● 大義禪師反問諸大德僧人。 「行住坐臥,畢竟以何為道?」 有說: 「知者是道。」 大義禪師說:「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知,安得知者是乎?」 我評曰: 「見聞覺知如果是道,天下全是道人,非智知,非識知,非非心才是道。」 有說: 「無分別是道。」 大義禪師說:「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安得無分別乎?」 我評曰: 「此乃般若分別智,以般若分別智達第一義。」 有說:「四禪八定是道。」 大義禪師說:「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安得在四禪八定也?」 我評曰: 「佛性無為,佛性無審,佛性無染,佛性無記。不是四禪八定能夠見證的。四禪八定只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尚非道也。」 唐憲宗問: 「何者是佛性?」 大義禪師答: 「不離陛下所問。」 我評曰: 「問者是。」 ● 曾經有一次,我在說法。 有一位弟子提問:「盧師尊寫「不可說之說」,既然說了,為何不直接說?」 我答: 「無一法可說。」 弟子問: 「無一法可說,為何說法?」 我說: 「就說無一法可說之法。」 弟子問: 「吾不會。」 我說: 「迷者不了,即成境惑,一為境惑,流轉無窮。」 弟子問: 「祈師解迷。」 我答: 「不離迷者是。唯此一事實,餘二皆非真。」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得了玄旨之後,讀任何經典皆了然矣! 般若總相智,般若分別智,般若一切總智,其中的第一義諦,正是諸佛的用心處,諸位,好好修行! **************************************************************************** 本篇禪文是在探討幾個跟道有關的精彩論義,尤其是如何明心?這些論義,可以說是不落兩邊的第一義! 信州鵝湖「大義禪師」是一位明心見性的禪師,唐憲宗曾下詔書,請他於「麟德殿」論義。有法師問:「如何是苦集滅道,四諦?」大義禪師回答:「聖上一帝,三帝何在?」盧師尊的註解是:「四諦苦集滅道,原是一諦「滅」字了得。有一「滅」字,三締皆不存。」我們知道,佛陀講四諦法,祂主要的意義就是在說,自己的念頭召集來很多苦惱,就是「集苦」。那麼因為有了很多的苦惱以後,你就想修道入滅。「滅」字,也就是涅槃,也就是沒有煩惱,也就是沒有相,也就是聲聞乘、羅漢所追求、到始終究竟的妙法。那麼只要「滅」了煩惱,其他也就不存在,所以盧師尊才說「滅」字了得。「大義禪師」的「聖上一帝」,隱喻「滅」諦了得,其他三締皆不存在了。 法師問:「欲界天是福天,沒有禪;禪在色界天,色界天憑何而立?」大義禪師回答:「法師只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這回答很直接,盧師尊的註解是:「無欲就是禪了。」關於色界禪天「無欲就是禪。」諸位可以參考本格第一頁(目前)「如何進入「無色界」天?」一文,就很清楚了。法師又問:「如何是禪?」大義禪師以手向空一點。盧師尊提示:「禪非言語,亦非文字,向空一點只是象徵,如佛陀拈花一般,一切均無所得,見相非相。」這是「以心印心」,這是「言語道斷」,這是「不立文字」。「禪」是一種頓悟法門,完全是以智慧來觀照自性,產生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妙圓空寂的「體會」,參禪直至開悟了事,自然如如不動,這是上如下如,完全變成一如了。 大義禪師反問諸大德僧人:「行住坐臥,畢竟以何為道?」有僧人說:「知者是道。」大義禪師說:「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知,怎麼知道「知者是道」?」盧師尊提示:「見聞覺知如果是道,全天下的人都是道人了,「道」既非智知,也非識知,而是「非非心」才是。」那,什麼是「非非心」呢?盧師尊的解釋是:「不是心的心」,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到歷代的禪宗祖師,不是都以「無所得」為悟嗎?《金剛經》內說得很清楚:「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得的是什麼心?就是「無所得心」,也就是「非非心」,不是心的心。達摩祖師也如此說:「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既然一切無所得,不知你在世間想得到什麼? 有人問盧師尊,既然什麼都是無所得,那不是很消極嗎?這樣,還做什麼呢?什麼都不要做了,反正無所得嘛,為什麼要做呢?這個做法是消極的。盧師尊說,事實上,無所得是讓你更積極,因為只有「無所得」,才能夠平息貪、愛、無明和不正見這四個最大的障礙;因為無所得故,所以能夠把貪、愛、無明和不正見全部消除掉,這樣子,才能夠成就。 而且,佛陀教我們無所得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無為而為、無所不為」。什麼叫「無為」?無為就是不是為什麼而做,「無為而為」就是說不因為什麼緣故而去做,但就是精進地做。更積極的來講,行者要以這三個字來降伏自己所有的貪、愛、無明和不正見,真正達到理念上的「無所得」,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就算道理知道,但是貪還是沒有去掉,愛還是沒有去掉,無明還是沒有去掉,不正見還是沒有去掉,真正的「無所得」是要去把它實踐出來的。所以,自己理上的開悟,跟實際上的開悟兩相符合,必須要非常精進地去實踐,而且很認真的去修行,才能夠真正無所得。所以,「無所得」是很積極的一種作為。 另外,有僧人說:「無分別是道。」大義禪師說:「善能分別諸法實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如何可以無分別呢?」盧師尊說:「此乃般若分別智,以般若分別智達第一義。」這裡所講的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像是般若佛母的智慧就是第一智慧,所有世間的智慧是無法比的。這種智慧稱為「如來的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大智慧就是「般若總相智」,是第一義;能夠分別所有人間的智慧叫作「般若分別(相)智」;知道每個人所有的習性叫作「般若一切種智」。這些智慧,能夠讓你達第一義而不動,所以大義禪師要大家善於分別了。 有僧人說:「四禪八定是道。」大義禪師回答:「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怎麼會在四禪八定裡呢?」盧師尊解釋:「佛性無作無為,佛性無審無染,佛性也無記。不是四禪八定能夠見證到的。四禪八定最高只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不是道也。」所以說,不要以為四禪八定就可以見證到佛性;根據盧師尊所言,雖然四禪八定不能見證到佛性,但仍然須要四禪八定,因為禪定雖無法見道,卻可以讓你得到見道的智慧。最後,唐憲宗問:「何者是佛性?」大義禪師答:「不離陛下所問。」這就是直指啦!就看你是否直下承擔了! 曾經有一次,活佛在說法。有一位弟子提問:「盧師尊寫一本文集叫「不可說之說」,既然說了,為何不直接說?」活佛答:「無一法可說。」弟子問:「無一法可說,為何說法?」活佛答:「就說無一法可說之法。」弟子此時不明所指,說:「吾不會。」慈悲的活佛於是明白地說:「不明白的迷者,就被環境所迷惑,一被環境所迷惑,便流轉無窮了。」弟子問:「祈師解迷。」活佛答:「不離迷者是。唯此一事實,餘二皆非真。」同樣是直指!就看你是否直下承擔了! 盧師尊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祂得了玄旨之後,讀任何經典皆了然於胸矣!祂指出,般若總相智,般若分別智,般若一切總智,這些智慧能讓你達第一義,這也正是諸佛的用心之處,實在太重要啦!想明心見性的你,可不能說無分別是道喔。 盧師尊跟達摩祖師一樣,「直指人心,要你明心,要你見性」,請問你是否敢直下承擔呢? ---------------------------------------------- (註) 最近筆者工作達一階段,想自己靜一靜幾天,找個地方念佛持咒,修一修已經荒廢很久的法,因而掛起「暫休」牌;沒想到,牌子才一掛起就收到熱心的格友們紛紛溫馨的問候,這是筆者始料未及的。「優迪園」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平常彼此只禮貌性問候幾聲,時間久了,反而如家人般噓寒問暖了,也許是筆者拙於言詞及不細心所致,讓各位關心筆者的格友們憂心,在此跟各位關心筆者的格友們說聲對不起了;往後如有任何異動,將提前公告,也希望格友們繼續給予支持及愛戴,謝謝大家。 (註2) 音樂為「River Flows in You」。 蓮生活佛畫作—祈福 蓮生活佛畫作—精進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