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跟大家談心
2014/08/17 14:18:10瀏覽1525|回應8|推薦110

 

臺灣雷藏寺

解說:臺灣雷藏寺位於臺灣南投草屯鎮的虎山,是飛虎穴大地理。早在多年前蓮生活佛盧師尊遊歷此地,已知是雷藏寺興建之地,此地是天造地設,自然而成的,其胎位之正是天成的,雙砂環抱,形勢之美,在寶島之地,甚難覓也。此寺是真佛在臺灣傳法的重要據點,經二十年之籌建及五任理事長,建設過程備極艱辛,歷經921大地震仍然屹立不搖,實為奇蹟,最終於2007年由真佛宗根本上師蓮生活佛主持開光大典,臺灣雷藏寺終於落成使用。雷藏寺一樓為密宗壇城,二樓為西方三聖(32)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26)造像,目前為臺灣最高之室內佛像。雷藏寺左右兩廂房皆在主殿後方,與一般佛寺造型迥異,形成雙翼成飛翔姿勢,是因為寺廟為飛虎穴的緣故,據活佛自己描述,自己是佛陀時代舍利弗尊者的再來,而尊者在天竺的修行巖洞也是飛虎穴,這是否也是冥冥中的定數呢?


        釋蓮耶金剛上師是真佛宗修行得到上師相應、本尊相應及金剛法相應的上師,承受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盧師尊度眾的使命,蓮耶上師也寫文章度眾及在臺南成立「大願學會」,希望有朝一日能蓋成「大願雷藏寺」。

        這兩個月以來,上師一直在閉關之中。月初出關之後,上師提筆寫格文,述說這些日子盧師尊與自己遨遊諸多法界,與法界眾生交流談佛法的故事,更確切的說,是談「念頭」。念頭?有什麼好談的?是的,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行者談「念頭」—談「心」。佛陀告訴我們,「心」不在外,也不在「內」,更不在「中間」,那麼心在那裡?在次第上,上師有一見解。還有,上師談如何修行,「數息」、「止觀」、「禪」等,然而,這些跟真佛密法有何關聯?

        我們經常聽到「萬法唯心」,真佛密法跟「心」、「識」又有何關聯?社會上不懂的人,經常毀謗密法,密教的金剛法、拙火、明點、無漏法,在他們眼裡是霧裡看花,不明所以,不知自淨其意,不知心內求法,真是可憐及可惜!以下上師談到諸多禪、密心要,讓人增長見聞之外,思考「禪」的密意,甚至積極修正自己言行,精彩詳情,請欣賞蓮耶上師「跟大家談心」:

****************************************************************************

()

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
感謝大家的護持

**************
世界之大,很難想象。
不只有眼前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世界。
就像雞尾酒一樣,同樣密度的聚集在一起。
心念清澈的在一起,心念混濁的在一起。
善人在一起,騙人的也在一起。
有的地方小小的,就像馬桶大小,裡面竟然是一個大世界。
繼續吃銅吃鐵,繼續吃屎吃尿。
蓮質法師問我,
這兩個月地旅行有趣嗎?
很有意思,因為跟著師尊看了很多世界,也瞭解很多故事。
還看過他寫的完整版喜金剛講義,至少是現在這個世界的二十倍厚。
不過,那個世界的物體衡量尺度跟這裡不一樣,20倍可能還是客氣了。
他能夠把滿虛空的經律論三藏縮成一個書櫃大小,再縮成一本如師尊文集大小的書,敲開我的頭,放入從心輪升起的一隻光手,這要怎麼解釋這個尺度問題?
不需解釋,一切只有知者恆知。

 

北京潭柘寺

解說:北京潭柘寺位於北京城西戒台寺西北的潭柘峰上,是北京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寺廟,也是北京郊區最大寺院之一。因為山上有個青龍潭,寺內又有古老的柘樹,故名之潭柘寺。始建於晉代,當時稱嘉福寺,“先有潭柘,後有幽州”的說法證實其修建要比元代建大都早八百年,唐代曾成為規模較大的講經處,改名龍泉寺,後代又多次易名,現有建築皆為明、清遺物。全寺建築分三部分,沿中軸線自牌樓進入山門,即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毘盧閣。東是庭院式建築,有方丈院、清帝行館、萬歲館、太后館等,西是一組寺院建築,有楞嚴壇、戒台、觀音殿。現存的拜殿,相傳為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嚴公主拜佛的遺址。寺外的塔院和後山腰的龍潭,也為古剎增色不少。

 

()

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
感謝大家的護持
旅行中的紀錄之一
**************

跟著師尊旅行到了一個地方,許多人聚集修拙火,他們修了很久,卻無法明顯進步。
他們請師尊開示,師尊示意我分享真佛密法的拙火。
一般來說,有幾個要點:
1、修心先於修身。
2、修身輔助修心。
3、修心是為了覺悟。
4、修身不修心是外道。
顯宗只有修心,密宗同時修心與身。
在真佛密法裡,初灌外法是修心為主,修身是呼吸吐納,以及身體的運動,先做這些身體的律動,為了以後二灌內法的寶瓶氣拙火做準備。
二灌內法則是修身為主,以寶瓶氣拙火定為基礎,進而修明點無漏,就是慣稱的氣脈明點。
先修心,是指次第上。
必須解釋清楚密教「修身」的意義,修身可以輔助修心的見解,也是為了提升覺悟的境界,把修身的輕安,與初灌外法的修心結合,達到寬坦鬆軟中空。
修身的時候要體會
心氣不二、止息可以息心,閉氣是要點,慢慢的不再被腦袋的妄念牽動,不再隨念頭起舞。
修身,為了輔助心性的見解。
身心不是二,不是可以切開為二的,就像止觀是一體兩面,拙火是樂空不分,樂有多少,空就要等比例。
這種空的認識,還是從初灌外法的修心所產生,特別是本尊法。
這樣拙火禪修可以達到止、觀的標準,以及一味、無修的品質。這是真佛密法的大手印修法,
他們最後皈依了師尊,因為這種教授正是他們所需要,少了中觀修心的見解,容易成為外道的拙火,甚至言行偏差。
被外來的訊息牽著鼻子走,是很危險的。
佛法還是要心念內去修持,不是往念頭以外的地方找。
腦海中的念頭還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
如果是
真佛密法的拙火,越修只會增長自己的慈悲、智慧、願力,調整自己越來越柔和,越來越像菩薩道的行者。
明白忿怒的本質是慈悲,而且是智慧的慈悲,才會真實的與護法相應。

 

江蘇南京棲霞寺

解說:江蘇南京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東北約二十公里的棲霞山中峰西麓。南朝齊高帝建元年間( 479-482)始建,唐高祖時增建殿字樓閣四十九所,改名功德寺,後經數次易名終稱棲霞寺。現存木構建築,如山門、天王殿、毘盧殿、藏經樓、攝翠樓等,大部分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建。寺後有舍利塔,為南唐遺物,是寺內遺留的最有價值的建築。塔後山崖間,為齊、梁間開鑿的干佛岩,是中國已知唯一的南朝石窟。

 

()

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
感謝大家的護持
還是旅行紀錄
*************

旅行到了一個世界,那裡的國王請教師尊,一個實修佛法的行者,如何同時兼顧悟境與世間?
他的意思是,國王怎麼可能同時當法王?
上座修法多麼清靜,離開壇城,國事如麻,不守規矩的王公大臣那麼多,還要制定刑罰,該怎麼做才能讓悟境不受俗事影響?
師尊教他,無雲晴空的道理,然後離開了。
我幫忙解釋,無雲晴空做人間事,做之前無雲晴空,做的過程還是無雲晴空,做完也是無雲晴空。
無雲晴空之下,有沒有做事?
有,不知不覺中把事情做完。
做完仍然不知不覺。
剛開始一定有各種念頭紛起,其實,念頭起或不起,念頭的多或寡,事情都是要做的。
念頭與事情兩者無關。
瞭解以後,才能慢慢的不去想,也不去隨著念頭而想。
慢慢地就沒有「作意」。
做了也是沒做。
既然沒做,又何必隨著腦袋的念頭而起舞?
還是知而勿隨開始,然後,只有知。
甚至,知,是什麼?
但是,無雲晴空,不是石頭。
不是沒有感覺。
無雲晴空是不隨情境情緒,不受念頭的擺弄。
不是僵化毫無知覺。
大不相同,大不相同。

 

浙江天台國清寺

解說:浙江天台國清寺位於天台縣城北天台山麓,前有雙澗環繞,後有五峰環列,為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寺創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歷代屢有興廢,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建築接三條縱軸線佈置。正中軸線上是大雄寶殿、雨花殿、彌勒殿、雨花殿前兩側是鐘樓、鼓樓;西軸線上有安養堂、觀音殿、文物室、妙法堂。妙法堂樓上有藏經閣,樓下即台宗講席,係為寺僧講經說法之處;東軸線上有齋堂、方丈樓、迎塔樓,還有修竹軒、禪堂、靜觀堂等建築。現有房屋六百餘間,面積達19600平方公尺。山門巧妙避開了主軸線,開在一道黃色然壁的轉彎處,使佛門顯得神秘肅穆。山門外有寒拾亭、豐幹橋,分佈得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寺內外長松巨樟、景色清幽。

 

()

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
感謝大家的護持
是回答問題的內容

************
有一次,走在某個世界的路上,師尊在前面走,我慢慢地跟著。
路旁有人問師尊,
從哪裡找覺悟的道理?
師尊給了一句話,然後就離開了。
這句話就是,
覺悟的道理,跟心內心外是無關的。
我幫忙解釋,因為實在太深奧。
剛才那句話,那是覺悟的人說的,回到了源頭再出來,才能說這樣的話。
我們一開始,還是要先往內去找答案。
也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念頭一直飛馳,不要放任自己的想法一直產生。
先學會定住,定住在往自己的內心去觀察。

一直往外找答案,是不會有答案的,因為答案要往念頭內去觀察。
往外去找答案,只會讓自己更定不下來。
定不下來,不可能靜下來。
靜不下來的人,不會有觀察的功用。
這樣怎麼看到自己的心念飛馳?看不到的。
看不到心念飛馳,是不會有任何悟境產生。
只有雜亂的念頭而已。

是自己在意自己的念頭,是自己的念頭讓自己一直忙著去找答案,忙著看別人。
怎麼不看看自己的腦海呢?意念之中的「什麼」讓自己痛苦不得自在?

只有自己能往自己的念頭裡找答案,這是佛教的「心內求法」。

若不這樣做,自己還是會痛苦、不得解脫的。
雖然心不在內,也不在外,甚至心這個中國字是虛幻的。
剛開始還是得從內來著手。

 

浙江杭州靈隱寺

解說:浙江杭州靈隱寺位於杭州市靈隱山(即武林山)山麓,前臨冷泉,面對飛來峰。東晉建寺,五代吳越國時為全盛時代,傳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擁有房屋一千三百餘間,清順治六年全面重修。清康熙元年賜名雲林禪寺。寺的東、西皆有山門,與天王殿並立。天王殿前有兩座建於宋開寶二年( 969)的石經幢,殿後有大雄寶殿,單層三重簷,高達33.6公尺,琉璃瓦項,殿左有聯燈閣、大悲閣。殿前有兩座九層八面仿木結構的石塔,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建。與靈隱寺隔溪相對的是飛來峰,又稱靈鷲峰。峰的峭壁上刻有自五代至元代石雕佛像三百三十餘尊,飛來峰有不少溶洞,靈隱寺不僅為佛教廟寺,同時也是觀光的勝地。

 

()

感謝師尊的加持與教導
感謝大家的護持
旅行見聞分享

************

活著的人,都有念頭,這是「人皆有想」的道理。

我們的念頭,有一部分來自腦部的生理作用,還有一部分可歸於心理作用,或者,深層的識的作用。

這些念頭想法的源頭,都是過去的經驗,前世的,現世的,很多事情過去了,似乎忘懷,其實沒有。

凡是經歷,必留下痕跡。

這些痕跡是修行路上的花草,也是登山成佛路上的天邊浮雲。

醒時出現,也可能禪定出現,更可能睡夢出現。

只有先看到了念頭,定住發現念頭當時的自己,不要在言語行動,或者想法上受到牽動。

還學習觀察這些念頭的源頭。

事出必有因,一定有什麼因,導致這種起心動念。

自己不隨這些念頭起舞,也要查出如何產生了這些念頭。

查出來的同時,就可能作些什麼,去修正改變深層的痕跡。

禪定中的止觀,可以這樣實踐。

這是旅行到一座山頭上,有人請師尊講述止觀運用時,他示意我解析的要點。

--------------------------------------------

()  音樂為「The Best of Kitaro (Vol.1)—喜多郎」;感謝釋蓮耶金剛上師格文分享,上師的網址「持靜者」http://blog.yam.com/silentkeeper;另外,照片及解說取自網路,若有侵權,敬請告知,自當速速拿下謝罪,謝謝。

笑話分享

()

有一對夫婦久婚不育,他們檢查治療了很久,都沒有奏效。因此他們非常的著急。於是,女方就受一個朋友的推薦去看了一位醫生,過了不久,女的就懷孕了,喜訊傳來,丈夫高興的不得了,對老婆說:「我們終於有孩子了,你真行!」他的老婆聽了回答:「不是我行,是那個醫生行。

()

老錢跟老李講:「昨天晚上真倒楣。」老李講:「發生了甚麼事?」老錢講:「昨天我回家早,以往我總會在暗中抱住我的女傭,結果我抱住的是我的老婆。」老李說:「那也沒有什麼關係啊!」老錢就講:「可是,我的老婆卻說:『小馬,老錢回來了,你還不快走?』」

()

兒子問爸爸:「爸爸!結婚要花多少錢?」爸爸聽了回答說:「我還沒有算出來,因為爸爸還在為這結婚買單。」

 

山西靈丘覺山寺

解說:山西靈丘覺山寺位於靈丘縣城東南15公里,寺周群峰環抱,風景​​幽絕。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經歷代重修,現有建築除一座遼代磚塔外,均為清代重建。全寺由三條軸線組成,中軸為大雄寶殿,東軸為彌陀殿,西軸為塔院及貴珍殿,在前方設置山門及東西閣以為全寺的總廊,佈置緊湊,條理清晰,為清代佛寺佈局的佳例。為了平衡全寺一塔獨立的視覺構圖,在寺右前方山崗上設置墓塔一座,以為呼應,從各角度都能形成較好的空間構圖。

 

山西五台山萬佛閣

 

山西五台山塔院寺

解說:山西五台山塔院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建於明永樂五年(1407),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原為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建立為寺。大雄寶殿在前、藏經閣在後,中間建立高約50公尺的利塔,周圍以廊屋環繞,是一座以塔為中心的寺院。塔院寺的空間環境設計得十分成功。雖然本身是一規整軸線式佈局,但在其前方建造了天王殿,山門、牌坊、影壁等一系列小建築,增強與大塔之間的對比效果;另外,大塔與附近的萬佛樓建築群、鐘鼓樓二層樓閣以及山頂上的菩薩頂建築都有呼應。在青山翠屏之中,其巨大而凝重的體量、潔白的塔身顯得十分醒目,信徒未達台懷鎮之前即已在望,這座建築物自然成為五台山的標誌物。

 

河南洛陽市白馬寺

解說:河南洛陽市東郊的白馬寺位於一片鬱鬱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這座一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間的寺院,相傳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廟。它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傳說中,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該地遊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等於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於永平十年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遂將寺院取名“白馬寺”。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2266bby&aid=16241310

 回應文章

水 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往內觀照
2014/09/13 22:39

問候俗客菩薩安好
這篇文章讓我們明白智者之言,真棒!深深思考
任何事都須往內觀照自心,想過後也不要執著有想
一切自在,就是無事
謝謝分享好文
祝您法喜

水 羚 祝福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4-09-14 09:24 回覆:


水羚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問安

是的  真佛密法透過蓮耶上師深入淺出之解釋

是再好不過  只有深入密法的行者能為盧師尊的教誨作註解

一般佛法都停留在理論上  然而密法不是  它是理事並行的

而且互相印證  形而上的心內求法還只是入門  還有更深入的

如何修行之後又無執是門學問  須要去參

祝您喜樂迪吉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hello
2014/09/02 16:49
板橋區汽車借款     板橋區機車借款     板橋區名錶借款     板橋區鑽石借款     板橋區珠寶借款     板橋區黃金借款     板橋區工商融資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4-09-07 08:54 回覆:

dvdv
2014/08/28 15:24
板橋區鑽石借款  新莊區珠寶借款  土城區黃金借款  中和區工商融資   中山區黃金借款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4-08-31 23:42 回覆:


dvdv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祝您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陳瑩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27 20:26
得塞  上海話  意思很多  舉凡輕佻、得意、招搖都可以用此詞  大家可以上網查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4-08-31 23:41 回覆:


瑩珍老師菩薩您好

謝謝您再訪

上海話  得賽

原來有那麼多意思啊  您上海話可能很溜哦

祝福老師喜樂福安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陳瑩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27 20:24

叩叩叩  請問有人在家嗎?  沒人?那好,我留則笑話  代表來過!!!

大陸人都喜歡插隊  硬爭   所以笑話就產生了

某人看一群路人圍觀  大家叫  受傷了  還流血了呢

某人大聲說  借過借過  我父親受傷了  我看看  看看

大家讓開  終於看到了          裡頭是一隻豬受傷了

外帶一則笑話  算是很久沒來留言的利息  哈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4-08-31 23:42 回覆:


瑩珍老師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呵呵  實在抱歉  最近去了趟西雅圖

怠慢之處  請見諒  您說的笑話是大陸笑話嗎

  第二個笑話看不太懂  也許是您大陸呆久了

可以明瞭他們的意思   不管如何  仍然非常謝謝

老師的捧場啦

祝您喜樂迪吉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雲大少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26 04:06

大陸這些寺廟是如此宏偉

而且充滿了歷史之感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4-08-31 23:44 回覆:


雲大少爺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是呀  大陸是佛教發揚的地方

都有很多歷史故事的  值得尋幽訪勝哦

祝您喜樂臻祥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ling
2014/08/18 15:06
山西五台山萬佛閣我去過,那裡還不錯哦! 板橋區名錶借款  板橋區鑽石借款 新莊區名錶借款  新莊區鑽石借款  土城區名錶借款  土城區鑽石借款  中和區名錶借款 中和區鑽石借款  中山區名錶借款  中山區鑽石借款(767760699@qq.com)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4-08-31 23:43 回覆:


Ling  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呵呵  謝謝您告知萬佛閣不錯

祝您喜樂如意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JKTsai 老鼠嫁女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17 22:21

初灌、外法、二灌、內法、拙火、、、等等,非我俗輩能體會了解!

呵呵,只能隨喜囉!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4-08-17 23:00 回覆:


蔡阿公師兄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

呵呵  不只是門外漢不懂

門內的也很多沒概念

在下雖然也結緣過拙火法  盧師尊雖有介紹

但次第上  必須外法成就之後才可以修

只能說  程度還不到啦 

不過上師倒是將理論講出來了

而且  跟止觀有關  跟白教的大手印法

紅教的大圓滿法都有關聯

也就是修到最後  禪出現了

唯識跟中觀融合了  上師是這方面高手

禪定  實在太重要了

祝福阿公師兄喜樂吉祥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