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29 17:50:00瀏覽11289|回應0|推薦5 | |
您好!我是清淨虛空 上一回我們知道因緣果以及之間的關聯性後,我們可以知道,佛法有因、有緣、有果,同樣的因,緣不同結果就不同,因此,想要有成功的結果,必須要有因有緣。 壹、成功與隨緣是否有衝突? 很多人以為,佛教講求隨緣是消極的,但實際上不然,〈聖嚴法師〉大作《金剛經講記》第35頁很有智慧提到重點: 「隨緣」有兩種:一種是等待因緣,另一種是促成因緣。等待因緣非常消極,促成因緣才是菩薩行。如果怎麼努力都無法促成因緣,那是由於因緣尚未成熟,心中應該仍舊保持自在,不必起煩惱。 貳、如何運用佛法獲得成功? 在此摘錄整理〈聖嚴法師〉大作《禪門》第121頁以下的內容: 一、因緣際會便能成功 「因」是主觀的條件,「緣」是客觀的條件,有了正確的因,又有足夠的緣,就會成功。每人皆可依各自的努力,來培養主觀的條件,但仍需要有客觀形勢的助「緣」來配合,才能成功。個人的才能和努力是絕對需要的,但不是只憑個人的才能和努力就夠的,例如:紅花需要綠葉來映襯一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又如:有些人才能很高,人品也不錯,但是命運多舛,眼見升遷的機運來臨,偏偏又碰上個「程咬金」,或出現了意外的情況,陰錯陽差,那個機運,便讓他人捷足先登。也許那個人的才幹和人品,遠不如己,也是無可奈何,於是憤恨、不平、牢騷滿腹,埋怨「老天無眼」。而新上任的長官,明知你心有不服,卻又對你說:「對不起,我沒有想要搶你的位子,而是奉命;我的才能也許不如你,只是我的命運比你好,所以委屈你了。」諸位同學,如果是你遇上了這種情況,應該要如何自處呢? 誠如剛才張上校乃東主任介紹我時說:聖嚴法師曾經得到過某些榮譽獎。就我個人而言,獲得那些獎,並不表示其他的人都不如我,只是因為我的運氣比較其他的人好些罷了。一般人所謂的好命,大概是指老天的安排。就佛教的觀點而言:一切都是主觀的條件,並不另有客觀的條件,這是通過過去世,乃至通過過去無量世,來看現實生命中的客觀條件,都是來自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和惡業,所培植出來的。過去生中跟很多的人廣結善緣,現生就有貴人支助,再加上這一生的努力,便得好運的結果;過去生中跟很多的人結仇結怨,此一生中便會遇到逆境折磨。換句話說,命運好壞,不只出於神助天罰,主要是仰賴自身的努力之外,尚須助緣的配合,因緣際會,方有能成功的可能。因緣不能配合,表示時機尚未成熟,不要失望,應當繼續努力。 二、腳踏實地步步成功 今晨我剛踏入成功嶺時,適巧看到諸位同學精神抖擻地列隊步行進入講堂。如果不是一步一步向前邁進,又如何能夠進入講堂呢?可見,每踏出一小步,就是踏上成功之路的一個過程。 我們都知道有句諺語:「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可是,有時辛勤地耕耘,其結果未必會有好的收成,例如颱風、乾旱、蟲災、戰亂等。收穫卻是要從耕耘而來,縱然是沒有收穫的耕耘,也是一種經驗的獲得,乃是另一種的成功;反之,若不耕耘,何來收穫?因此,老在做夢而不及時耕耘的人,總是在原地踏步,徒有幻想、期求、企盼、等待,卻不會得到收割成功的果實。除非付諸行動,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步步踏實,勇往邁進,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三、經驗歷練都是成功 什麼是經驗呢?諸位同學在成功嶺受訓也就是一種經驗。而人生在世,何時何處不是在接受訓練呢?除非是在迷失了自己的情況下,否則時時處處都在受訓,按照既定的計畫向前走,是求取經驗的接受訓練,例如:在父母及長輩的照顧中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的學習,也要付出意志力和向上心的磨練。至於逆境中的挫折、打擊、困擾等種種不如意的遭遇,只要歷事用心,便可獲得寶貴的經驗。 其實在人的一生之中,本來就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用消極悲觀來看人生,則人生不但悲慘且處處充滿荊棘、陷阱,放眼看去,人人都是惡人,事事都是壞事;假使真是如此,你就失去信心,也提不起勇氣往前走了。若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則不如意事既然是十常八九,那麼,在任何一個過程的立足點上,時時都該準備著,在跨出去的下一步,可能會有不如意的事即將發生;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遇事順利當然好,若不順利,正好已如意料中事,所以,不如意事,也就變成如意的事了。如此一來,若是成功,乃是所期待的,萬一失敗,也是早已做好心理準備,你豈不是事事如意,時時如意的人嗎? 從以上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成功並非一蹴可幾,努力的過程就是成功,要累積到想要的結果,這是需要信心、決心、耐心、恆心,配合規劃方向與按部就班的實踐,由小成功逐漸累積到大成功。 這是一個變動的人生,人人都有逐漸向上的可能,只要懂得知道自己的不足,肯改變肯學習,人生一切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這就是佛法的積極與珍貴。 〈聖嚴法師〉在其大作《基督教之研究》第46頁提到: 因與果的關係,正像果木與果實一樣,在結果的時候,已完成了未來種子的因,在下種的時候,已經有了結果的因。我們眾生,一邊在感受果報,同時也在製造業因;業因的果,是在未來的感報,但是,「未來」並不非要等到死了再來,只要從「現在」的一念滑過,便是「未來」的現前。 因此,佛教的三世因果,分過去三世、未來三世,從時間上說,現生也有三世,生命生活,剎那變易,剎那均在做著三世的交替。 所以,佛教主張,過去的業,必定要受報。但在受報之前及受報之時,仍可用新造的業因,去改變原有業報的成分。正像一缸牛奶,經過加工,便可製成為酪;相反地,如將一缸牛奶任意棄之不管,甚至放些毒素進去,那就要臭壞而不能食用了。牛奶的本身沒有增減,只因後來所給予的待遇不同,其結果也就完全不同。 過去的因,加上現在的因,便是當下的果;現在的因,加上未來的因,便是未來的果。不斷地行善,就能使果報不斷地改變品質;不斷地作惡,也能使果報不斷地改善品質,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所以有人稱之為命運的努力論。鼓勵人人積極地改革自己的命運、改善自己的環境,這便是佛教因果律的目的。 人人都想成功,但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當因緣不具足的時候該怎麼辦呢?請看下回分曉。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