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PLA 139 兒虐頻傳,我們的社會怎麼了?
2020/04/22 15:03:52瀏覽235|回應0|推薦0

兒虐頻傳,我們的社會怎麼了?

--談兒少保護與父母的情緒管理

(/編輯室)

【案件一】苗栗一名年輕父親,屢次對不到1歲的男嬰施暴,甚至徒手扭斷四肢,用利刃割出長達8公分的撕裂傷,震驚全台。最令人心酸的是,醫師幫男嬰縫合傷口時,男嬰竟然不哭不鬧,護理師心疼的說:「或許是早被施虐習慣了,與先前被打到骨折痛楚相較,根本就算不上痛。」

【案件二】新北市一名42歲林姓男子,因兒子買的肉圓沒有加辣,竟因此懷疑兒子說謊,暴怒出手掌摑,妻子見狀上前阻止,也遭林男勒脖拖行。事件影片曝光後,引發全民公憤,有網友「肉搜」林男住址,號召大批民眾圍堵,還開網絡直播號召要討回公道。

【案件三】台南17歲未成年媽媽李女,只因為1歲半女兒打翻牛奶,竟將女兒活活打死,女童死後,李女還抱著屍體與表姊、表姊夫及男友去KTV夜唱4小時。檢察官指出,女童受虐不只一次,四肢、前胸、後背都有指甲掐捏、棍棒造成的新舊傷,死因是頭部有撞擊平面的傷害,比如牆壁或地板等。

孩子才1歲,為什麼要弄到四肢骨折?肉圓忘記加辣,就被父親暴怒重力掌摑,何其恐怖?女兒打翻牛奶,竟被凌虐致死,天理何在?崩壞的社會、崩壞的大人,讓單純無辜的下一代,飽受摧殘。衛福部統計,2018年全台受虐兒童及少年,共有4175人,平均每2小時就有1名孩子遭受暴力的不平等對待。

很多家長或新手爸媽,有時可能因為育兒技巧不足,缺乏經驗,情急之下情緒就更加難以掌控。在現今的社會現狀,或許有更多的家庭及孩童正飽受困擾,只是我們還未發現。如何減少與降低,甚至避免這些語言及肢體等暴力傷害,要學習正確的育兒技巧及情緒管理,這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兒虐致死年逾20件,七成是父母施虐

衛福部指出,根據近5年統計,每年重大兒虐致死、殺子自殺案件平均有20件, 6歲以下受虐孩童就占了9成,施虐者多達7成是父母,其次是同居人約占1成。

統計分析虐童動機,以經濟壓力、婚姻衝突為主因,另如精神疾病、藥酒毒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往往都是多重因素合併導致虐童。值得注意的是,帶著孩子一起自殺的兒虐案件,大多是源於婚姻衝突,有的是對人生無望決定帶孩子一起離開,有的則是希望報復對方,賠上孩子無辜性命。

108年新增兒少保護個案,發現施虐者與受虐兒少關係為父親、母親比例最高;施虐因素則以「教養問題」所佔比例最高達47.4%,其次為施虐者「情緒問題」(31.3%)及「婚姻失調」(24.3%)(資料來源:2019年衛福部統計處)

排序

施虐因素

百分比

1

教養問題

47.4%

2

情緒問題

31.3%

3

婚姻失調

24.3%

1083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明定當兒少訪視有困難且合理懷疑兒少有危險或危險之虞,可請求警察協助派員強制進入,若警察無法處理,則可請檢察機關介入協助。未來各地方社工、警察、檢察官將組成網絡平台,共同針對兒虐案件進行討論,及早發現受虐童。

用打的最有效?拒當「暴走大人」

根據BabyHome線上問卷調查,發現超過六成父母缺乏育兒幫手,經常感受到生活壓力沉重;也有六成七的父母,贊同當孩子行為不佳時,用打的更有效果。

調查顯示,當父母情緒不佳時, 63%的父母難以有育兒幫手能協助照料孩子;除此之外, 21%的父母常覺得生活壓力很大,無紓壓管道;有17%的父母經常或總是遷怒於他人;有12%的父母經常或總是遷怒於孩子。

在管教態度方面,超過67%的父母認為當孩子行為不佳時,用打的更有管教效果;有51%的父母曾用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34%的父母曾在孩子犯錯或失敗後,嚴厲斥責孩子,如沒出息、什麼都不會、笨得像豬一樣等,顯示父母仍習慣用權威壓制孩子,難以尊重平等對待。

當父母心情不佳、壓力大時,孩子可能成為最直接的遷怒對象。顯現台灣父母不夠瞭解情緒,欠缺情緒管理相關智識,不但不良於自身的身心健康,也有礙下一代的情緒教育。

情緒管理與教養的迷思

每一種強烈的情緒,都必然會引發後果。正面的情緒表達或肢體動作,像是微笑或是輕拍背部,也都是有效的訊息與強化劑。可以傳遞出「我喜歡那樣」、「你的主意很棒」、「謝謝你」……的意義。

同時,一個皺眉或咆哮,則會讓孩子把話語解讀成你在批評或傷害。父母話語中附帶的情緒以及肢體語言,對孩子而言比他人影響更大。事實上,在父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前,幾乎很難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管教。

迷思1. 喜歡好情緒,排斥負面情緒

當孩子情緒管控不佳時,家長會過度擔憂或難以接納。事實上,情緒是個警報器,警報響了,就是告訴我們有問題發生了,不必硬把警報器關掉。

迷思2. 將自己主觀情緒想法,套在孩子上面

情緒是自我的一部分,也是種主觀感覺,當孩子覺得生氣或難過,就像覺得冷或熱一樣,沒有對錯,大人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需用主觀想法來影響孩子。

 迷思3. 只看外在情緒表達,不看內在脈絡

孩子的外在行為,有其內在想法跟情緒。花一點時間去了解事情原委,聽聽孩子在行為底下的情緒跟情境脈絡,這樣才不會造成更多不必要的對抗。

 迷思4. 孩子長大就會處理自己情緒了

情緒管理不是「長大就會了」,今日社會環境比以前更複雜,孩子要面對的事情,也比過往更困難,要趁早學習情緒管理的能力,才能幫助孩子更從容與安定。

 迷思5. 跟孩子談情緒,講道理就夠了

孩子的發展有階段性,其語言理解能力及邏輯思考概念,隨著年紀而不同,講道理對孩子並沒有幫助。父母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示範如何好好面對情緒、與人相處。

10個家長必學的教養秘訣

教養是一件最艱難也最有意義的工作。在這充滿誘惑、暴戾之氣和不安的現代社會中,如何陪伴並引導孩子走一條快樂、健康和充實的道路?以下摘自美國生活網站「Lifehack10則專家的建議,精闢實用。

1. 傾聽

傾聽要主動積極、真心聆聽,看著他的眼睛,不要打斷他,也不要一副急著發言的姿態。如果孩子沒有問你意見,就不要發表,但可以問:「你對這件事有什麼感受?」如果每次對話都在說教,孩子會感到自卑和權利被剝奪。

2. 讓孩子看見你犯錯

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經得起失敗,偶爾讓他們看看你失誤的樣子,明白犯錯是成長的必經過程,例如把菜燒焦或打球摔跤。當被小孩激怒而大吼時,也可以說:「對不起,我不是真的想對你大吼,是我錯了!」

3. 容許孩子闖禍和犯錯

不管大人或小孩,從犯錯中學習才是最快的。讓孩子自己搭公車下錯站,或倒牛奶濺得滿地,都能從中學到經驗。當孩子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好時給予支持鼓勵,他們會較願意繼續去想辦法完成,藉此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4. 一起到戶外活動

許多醫學健康報導指出,戶外活動能使人心情愉悅起來,不論是健行、騎自行車、游泳、打球或遛狗,這些接觸大自然的活動都有助於紓壓。除了能促進小孩身體發育,還可提升想像力和加強注意力,以及提高課業成績。

5. 教導孩子感恩

許多研究顯示,感恩可以增進個人幸福,如果孩子對自身擁有的事物心存感謝,大多會比較快樂。父母可以創造這樣的氛圍,例如利用晚餐全家相時,每人分享自己當天最棒或最感激的一件事。

6. 稱讚孩子做的事,而非稱讚孩子本身

人有容易記憶負面事物的傾向,比起希望、鼓舞和高興等正面情緒,憤怒和恐懼等所釋放出的化學物質更具有衝擊力。因而,稱讚孩子時,應該稱讚他做的計畫、他付出的努力以及他的技術,用具體的方式表達,會加強他們的信心與意志。

7. 開開心心玩一場

「人不是因為變老就不玩,而是因為不玩而變老。」童年最棒的回憶就是玩樂。教孩子爬樹、一起打扮成卡通英雄人物,或辦個歡樂派對,給孩子快樂的童年,經常讓他們開懷大笑,因為這會成為他們生命活力的泉源。

8. 教導孩子善心

首先要以無條件的方式表達你對孩子的愛,千萬別說:「假如你這樣做,我就不愛你。」這樣的話帶有威脅和控制,這樣孩子無法真正學會愛自己。其次是愛別人,教孩子同情和關懷他人,帶他們一起去當志工,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多幸運,懂得心存感激。

9. 用肢體語言表達愛

人類的知覺系統(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對於維繫社交關係有很大的作用,其中肢體觸覺在親情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證明,牽手、倚靠、擁抱和親吻等,對促進身心健康具有奇效,能讓人感到心情放鬆、壓力變小。

10. 以身作則,管理自己情緒

大腦「前額葉皮質」負責調控情緒,孩子在20歲左右才會發育完全,所以情緒管理能力深受父母影響。如果你在挫折時顯得焦慮不安,就會成為孩子的榜樣。因此面對窘境,父母應該展現冷靜與鎮定,孩子才能從你身上學習正面的情緒自制力。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有深遠影響

純潔協會秉持協助兒少身、心、靈之全面健康成長的精神,重視兒少的培育和成長,鼓勵大眾成為「兒少守護天使」,並呼籲國人能正視情緒教育,家長能更多學習自我瞭解、適當紓壓,更可尋找相關資源協助,減輕育兒壓力,拒絕用情緒性方式管教孩子。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要知道自己的情緒控制技巧有多好,只要看看當孩子行為不當或拒絕服從指示時,你會如何表現就知道了。通常此時,父母很容易動怒而驟然對孩子命令,而孩子肯定會有防禦性的反應。然後,進行互不相讓的攻防,很快地,雙方就會陷入尷尬冷漠的窘境。

小小的衝突往往演變到兩邊都瀕臨失控邊緣,我們必須努力避免這類脅迫的情境發生。情緒教育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層面甚廣,是每位父母都應學習的教育課題,父母若要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應從家庭教育做起,在教育孩子前先學習控制自身情緒,建立自身正確的心態,始能幫助孩子理解情緒,以展望更遙遠的未來!

 

參考資料:

1.    衛福部統計處/2018

2.    衛福部保護司/2019

3.    家扶基金會/2019/2019年度十大兒保事件」

4.    BabyHome/2017/「父母的自我覺察能力及教養態度」線上問卷調查

5.    黃啟菱/2019/情緒教育與教養5大迷思/未來Family

6.    關鍵評論/2018/父母的情緒對孩子有深遠影響,該如何防止情緒失控?

7.    單中興/2018/父母先學習控制情緒,再教孩子!

8.    Lifehack/2016/10則專家給父母的教養建議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xiehui&aid=13262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