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到底是何物?
2012/04/14 02:32:04瀏覽2508|回應33|推薦104

 

 

 

 

「心」,很抽象的名詞。它到底是何物?

蓮生活佛盧師尊於西元2007年解釋要至香巴拉淨土,應該多持時輪金剛咒,而此十字咒之一即為「心」。盧師尊解釋:現在的人都講「善心」、「愛心」,祖師們要大家將「心」拿出來。「心」,你要去尋找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真實性。請問你明白沒有?聽法者有人回答:「應該有。」盧師尊說:那麼,你拿來給我看;有人答:「在當下。」盧師尊說:在當下我也看不到。

盧師尊繼續說:當你去尋找你的「心」時,走遍千山萬水,或者是反觀自照你自己,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舌頭所嚐到的、身體所觸到的、還有意念上所想到的。對於剛才所說的當下,都只是抓住一時,抓住現在。但是,抓到了嗎?有人答:「沒有!」答對了。你剛才說「有」,現在說「沒有」,就是「非有」、「空有」,並不是「有」,也不是「空」。那麼,心是何物呢?請繼續欣賞活佛的「心到底是何物?」:

****************************************************************************

 

                                        

 

 

 

在拙作《回首西城煙雨》一書中,我寫下:

心還在西雅圖。

心去了葉子湖。(*1)

這句話,反映出我內心的懷念,也確確實實的指明:「人生是無窮無盡的聚散。」

談到聚散,我相信世人都有同樣的體會,父母、夫妻、子女、兄妹、朋友、師徒……。

聚一下。

散一下。

真的是「如夢」。「如夢」。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無窮盡、無窮盡,人生永遠都是這樣的。

在「葉子湖」讀一詞,有感觸:

何處所,門外冷雲堆浦。竹裡江梅寒未吐,茅屋疏疏雨。

誰遺愁來如許,小立野塘官渡,手種凌霄今在否,柳浪迷煙渚。(*2)

(這是懷舊的詞)

當我看破世間聚散之後,就成了:

景物因人成勝慨。滿目更無塵可礙。

等閒簾幕小欄杆,衣未解。心先快。明月清風如有待。

誰信門前車馬。別是人間閒世界。

坐中無物不清涼,山一帶。水一派。流水白雲長自在。(*3)

這裡,我寫:

「心還在西雅圖。」

「人去了葉子湖。」

  

 

 

                                          

 

我想問:

心到底是何物?

「心」真的是有夠抽象的,心為何會留在西雅圖,如何留?

「心」是什麼?

是「思維憶想」、是「身中的肉團心」、是「自性清淨心」、是「緣慮心」、「質多心」、「堅實心」,是「意」、是「念」?

深入體會:

「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真如心」。

《華嚴經》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華嚴經》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

《心地觀經》說的更清

「心如畫師,能畫種種色故。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國王,種種色得自在故。心如怨賊,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般若經》曰:

「於一切法,心為善導,若能知心,悉知眾法,種種世法皆由心。」

佛經譬喻:

心是「畫師」。

心是「僮僕」。

心是「國王」。

心是「怨賊」。

我現在,向大家大喝:

「心到底是何物?」

有人答我「身心合一」,有人答我是「念思慮」,有人答我是「眼耳鼻舌身意」,有人答我是「第八識阿賴耶」,有人答我是「空」……。

更有人說:「分別辨別才是。」

更有人說:「種子。」

更有人說:「精華。」

對於「心到底是何物?」答案是如此的多,我又試問:「你明白自己的心嗎?」

捉摸不定,糢糢糊糊,說有若無,一心一心,多心多心,一回這,一回那,一回東,一回西,一回喜,一回怒,世人是不會明白心的。

現在,你明白了嗎?

---------------------------------------------

(*1) 盧師尊於西元2000年至 2006年隱居於「葉子湖」。

(*2) 這是宋朝蘇庠寫的詞—謁金門,描述蘇庠想念故居之一切。

(*3) 這是宋朝沈蔚寫的詞—天仙子,描述美景當前,何必想太多呢?盡情享受滿目更無塵可礙吧!明月清風,白雲流水長相伴,山水美景無限,心情為之豁然開朗。
() 音樂為「Mother of mine—by Paul Mauriat」。照片取自網路,若有版權,敬請告知,自當速速拿下謝罪,謝謝。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2266bby&aid=6330217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謙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修證了義
2012/04/19 02:03
大德您好:

       請問密宗即身成佛所稱活佛係十信、十住、十行、
       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那一位階?
      「如來密因修證了義」: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
       清淨戒律。永斷婬心。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
       界者無有是處。...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
       必落魔道。
       密宗無上瑜伽雙身法修行,所證即身成佛,係修證
       了義或不了義?
       請先詳讀「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再行回答。

       謙水祝福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9 04:44 回覆:

謙水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呵呵~所以這些問題就是您所說的水火不容 ,是嗎?您主要是要問雙身法,對吧?

好吧!讓我回答您。首先,大乘佛法52位階,最後位階為「等覺」、「妙覺」。「妙覺」就是自覺覺,覺行圓滿,智德不可思議。也即是佛果無上正等正覺,證得此覺的人,就稱為「佛」。禪宗的見性成佛您相信嗎?那麼是那一位階呢?同樣的,密宗的即身成佛也是同一位階,何庸置疑?其證得一樣透過禪定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層層出離。

《如來密因修證了義》經文所言非常正確,您之所以會引用這段經文是認為雙身法是淫穢的,是吧?讓在下為您重新介紹什麼是雙身法?什麼人適用?什麼人不適用?如不用雙身法,可有其他方法?

古代的西藏確實有雙身法,這是天部欲樂的方式,以人間欲樂,而修「明妃雙運」,在瑜伽部中用天欲理趣為基礎,進而修至三脈、四輪或五輪、七輪。這種密法,在西藏密宗有很多秘訣。此「雙身法」的灌頂是秘密灌頂的「智慧灌頂」。
在修持的過程中,有很多祕密心法,其目的是達到:「色空不二」、「聲空不二」、「香空不二」、「味空不二」。在古代的西藏,可修持此法,因為當時的行者,定慧力強,貪欲較無。(然而,事實證明也流入妖妄)但,今人貪欲更強,定慧力弱,一定會「走火入魔」。今人如果修持「雙身法」,百萬人能得成就者,恐怕不得其一。更何況「雙身法」的口訣早已失傳。所以,蓮華生大士說:「明妃雙運的雙身法,如同毒蛇的口中取珠。

對於「雙身法」之驚世駭俗及失傳,盧師尊根本就覺得應該破除之。更何況真正的「雙身法」,其含意不是男女相抱(雖然古代的西藏雙身法使用之)而是自身就有陰陽,就可以「陰陽合和」、「水火既濟」,在自己身中就可以證得,並非找一位女子來證得。天下眾生,被「雙身法」所誤的不知有多少,有一些密宗行者,根本不明白這是「自身陰陽」,看了「歡喜佛像」,也要照來一番,不知「歡喜佛像」祇是象徵「陰」與「陽」的交會而已!由自身陰陽互相交會於脈輪,全部溶化,流入各脈輪,如此就產生了「上樂境界」,當然這只是「欲樂定」而已,還要捨棄這種樂受,才有辦法再往上至色界、無色界,以至於最後出離三界。

看了以上的「欲樂定」,您還覺得它是污穢的嗎?如果沒有身口意清淨,自身陰陽不可能結丹的,不可能有聖胎的,也不可能再往上至諸境界。所以,密宗的修行有其階梯,不會錯悟,只要有好師父,遲早可以證果的。

謝謝您有此一問,不必懷疑,盧師尊就是這樣修出來的,不是大家心裡想的污穢不堪的「雙身法」,希望這回答您及眾多大德共同的疑問。

祝您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維摩小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佛、眾生
2012/04/18 23:17
心、佛、眾生 本無差異。
不解巖

香茗不解巖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8 23:33 回覆:

翔瑜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是的 悟者佛 迷者眾生

三無差別 差別在迷悟

祝您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謙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勿須守格速答
2012/04/18 22:22
大德您好:

      不明白謙水何意無妨;不明白佛意事大。
      若難知謙水之意,佛意如何得知?
      若不知佛意,如何辨別顯密?
      如何真修實證?如何明心見性?
      密法既稱密法,大德不說,吾亦不說,並非有疑。
      當今資訊透明,若仍固密自封,以為無上大法,
      薄他根小障重,無緣聽聞授持,有失佛門廣大,
      十方來去,眾生平等,佛正知見。
      顯密爭議,上下、大小、高低之別,豈為明心見性者,
      贅談之事。
      大德三思,勿須守格速答。

      謙水祝福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9 00:36 回覆:

謙水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在下已言明 密法須以顯法為基礎

所以對密宗行者來說 沒任何爭議

也許 以顯宗行者來說 會有爭議

然而 那是不明白密宗之緣故

佛陀時代 雖然講經說法多為顯理

但亦隱含密法 只是沒有特別說明

佛陀入滅之前 舍利弗尊者先佛陀一步升天

用的就是密法 顯密本一家 何來爭議?

然而 您說的沒錯 密法有其密意

對於未皈依者無法詳細言說 還請原諒 謝謝

祝您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謙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明心見性
2012/04/18 19:24
大德您好:

      汝等篤信秘密佛教,公開論述「即身成佛」修證法門,
      易遭誤解。大德有所顧忌,不擬主動與多方賢達深談,
      自屬常情,見怪不怪。
      顯密爭議,其來有自。率多自讚毀他,水火不容。
      大德既已歸依密教,豈能超越立場。法與非法之執,
      人與我之別,未得明心見性者,自難解脫。
      是也?非也?非是也?非非也?

      謙水祝福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8 21:17 回覆:

謙水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不明白您何意?在下已言明歡迎各位善信大德來格裡

研討佛法,何來有所顧忌?更何況密法之基礎亦是顯法,

本來沒分別,分別的是不懂密法的人士吧?再說,止善兄亦非

顯教人士,在下不希望大德您自己幫別人做主,兄台有想法,

自然會來研討,何用大德您代說?

我想大德您扯遠了,密教是實修的宗派,沒有驗證,誰人敢說?

實在不懂您為何說自讚毀他,水火不容?主動不主動,得看個人時間,

在下不是全職守著格子,只是希望貼些佛文供大家參考而已。

至於,即身成佛之法,有興趣者自然會依文章提出問題,

誤解不誤解,是個人問題,無論在下如何解釋,信者恆信,

不信者恆不信,多辯何用?而且,明心見性,即身成佛之法

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白的,要話說從頭,恐怕有的談。在下倒是

很好奇,大德您談三心不可得,禪宗見性成佛之説,您應該沒有問題?

為何獨對密宗即身成佛之說有疑問?

最後希望大德您不要誤解吾意。

祝您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謙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明心見性
2012/04/18 09:56
大德您好:

      會值尊師三篇大文,大德代師七處徵心,
      八還辨見,其誠可感。謙水受益良多。
      一如大德所言,末世依法不易,明師難值,
      眾說紛紜,正法衰微。
      自他異同,可否共邀「明心見性」部落格主
      止善菩薩等善知識,前來共論法義,精進同修?
      增益尊師諸文恩澤,亦顯眾生皆佛,
      三人行必有我師之旨。
 
      謙水祝福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8 20:40 回覆:

謙水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也謝謝您誇獎,不敢當。

在下只是覺得學佛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已。

然而,誠如您所言,個人有個人因緣,一切勉強不得。

格裡本來就開放給大眾彼此可以互相交流,止善兄菩薩

亦是在下敬重的先進大德之一,學識淵博,為人謙和有禮,

自是歡迎交流。記得禪宗公案裡有一則是關於釋、儒、道之區別的。

有僧人問大珠慧海禪師關於釋、儒、道之異同?

大珠禪師答:「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總從一性上起用,

機見差別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異也。」

所以說,真正的「達士」是不會分彼此的。如果只知其一,

便攻訐其他,是否可憐可笑呢?

不過,在下亦是隨緣之人,沒必要刻意邀請,還請大德海涵。

祝您喜樂吉祥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紙聲 Pagesound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久仰大名
2012/04/17 23:11

「俗客」兄你好﹐感謝來訪﹐弟自當常來走動。謝謝﹗  -- Ps.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8 18:22 回覆:

紙聲兄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勞動兄台如此說,不敢當。

兄台詩詞、茶道…造詣執地有聲,

在下應多多請益才是。歡迎您來訪,謝謝。

祝您喜樂自在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江依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無罣礙!感恩了。
2012/04/17 22:16

感謝俗客大哥提示:實踐的心,是很重要的。

施比受更有福,行善也要有顆善心喔!

送人玫瑰,手留餘香。試著去點一盞燈。

照亮別人之前,自己已得著光明與快樂。

感恩了。依萍祝您法喜愉悅。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8 20:53 回覆:

依萍詩人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呵呵~詩人所言極是,凡事要去實踐,

行善積德,點燃自己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

「心」的饗宴,不就是要去發菩提心,四無量心嗎?

祝您法喜自在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謙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德寬心
2012/04/17 17:07
大德您好:

      呵呵!
      謙水不才,隨緣應答,引來大德高談闊論,實屬榮幸。
      眾生皆如來如往,遊戲三界。聞道先後,成佛早晚,
      皆有所本。大德寬心可也!自他言論,信者恆信,不信
      者恆不信,一切隨緣。

      謙水祝福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7 18:43 回覆:

謙水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呵呵~ 只是隨機而答,因看到太多佛教界內互為不容之事,有感而發。

既然要答,就回答周全些,如此而已,若有因看文章回文,

略有悟境者,未嘗不是小善。如您所言,成道有先後,本來各有因緣,

用不著在下著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祝您喜樂自在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沉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到底是何物?
2012/04/17 16:33

哈哈哈,俗客兄有意思。 以「點心」來談「心」,是希望「點出」、「點省」、或「點化」心?

或許也無非說,心之妙用,盡在不「點」中?

感謝這麼多點心。都克光啦。 祝福無限。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7 18:08 回覆:

沉潛老師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呵呵~ 這年頭不請吃點心  那麼就

門可羅雀啦  這點心確實是有典故  借以點撥點撥啦   哈哈

心之妙用  明者不用點   不明者  點了也沒用

老師就不必言明了   還是吃點心比較實在   歡迎來吃ㄜ

祝您喜樂如意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謙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2012/04/17 09:40

大德您好:
        

      末世修行菩提道者,若未能體悟般若、中觀、唯識,

      佛正知見,次第調伏捨斷五陰業習,縱有多智、

      禪定、神通現前,福報過於他化自在天天主,

      塵不可出,未脫輪轉。學佛理應“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識”。末法修行,未具擇法覺支,

      崇拜人師者,可不慎乎?

      謙水祝福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2-04-17 16:36 回覆:

謙水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呵呵~ 讓在下再次強調,既識本心,已然解脫,萬法皆通,心已不染著了。

坦白說,您說的一點沒錯,不過還少了兩句,「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也就是很多顯宗法師、居士拿來攻訐密宗的。其實,那是沒有深入了解這四依法的原因。

這四依法是佛陀臨入滅時,對周邊眾多阿羅漢弟子所說的。為何在下敢如此斷定呢?且看,「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三句法要,佛陀傳下之佛法當然是法寶,其中有了義的,有不了義的,試問大德,您知道那些是了義的?那些是不了義的?如果沒有大善知識引導,您可以自己理出頭緒出來嗎?再者,現代眾生有那位能夠轉識成智的?能夠入如來智慧的,已是出離三界的聖者了。也因此,只須依經義,不必依其他人之語言文字來修行,當然是依法不依人了。然而,這是大阿羅漢才能如此,一般人沒有師父引導,別說深入了義法要,就是做人、做善事都還要老師教導、引導,您說是否?這也就是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了。

現實一點講,每位佛教徒想入佛門修行,都要皈依佛、法、僧三寶, 這就是依法又依人,無師自通,很難!很難!這裡,聖賢僧指的正是「人」,只不過是要認定聖賢僧去皈依求點撥而已。現在,問題來了,誰是聖賢僧?如您所說,末法修行,未具擇法覺支,崇拜人師者,能不慎乎?但是,要去皈依一位解脫的聖者談何容易啊!除了自己須認明之外,還有因緣問題,不是嗎?但,就是要去求「明心見性」的師父,見道的聖賢僧點撥,這是毫無疑問的。佛陀於累劫有沒拜過師父呢?《賢劫經》裡說的明白,佛陀未成佛之前,曾拜過二十二萬八千佛為師父啊!言至此,您應已明白了。

至於密宗的皈依制度,其實比顯宗更為嚴格,弟子須觀察師父三年,自己覺得師父真的「明心見性」才皈依學佛,師父也要觀察弟子三年,知是法器才傳法,錯忽不得;當然,世間多的是未見性的師父,那就看個人造化了。在下皈依確實非常謹慎,不但盧師尊的著作全看過,寫信問尖銳問題,也曾在身旁觀察過…,您所提中觀、唯識、般若、禪、律、淨、密…,均在盧師尊著作裡找得到,而最讓在下佩服盧師尊的是凡事皆「無為而為」,當然這是自己長久以來觀察的心得。盧師尊於書中披露,皈依一事,迷時由師引導,悟時是自皈依,因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佛」,希望回答您的問題,也謝謝您的好問題。

祝您法喜如意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PS:對不起,盧師尊不只講神通,祂說法範圍非常廣,如果您仔細看本格文章,當知道大概。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