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法的工作觀:天生我材必有用
2015/08/09 22:33:00瀏覽1257|回應0|推薦3

您好!我是清淨虛空

  現代人往往以財富的多少,官位的大小,職位和薪資高低,做為成功的指標,但真的是這樣的嗎?末學從以下幾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佛法的工作觀。

壹、儒家的觀點

  《禮記·大學》提到三綱「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八目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卷十三《盡心上》提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來經過了隋唐科舉考試制度參與政治,以及宋朝開始的重文輕武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代代相傳至今而根深蒂固。以上大體是我們傳統儒家的教育裡面,接受到的功利資訊,雖然大多數的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但在佛法的角度來看未必是契合的。

  〈印順導師在其大作我之宗教觀提到:

  儒者的大學,始終是政治第一,「學而優則仕」。所以自修其身,只是實現政治理想的應有私德,而目的是經齊家治國,而達到明明德於天下。那些沒辦法而「窮則獨善其身」的,也許是不能看作救人救世的。

  簡單說,以儒者以政治的角度而言,若只能獨善其身,最多只能做到齊家,無法治國、平天下,因此無法救人救世。

貳、佛法的觀點

  一、不能經世濟人就無法救人救世嗎?什麼

  從佛法的角度絕非如此,世尊在人間為了眾生求取佛果放棄王位,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世尊的弟子也是是農工商社會各階層都有,世尊跟弟子一起遊化人間,三衣一缽也沒有錦衣玉食,〈印順導師繼續提出精闢的論點如下:

  學佛者,要從自利而能利他,雖與儒者的精神一致,而利他的方式與次第,卻與儒者不同。這一主要的差別,在於佛法並不是「政治至上」的。依佛法來說,如發心利他,真能透過悲智去做一切,一切都是可以利人的。利人的事,什麼工作都有意義,不像儒者那樣,偏以政治為大人之學,而以農工商為小人之事。這可以舉經典來證明:

  (一)『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普遍的參訪大乘善知識。

  這些善知識,以不同的身分,而做著弘法利生的事業。除了宗教師──佛教的比丘、比丘尼,及外道的苦行僧而外,有語言學者;藝術家;精通數學的工程師;救濟工作者;醫師;國王──有重刑政的,也有德化的;製香師;航海家;法官;交際女郎;家庭主婦等。

  (二)『維摩詰經』的維摩詰長者,適應不同的場所,從事不同的工作。

  他通達世間的學問,也修學異教的典籍;他做過當地的法官;經營農工商業;他參加政治活動,提倡學術講演,辦理教育;有時也出入淫坊酒肆。他不論從事什麼工作,在什麼場所,總是引導人趣向佛法,體達人生的真義。所以,他無往而不是救人救世;也就走到那裡,受到那裡人的尊敬。大乘行者的利他,不出於家國天下,而工作不偏於王公宰官,或者教育。從現代的意義來看,這樣的利人利世,是更確當的。

  〈印順導師另外於其大作《佛在人間提到另一個重要的觀念,末學整理於此當成第三點:

  (三)從本生經(本生談)來看,菩薩甚至在餘趣也在度眾。

  菩薩成佛,要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往昔因中的修行故事,即名為本生談。

  依本生所說,菩薩可分二類:

  1、在人道中

  菩薩每生於無佛法的時代,或為國王、大臣、長者、外道,或經商、做工、打獵,或為航海家、技術師等,大抵以在家身作在家事,而為人類──眾生謀福利。關於行菩薩道的重要故事,約有五百則。菩薩行是將自己的一切,頭目腦髓,國城象馬。隨所求而能一切施予的。

  其中有這樣的故事:有人染了癩病,醫生說:要用人血與骨髓,才治得好,而且那人是要從來沒有瞋恚的。那時的釋迦菩薩,為國王的王子。病人來向他乞求,他慈悲心深,隨即將自身的血髓施給他。菩薩為了實行救人的宏願,自身的一切 ,無不可以施捨。菩薩求法的心。也是熱切精誠,那怕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析骨為筆,也歡喜而甘心去作。為了求法,就是捨身為奴,也不感到為難。「朝聞道,夕死可矣」,在菩薩道,充分表示了這偉大的精神!

  持戒,菩薩把戒看得比身命更重要。不得已,寧捨身命,也不肯毀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沒有不勇於修習。大乘法的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就是從本生談的菩薩行,歸納他的 性質而得來。這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堅毅願力,表現出大乘入世度生的善巧。釋尊成道以前,就是這樣做的。

  2、在餘趣中,主要在畜類中

  本生談說:菩薩或為鹿王、龍王、象王、孔雀王、小鳥、猴子等。菩薩怎麼會墮在畜類呢?古代的傳說,鳥獸都與人一樣的會說話,從他們的行動中,常表示出極崇高的德行。本生談中菩薩的示現旁生,即是從旁生的故事中,揭發出菩薩應有的精神。

  例如:一隻小鳥,見到山上樹林著了火,牠怕那些鳥獸被燒死,飛到水邊用翅膀漬水,飛回灑在樹林上,一次又一次的不休不息。天帝釋(註:釋提桓因)見了,怪小鳥的太笨,徒然辛苦,無濟於事。小鳥回答道: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總要這樣盡力做,應該盡可能的援救出山林中的親戚、朋友。這故事中的小鳥,即釋迦佛的前身。(註:後來天帝釋因此深受感動而降雨熄滅大火。)

  這樣精進的捨己為人的大悲願力,真是值得人類稱揚與效法。這其中,充滿了深刻的教訓,理解他的真義,不論鹿象也好,龍蛇也好,菩薩的悲願大行,人類是應該這樣去效法的。如作為事實去解說,這許多鳥獸,是菩薩示現的,是菩薩慈悲度生,不惜去受苦的榜樣。

  由上述〈印順導師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

  1、一個菩薩道的修行人,修為的高低與世俗狀況不一定成正比

  依佛法來看,菩薩來人間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救度幫助眾生,因此若貪著物欲名利者絕非菩薩。可惜世人認不清財富與社會地位只是一種表象,乃個人過去生累積的因緣,跟實際佛法上的修為未必有絕對的關係,況且發願而來的菩薩,是依照願力來決定環境,道心非常堅定,因此請修行人要重實質內涵切莫流於膚淺表面。

  2、大乘佛法的精神是入世利他而行,隨緣而度

  依佛法來看,不一定要有什麼豐功偉業,士農工商三百六十五行,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的工作都行,菩薩分布在人間各個角落,在其中幫助有緣的人來修行,隨意而不用有壓力,切莫誤會利益眾生只是有錢有勢的人或政治人物才有的專利,只要我們有心有願有力,隨緣而度,也是在救人救世,千萬不要小看自己。

  3、只要有心,什麼人都可漸次修學,上求佛道。

  也由於大乘佛法既入世又出世的精神,〈印順導師其大作《佛在人間讚嘆深入人間救苦救難的菩薩行:

  如『華嚴經』「入法界品」,『維摩詰經』,菩薩『本生談』,都顯著地記載那在家菩薩 ,在社會上現身說法的種種情形。大乘菩薩道的偉大,全從入世精神中表達出來。菩薩為大悲願力所激發,抱著跳火坑、入地獄、救濟眾生的堅強志願。與人天的戀世不同,與小乘的出世也不相同。菩薩入世的作風,在現代戀世的常人看來,非常親切,要比二乘的自了出世好得多!

  惟有大乘法──以出世心來作入世事,同時就從入世法中,攝化眾生向出世,做到出世與入世的無礙。菩薩行的深入人間各階層,表顯了菩薩的偉大,出世又入世,崇高又平常。也就因此,什麼人都可漸次修學,上求佛道。

  二、為什麼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什麼

  由上可知,儒家無法經世濟人就無法救世救人的觀念必須做些調整,〈聖嚴法師於其大作《帶著禪心去上班: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中提到:

  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個人具備的才能不同,所以,人的一生雖應該努力訓練自己的能力,但並不是自不量力地拚命追求,而是要了解自我學習的興趣和方向,對自己的人生盡力而為。掌握現在,努力未來。

  現代人往往以職位和薪資高低,做為成功的指標,這是錯誤的價值觀。真正成功是人格上的成長,以及對社會的奉獻。同時能夠在職務上默默耕耘,並且懂得隨著時代的脈動求新求變,這樣的人不會被埋沒,反而會為他人所倚重。這種人生態度,終其一生,都能坦然地面對自己而無遺憾,而且將會是社會的中堅分子。

  生活不只是為了金錢,生命也不只是為了地位,而為了理念的實踐而活,才是最重要的。生活要活得愉快自在,就要將工作當成是很有趣味的生活。如此一來,終日都是生活在趣味之中,這樣的人生將是一份享受,當下即是生活在淨土之中。

  所以〈印順導師也提到:佛法來說,如發心利他,真能透過悲智去做一切,一切都是可以利人的。利人的事,什麼工作都有意義。這樣方能更貼近佛陀的本懷,發揮大乘佛法的精神,並且符合知識經濟的現代。

  至於什麼是利人的工作?佛教徒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請待下篇分曉笑

  希望以上的分享對您有幫助,祝您修行順利,將來淨土相逢,阿彌陀佛!Fox恭喜恭喜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lo99&aid=2752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