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1/14 11:13:07瀏覽1914|回應2|推薦37 | |
司法獨立後的司法功課 【
台北地方法院裁定將前總統陳水扁羈押,有人感到雀躍,有人高分貝質疑司法迫害。 台灣談法治多年,但在心理層面上,並未真正走出「人治」的想像。許多人心中始終有個懷疑:司法系統可以左、可以右、可以藍也可以綠,司法的顏色,是由執政黨(尤其是總統)的顏色來決定。 司法真的如此不堪嗎?真相或許只有上帝知曉。但如要我就個人觀察評論的話,我的答案是:對過去的司法獨立性,我懷疑,但對未來的司法獨立性,我認為已出現了改變的契機。 是幸也是不幸,這改變的契機,仍舊來自於一種「人治」的結果。亦即,台灣選出的是馬英九這樣的總統。 馬英九的父親 這種「守經而不權變」的性格適不適合當個國家領導人或許見仁見智。但從法治社會的建立以及司法獨立的落實言,卻是難得的契機。 政治力干預司法,最大來源是擁有龐大行政權的總統,倘總統願意守其分際,不干預司法,政治力的影響就會頓然消失。這是就是司法獨立的契機。 然而,這就代表司法從此步入坦途嗎?當然不是。事實上,台灣人民對司法的質疑,一是「對當權者不獨立」的懷疑;二是「對無權者太獨立」的憂慮。前者使司法屈服於政治;後者則使司法失去監督,反成侵犯人民權利的怪獸。 我們固然可以因為司法展現了更多獨立的可能而感到欣慰。但這會不會使司法「太獨立」而變得無人制衡,這又令人憂心。 這不是杞人憂天。以冤獄賠償為例,法制上雖然國家在付出冤獄賠償後有向怠職法官求償的權利,但實際上卻因為司法人官官相護的習性而從未行使。另一方面,訴訟延宕的問題,也使得法院的公信受到重大的侵蝕,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有些民眾耗去二、三十年得到一紙無罪判決時,往往已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這無罪判決與冤獄何異? 當然,這些問題全然歸咎於司法人員也不盡公平。因為這相當程度也與司法資源不足、司法人員負荷過重有關,這又牽涉到國家資源的分配問題。 最後,很多因陳前總統被羈押而來的興奮或失落,其實都是因為我們還不習慣司法已開始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作為。現在就說司法迫害是太超過,而該讓我們擔心的是,就算司法獨立了,司法機關要用什麼樣的成績,讓我們相信司法人員的素質與司法判決的品質。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