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各表 兩岸最大公約數、最大善意解 別讓「末日機器」對撞
◎ 陳長文
大陸當局在五二○前發布了強硬聲明,筆者不希望這則聲明,最後變成了「行動」。如果不把統獨傾向置入,純從談判學的角度來看,「末日機器」的談判理論,很適合拿來解釋為什麼兩岸會走上今天的緊張局面。
末日機器就是,在談判或人際交往中,有一方就是擺出一種沒得商量、一步不退的強硬立場。這有個好處,因為如果遇到的是有「雙贏期待」的對手,就會有很大的討價還價的空間,為己方爭取最大的利益。但壞處是,要祈禱對方不會和自己一樣,也是個末日機器。
國共結束漢賊不兩立的對峙後,兩岸開始了一連串的善意交流。當時的兩岸大致是在雙贏期待的心態下交往,所以才創造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個可以擱置爭議、致力於和平維繫的共識。李登輝總統執政晚期以及接續執政的民進黨政府,開始進行去中國化的政治與文化工程,希望凸顯台灣主體性或者達到台灣獨立的使命,遂破棄了一中各表的共識。於是我方政府開始以末日機器自我定位,只要苟同對岸的任何主張(如一個中國),就是喪權辱國的懦夫。而對岸也隨之漸次強化其末日機器的立場,文攻武嚇不曾間斷。
純從談判的角度來看,會採末日機器的一方,通常都比較有暴力籌碼可恃,即所謂「秀才拿扇兵掄刀」。但弔詭的是,我方政府卻是個頗為特異的掄刀秀才,在國家定位的立場上,一副不怕破局的架式。既然雙方都不怕當個莽夫,怎叫人不憂心最後會訴諸叢林法則下的暴力解決呢?
雖然筆者也擔心被扣上中共同路人的大帽子,但還是要說出真心話,那就是,一中各表,已是兩岸之間再難求得的「最大公約數、最大善意解」了。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意思就是,什麼是一個中國?大家各憑所需,自由想像。
這時,就來發揮一下創意吧:一中屋頂、國中有國、一國兩府、未來一中、憲法一中、中華邦聯等等;甚至如果陳水扁總統主張的「一邊一國」與李登輝前總統主張的「特殊兩國論」,指的是過渡性的兩岸分合模式,而非終局性的兩岸分合安排,那麼這兩項主張也未必是全然與一中各表互斥。換言之,如果一邊一國或特殊兩國論,並不反對未來統一的可能性的話,那麼可以算是對一個中國的一種表述。
不妨先從中性的角度,暫擱統或獨的神聖堅持,來想想我們可以接受什麼樣的一個中國?一個中國可以指的是有條件的未來一中。而這條件就是,中國大陸必須在民主與經濟條件與台灣相近時,在尊重台灣人民意願情況下,再決定是否統一;相反的說,如果中國大陸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能怪台灣不和中國大陸統一,甚至宣布獨立。
或許有人會說,這種表述方式,對岸一定會反對。我卻不這麼認為。首先,我不過舉了兩種表述方式,就算未盡理想,有識之士仍可以想出更周延完備的表述方式;其次,這兩種表述方式是立之以理的,我們應該有信心,以理服人,說服對岸,縱然暫時不能接受這樣的表述方式,也至少應表示同理的認知與諒解;第三,如果真的被悲觀論者言中,對岸連諒解我們立之以理的表述都不願意,這時,我們再回過頭來否決一個中國也不遲!因為違反一中各表共識在先的是中國大陸,可不是我們!
這種未來式的主張,即使支持台獨的朋友也可稍感寬心。第一,這樣的統一絕不是現在;第二,因為是有條件的,如果中國大陸真像台獨主張者想的永遠糟糕,那麼台獨主張者就該有信心,這個條件(民主成熟、經濟繁榮的中國)是不會成就的,那麼改國旗、改國號等台灣獨立建國的目標,只不過是現在不能實現而已。
總之,建構在一中各表共識下的一個中國,已經是兩岸政府與人民再難尋得的最大公約數與最大善意解,不分藍綠,不問統獨,都應該儘快把彼此拉回這善意交集中。尤其面對日益升高的兩岸對峙,筆者竭誠的呼籲陳總統有智慧地回到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不要讓末日機器的對撞夢魘,成為真實悲劇。
【2004/05/1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