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26 20:31:00瀏覽9903|回應0|推薦7 | |
您好!我是清淨虛空 一、緣起 十幾年前有部電影叫「無間道」非常紅,裡面影帝黃秋生提到一段經典台詞,話讓人感觸很深,他說:「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這句話在電影中是諷刺壞人處處風光,財富不盡;好人卻不得好死,沒有善終。 雖然這是一部電影,但俗話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自己與周遭人的人生經驗不也是如此?而人們常常提到現世報,但為何許多時候現世卻不報呢?因此許多人對佛教講的因果產生了懷疑,末學也不例外,常常覺得沒有天理。 所幸後來在許多的善知識與閱讀大藏經,隨著時間不斷的薰陶與引導下,對於因果報應才能夠有正確的認識,而正確的認識因果不但可以讓我們對佛法產生信心,也能夠安住自己的內心。 不過要完全得清楚所有因果的細節,只有圓滿的佛陀才有辦法,我們只是從經藏與高僧大德的文字中去理解一些大概,佛陀對於因果的開示常常都會提到略說一二,這不是佛不清楚因果,而是佛陀在人間弘法有太多事情要做的關係只能講重點,末學也希望整理幾篇文章幫大家節省時間掌握方向與關鍵點。 末學首先引用〈聖嚴法師〉大作《法鼓鐘聲》第50頁以下,說明現世為何不報,這是目前末學認為最白話也容易明白的版本,於此跟大家分享: 二、現世為何不報 我們常聽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在佛教來說,因果的報應總計有三種:華報、果報、餘報。 華報是指「開花」,種了因之後先開花,就是看到一點影子、受到一點影響了。果報是整個結果形成,受報的事實全部呈現出來。餘報是在果報之後,還有一些剩餘的力量,或是還有若干後遺症。 這三種報應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全部出現,也有的報應不能馬上成熟,那要看因緣,若因緣不配合,就不能馬上顯現,這一生不報,就到下一生、或下下一生再報。可是,雖未見果報,華報在現世一定會報。 華報是包括對於受報者身心的影響、事業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家庭的影響。 例如,自己做了一樁惡業,雖然逃過法律的追究,逍遙法外,平常還是裝作很安閒的樣子,可是,內心必然有所不安、愧疚,半夜會做惡夢。旁人看他照樣榮華富貴,地獄卻已在他心中,雖還沒下地獄,他自己心中已經有了地獄。 餘報也是存在的。例如,一個刑事犯服刑期滿,心裡有個污點在那裡,出獄之後,往往會覺得人家看不起他,雖然沒有人歧視他,但他可能因此心中常會有自卑的陰影,這就是餘報。實際上,社會也不一定容不下刑滿出獄的人,只要他改過向善,漸漸地,人家對他印象也會改變,那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了。 至於果報,可能種一個因,得幾個果;也有的種幾個因,得一個果。可見因果不可思議,並不呆板。若要種一粒瓜子就只得一個瓜,種一粒豆就得一粒豆,那必須要看因緣的配合了。 例如,甲放很多債給乙,可是甲又欠丙很多錢,乙和丙並不認識,所以,乙不會把錢直接還給丙,乙還是把錢還給甲,甲再把錢還給丙。 也有可能功過相抵。例如,丙看到甲對乙很慷慨,乙雖沒有還錢,甲也沒有逼債,丙覺得甲這個人還不錯,而丙自己也還過得去,可能丙就不會再向甲討債,這樣,果報就不會出現,也可以說,丙做了一件功德。另外,丙等到甲有錢再向他討債,甲就沒有被逼還債的痛苦了,對丙而言,也是功德一樁。 因果問題不是那麼單純的,報不報要看事件的對方的態度以及環境的變化,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當自己努力成長,有了相當能力,即使欠人家債,在還報時也不會痛苦;被動地還報,叫作逼債,這是非常痛苦的。 不論我們是不是欠了債,都應該努力。當人家問我們要一些東西時,不管是來討債,還是求援,只要我們有能力,都應該多少幫助他們一些。但如果是對方來勒索,就不能給他了,因這不是做好事。 還有一種是主動還報。有一些人主動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用時間、金錢、財力、物力,或用自己的影響力,都可以有所幫助。這種主動還報叫作布施,如此一來,果報就不會現前,因為人家已沒機會來討債了。 不過,也有一些好人不長壽,好人沒好報的例子。往往有人做了一輩子好事,最後竟遭強盜慘殺、橫死;好人碰到這種事,天底下似乎就沒公理了,這些人為何要受這種苦難呢? 這牽涉到過去生的果報,雖然自己已做了不少好事,可是,並沒有把所有的債主冤家都安撫好,善緣結的不夠,所以,仍有惡報現前。 有的不是冤家,而是對方就是要造業。好人有人欺、好馬有人騎,善門一開,古古怪怪的人都來了。來的時候,你給他少了,他覺得你不夠慈悲,給得不公平,他恨你不能給他更多,便可能會要你的命。發生這種事,似乎做好事沒好報,使得布施的人也會起退心。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布施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有退心。布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布施會招怨、招恨、招忌;有智慧的布施,大家皆大歡喜。善門難開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智慧地開善門。 有智慧地開善門,必須經過調查、考察:是不是應該給?對方是需要呢,還是欲壑難填?我們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欲望、貪心,給得越多,越使他貪得無厭。我們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公平,但經過調查至少可以做得比較公平。 看果報,不能從單一事件的因素來看,要從多元觀點來看;也不能以一生來看,而是要從前生、前生的前生,來生、來生的來生看。這樣就不會覺得「現世不報」或「好人沒好報」了。 三、什麼是佛教的因果觀 〈聖嚴法師〉在大法鼓 213、645有開示什麼是佛教的因果觀,非常經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四、三世因果 由此可知,佛法的因果不是我們一般凡夫狹隘的一世因果,而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果來觀察,這是非常錯綜複雜的網絡交織,在佛經稱為「因陀羅網」。 一般佛住世都是人壽至少一萬年以上,世尊特別精進慈悲願意在人壽百歲住世度眾生,在壽命如此短暫的情況下,往往在還沒看到果報之前早就已經死亡了,因此唯有將自己的格局放大到跟佛陀一樣,從無限的時間與空間的角度來觀察,才能更有心量與智慧地去看待一切事物。 因此在〈聖嚴法師〉大作《人間世》第183頁提到:如果能從三世因果的角度來看人生,我們就能明白,何以有人可以一帆風順、左右逢源、一生富貴;有人則是歷盡滄桑,到臨終時還是一無所成。有的人埋怨世間的人海浮沉,沒有道理、沒有是非,只有奸詐權謀。若從眼前的狀況來看,確實是無法求得公平的;但若追溯到往世,知道我們也曾經為善為惡,對於今日的種種際遇,應該就能釋懷了。 師父也在《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第146~147頁開示: 相信因果之後,就會相信不該自己倒楣的時候,是不會有事的,也就不會過度擔心。這個因果,是自己過去無量世以來,一直到現在的所作所為累積所得,雖然不知道原委如何,但是因為相信有因果,你就會朝好的方向努力,生活也會愈來愈踏實。 相信因緣,是相信只要自己小心謹慎、努力促成好的因緣,自己的生活環境便可以更好;如果沒有好的因緣,你要想辦法去找,去促成那個好的因緣。 所以一旦正確的了解因果,就會知道人生無論好壞就是自己所造,凡事沒有偶然,既然會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一定有它的原因,有這樣的觀念與認知,我們的心就會安定,遇到困境勇於承擔,不會怨天尤人。 不過光有三世因果的觀念還不夠,因為三世因果不是只有佛教所獨有,沒有因緣論的因果觀容易落入僵化變成宿命論,但若三世因果觀配合因緣論,則是佛陀大智慧的領悟,所以師父才會提到因果報應還需要因緣來配合啊! 因緣是指什麼呢?因緣與因果的關係為何呢?詳細敬請下回分曉。 希望以上的分享對您有些許幫助,祝您修行順利,將來淨土相逢,阿彌陀佛!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