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8/11 06:24:54瀏覽1362|回應2|推薦117 | |
貝多芬肖像 樂聖貝多芬(*1),在一七七0年出生於德國波昂,母親吃苦耐勞、性情溫和,而父親是歌手,個性貪婪、喜歡酗酒。貝多芬從小家境清寒,父親管教嚴苛,他的童年過得相當悲慘,僅能從母親及祖父那兒得到一丁點兒的慈愛。 貝多芬曾如此說:「音樂是苦惱的赴訴處,同時也是苦惱的避難所。」痛苦的幼年,屬於一個並不十分正常的家庭一份子,他的感觸是足以改變他音樂的種種方向。假如說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天才,倒不如說苦惱是貝多芬的音樂推動力,有了苦惱,便產生扣人心弦的偉大樂章。 貝多芬一生與苦難命運博鬥,但永不低頭,對人生的感觸極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深刻感情,處處充滿了自信。這些作品正如燦爛絢麗的萬丈光芒,照耀著整個生命的園地,展現出崇高的志節,與奔放的熱情,十分令人感佩,貝多芬不畏艱難努力向上的情操值得我們學習。 蓮生活佛於2008年夏天來到「維也納」,除了跟別人一樣,到處看歷史古蹟,文物之外,也欣賞樂聖及其他名家的音樂,以活佛的靈感,是否對貝多芬有另一種看法? 或是有什麼不一樣的奇遇? 請繼續觀賞活佛的「遇見貝多芬」: **************************************************************************** 坦白說,我對奧地利的「維也納」,是嚮往「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 在我印象中,最深的,倒不是「薩爾思堡」的「莫札特」。 而是「貝多芬」。(一七七O年生) 為什麼? 因為「貝多芬」一生的遭遇經歷,是「貧窮」的開始,被父親打到死去活來。 父親的鞭子下打到大的。 父親嗜酒,性格喜怒無常,暴怒異常,貝多芬在父親的毆打下長大。 但貝多芬有天份,「四歲」就能談鋼琴。 貝多芬是長子,他有兩個弟弟。 父親賺不到錢,經常家庭陷於絕境,貝多芬學音樂,母親的功勞第一大。 貝多芬是德國波昂人,到十七歲才到「維也納」,他天資聰明,才華洋溢。 不久,母親病逝。 他又負擔父親,弟弟的生活,貝多芬肩擔一家人的生活。(工作粗重) 五年後,他又到「維也納」,那時「莫札特」已逝世一年,他拜了很多老師。 最後,他終於在「白爾格劇場」演奏自己的樂曲,一時使聽眾如醉如痴。 他的三場演奏成功,原本默默無聞的他,才一躍成了「大師」級的音樂家。 「大師」。 「大人物」。 「樂聖」。 貝多芬成功了。 但,一七九六年至一八OO年,他的痛苦又降臨。他的聽力受損嚴重。 在痛苦中,他完成「第一號交響曲」及「七重奏曲」。 這一位享譽最高的人,其實也是最悲慘的一個人。他被女友拋棄,失戀了。 他在痛苦中創作: 「月光奏鳴曲」。 「田園奏鳴曲」。 「快樂頌」。 「第九交響曲」。 (合唱交響曲) (*2) 我覺得貝多芬的一生,飽受「貧窮」、「毆打」、「挫折」、「失戀」、「疾厄」、「悲哀」、「苦悶貧窮」的很多折磨。 他曾想到自殺,但他憑著: 「只要有一分力量工作,絕不可毀棄自己的生命!」 他最大的痛苦是--耳聾。 他在一八二七年去世,才活了五十七歲。
德國波昂貝多芬家附近街道_1 德國波昂貝多芬家附近街道_2 ● 我在「奧地利」的一個晚上,遇見貝多芬大師。他是我用密咒召請到的。我欣賞貝多芬。 我問: 「你還耳聾嗎?」。 他答:「人死,就不耳聾了。」 我問: 「第十交響曲完成否?」 他答:「早就完成了,可惜世間絕響。」 我問:「你的一生痛苦,卻完成那麼多名曲,實在偉大,令人欽佩! 你怎麼辦到的?」 他答: 「在痛苦中化為力量,很多成就者,莫不如此。」 盛哉! 斯言! ---------------------------------------------------- (*1)貝多芬出生於一七七0年十二月的德國波昂。他從小就顯露音樂方面的才華及天分,四歲啟蒙學習音樂、五歲學習鋼琴及小提琴、八歲首次公開演奏、十一歲時以鋼琴演奏即興曲的才能,初露頭角,加入家鄉劇院的樂隊。十七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失業,他負起照顧家庭,教育兩個弟弟的重任。二十二歲父親去世,背多芬到維也納球發展,展開了剛琴演奏與作曲的生涯。二十五歲成為鋼琴名家。不久,作曲的聲譽也漸漸提高,但是二十七歲時其聽力開始減退,三十歲兩耳漸聾,到四十五歲雙耳全聾,在此期間,發表了其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等。 貝多芬一生雖然戀愛多次,卻始終沒有結婚,晚年被姪子連累,性情變得乖張異常,又受到胃腸病和黃疸病的折磨,終於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的暴風雨中病逝於維也納,死後有二萬五千多位崇拜仰慕他的人前往瞻仰他的遺容。維也納各級學校,在他喪禮那天全部停課,表示對他的崇敬之意。 貝多芬是由古典樂派跨進浪漫派,中間的一座橋樑,他出身寒微,雖遭到諸多不幸與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積極向上的進取心,自我充實,以致於成長茁壯。他從小被強制學習音樂,早年曾向海頓與阿布雷治克學習理論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礎,終成一代巨匠。 (*2) 「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創作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完成於1824年。這首交響曲被認為是西方經典音樂中,最為人熟知的作品。 「第九交響曲」套用了德國詩人「弗裡德里希。席勒」的「歡樂頌(Ode”An die Freude”)」的部份詩句。該曲是古典音樂史上,首次有主流作曲家,將人聲當作交響樂曲中的一種樂器,為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開創了嶄新的交響樂模式。 時至今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在世界音樂界仍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註) 背景音樂為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 (註2) 照片取自網路,若有侵權,敬請告之,自當速速拿下謝罪。
德國波昂貝多芬家旁邊牆壁貝多芬畫像
德國波昂貝多芬家後院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