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嚴法師〉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2014/11/16 14:58:00瀏覽1766|回應1|推薦7

您好!我是清淨虛空

  對於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來講,大概都有萬法唯心造的觀念,至於什麼是萬法唯心造的內容呢?聖嚴法師《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中,從小乘的四聖諦、十二因緣一直論述到大乘的中觀、唯識與如來藏思想,一一言簡意賅的詮釋,非常精彩,節錄跟各位師兄師姐分享:

一、聖嚴法師的經典開示:ROES加油

1、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大家都知道,如果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佛教,佛教既非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唯神論,乃是因緣論。這次會議的主題「從心開始」,看起來好像是把佛教歸為唯心論,甚至於我們法鼓山提倡的「心靈環保」,也似乎是唯心論的主張了。其實不然。佛教的基本立場,便是原始佛教所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尤其是《阿含經》中「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論,乃是以心為主體。而在四聖諦「苦集滅道」中,「苦」是煩惱心的現象,「集」是煩惱心所造成的種種後果的因,「滅」是滅的煩惱心,即是從煩惱心得到解脫。「道」則是用種種修行的方法使得煩惱心變成解脫心。因此,四聖諦也是圍繞著「心」的主體而講。

  十二因緣,是從無明開始。因為無明,所以才有三世十二因緣的生命過程。無明是煩惱心的主體,若從世間現象的分析來說,稱為五蘊。五蘊之中的色蘊,屬於物質;其他的受想行識四蘊,則屬於心的部分。從生命的觀點來講,離開了心的部分,則物質是不存在的。因此十二因緣的內容,也是重視「心」為主體。從原始佛教進入大乘佛教以後,初期的中觀派,便是根據四諦十二因緣的緣起法而立論。雖然中觀講空,意思是空去所有的執著心,不論人空與法空,乃至畢竟空,都是指的執著心。因此從五蘊世間展開的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仍舊無法脫離五蘊。由此可見,中觀學派也與「心」的這個主體相關。所以《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2、無我精神,尊重他人

  大乘的唯識學,把心區分為「心王」和「心所」二者,而講唯識所現、唯識所變;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其實能熏、所熏,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與見分,雖然名為唯識,卻依舊不離虛妄心。成佛即是轉虛妄心識為真如心。

  另一個如來藏系統的大乘佛教,則特別重視心為法界的源頭,心也是法界的全體大用。如《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蘊,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法華經》則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是誰在稱念佛名?誰能成佛道?都是眾生心。此外,《華嚴經》也講:「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是指煩惱的凡夫心和清淨而福智圓滿的諸佛心,其本體是相同的。《大乘起信論》便說:「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又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都是說,心可以通凡聖,可以通世間出世間,可以通有為無為,而無所不通。

  如果從佛法所說心的角度來看待世間的一切,討論人間的每一個族群、文化與觀念的時候,也就不會堅持有一個絕對不變的立場,因為每一個立場所持的見解,對當事人而言並沒有錯,但是從他人的立場來看,尤其是從整體人類的角度來衡量,則可能有再討論與修正的空間,所以不應該動輒否定對方的立場,也不必堅持自己的立場。

  我在出席各種國際會議的時候,經常是用一個無我的角度,沒有主觀的預設立場來與人互動討論,我會先肯定對方,同樣的也會受到對方的尊重。這便是《大乘莊嚴經論》所說:「心外無有物,物無心亦無,以解二無故,善住真法界。」一個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不論學的是大乘、小乘,或者中觀、唯識、如來藏,只要能夠善於體會心外無物,物外無心,也就能夠明瞭一切的問題全都是心中事。如果還有什麼特定的人事物想要克服、對立,那就很糟糕了,因為你所對付的並不是心外之人、心外之物,而是自己內心的煩惱。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有這層認識,馬上把觀念調整過來,則外在的一切,沒有一樣是不能包容,也沒有一樣是不能消融的。

二、讀後心得感想裝可愛(害羞)

  由上述的整理可以知道,佛陀說佛法是連貫性的,由淺入深的探討,聖嚴師父不愧是佛法的智慧者,將世尊所傳的法整理得很白話讓人容易理解,更能一針見血的說明,當看不慣別人不是別人的問題,事實上都是在跟自己內心的煩惱對抗,如同左手打右手,受傷的都是自己,這就像佛陀告誡我們,佛法的修行修心不是心外求法,是要往內求,反求諸己、觀照自己、檢討自己、改正自己是一樣的。

  師父的文章內容也引述經典,闡述了眾生跟佛本質都是相同的,差異在於眾生是煩惱心,佛陀是清淨心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0,有一段經典的內容:

賴耶妄熏習,隱覆如來藏,修習純熟時,正智方明了。
諸識隨緣轉,不見本覺心,自覺智現前,真性常不動。
猶如金在礦,處石不堪用,銷練得真金,作眾莊嚴具。
賴耶性清淨,妄識所熏習,圓鏡智相應,如日出雲翳。

  其中提到的金礦與純金來舉例:眾生跟佛陀本質上都是黃金,只是眾生是金礦,佛陀是純金,純金沒有雜質的而金礦有雜質,我們的種種內心的煩惱就是金礦中的雜質,金礦沒有經過淬鍊是無法成為純金,將雜質淬鍊去除的過程,就是修行佛法,分享佛法,修戒定慧陀羅尼,行六度萬行,因此我們可以說,修行就是在試煉我們的心,讓煩惱心轉變成清淨心,由識轉智,如同讓金礦可以變成純金。

  因此我們要了解,若大家的煩惱越少世界就能更美好,而如何好好運用方法來降伏自己的煩惱心,是每位佛教徒責無旁貸的,若只是一昧的負面、批評,則只會製造更多煩惱,造成分裂與對立,這樣對大家都沒有幫助外,自己也學不到東西。

  當我們體悟到,看到不順眼是自己的問題,就可以知道這是自己的修為不夠,應該要好好的自我檢討,透過修行來降伏自己內心的煩惱,讓自己的心性提升,畢竟清淨的佛性是從漸漸消除煩惱後才能逐漸顯漏

  當然有些同修會提到,修很久煩惱還是很多而感到沮喪,這也不用太在意,這是正常的,因為只有登地菩薩煩惱才能分分斷除,我們只是初發心菩薩,這才是菩薩剛開始而已,能做到降伏煩惱已經非常厲害了。

  什麼是降伏煩惱呢?什麼

  簡單說,我們若能達到自己雖有煩惱但不被煩惱傷害,也不會因為煩惱而傷害人,這樣就非常非常厲害了。

  從言行不要造成別人的煩惱,自然內心的煩惱也會減少,就像雜草即使還無法除根,但不斷的斬除,根仍然會逐漸枯萎,這也就是為何諸佛菩薩與高僧大德們,要一直護持種種戒律的原因,戒能持續守的好煩惱自然少,修定才能入,心定才能體會諸佛菩薩的言行,智慧才能逐漸明瞭。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提到:到達「一發現念頭起,馬上就不見的地步」這個層次的人,我們稱他為賢者,但賢者並不是沒有煩惱,只是已經不會再被煩惱傷害,也不會再傷害其他的人,這是自我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

  因此《維摩經》所說「心淨國土淨」,便是隨著我們的心清淨則所居的國土亦自然清淨。當我們心中無煩惱時,看這個世界即是和平的世界;當在心中充滿了仇恨、憤怒的情況下,看這個世界則是瘋狂混亂的。

  佛教徒應該更明白,這個世界也不會因為負面、批評、仇恨而變得更美好,若能降伏自身的煩惱,以菩提心與慈悲心來看待不同的意見,包容尊重不同人的選擇,讓自己的煩惱心變少,這樣才能讓烏煙瘴氣的世界更美好!

  若人人都能從自身做起,人間淨土就不是只有口號,而自然就會有實現的那一天喔!

  希望以上分享對同修們有幫助,敬祝修行順利,將來淨土相逢,阿彌陀佛!Fox恭喜恭喜

.附錄:延伸閱讀

  是非要溫柔/聖嚴法師

  如何戒除貪瞋癡慢疑、我執?

  連結:建立全球倫理 聖嚴法師宗教和平講錄

  戒律是律己,遵守四依止,實踐八正道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lo99&aid=18783627

 回應文章

太陽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1/24 13:04
師兄解說的很詳細
清淨虛空(culo99) 於 2015-01-08 11:08 回覆:
感恩大德肯定,希望對您有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