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23 11:20:37瀏覽2022|回應0|推薦8 | |
您好!我是清淨虛空 對於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來講,都曉得修行不是在玩神通感應,而是要修我們的心,因此如何在心地用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之前有幾個文章有類似的觀念,若感覺有點重複,不是末學在混喔!而是這個課題太重要了,需要多談談,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所以至少會有三次以上雷同的文章,請大家多包涵。 〈聖嚴法師〉在《心經新釋》,第79-80頁提及: 菩薩修行,有所謂「六度」法門,又稱作「六波羅蜜多」。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這六度裡,若無智慧度(即般若波羅蜜多)貫串其間,其他五度便不得究竟,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就是此意。故智慧為菩薩修行的終極目標,唯有修得智慧,才能度脫一切苦厄,而這個智慧的著眼處,就是先要把五蘊看空。 什麼是「五蘊」呢?簡單的說,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吾人身心的總合。色蘊是指生理的、物質的現象,受、想、行、識四蘊是指心理的、精神的活動。 五蘊不只是構成我們的身心,還是世界宇宙的一切現象〈聖嚴法師〉在《比較宗教學》,第384頁提及: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是構成眾生世界的五大要素。色蘊包含一切的物質世界;受、想、行、識四蘊,包含一切的觀念世界。五蘊實則是總括了凡夫世間的一切現象。 〈聖嚴法師〉在《印度佛教史》,第51頁提及: 五蘊即是物與心的配合。第一色蘊是物理和生理的分析,後四蘊是心理的分析。以物理、生理、心理的分析,即說明了人生界及宇宙界的一切現象,無一不是無常的、無我的、苦的。若能證得此中道理,正作如是觀察之時,即是涅槃境界。 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無常變化,因此沒有永遠不變的環境,也沒有永遠不變的我存在,而《心經》提到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就是這個道理,只是光知道五蘊皆空尚無法解脫,還必須要用功到照見五蘊皆空才能體悟,體悟方能解脫,那我們的心要在五蘊中哪邊用功,〈印順導師〉在《大乘廣五蘊論講記》中,一一言簡意賅的詮釋,非常精彩,節錄跟各位師兄師姐分享: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第40頁提到,什麼是受蘊,受蘊的由來: 這個心(識)去「領納」境界,境界是什麼樣子,我們去領納、去接受這個境界。現在一般人歡喜用「感受」這個名詞,感受就是這個受。我們接觸境界的時候,對境界生起一種感受,好的受、不好的受,苦、樂、憂、喜、捨,這許多就叫「受」。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第37-38頁提到,受蘊的種類: 受蘊,「受有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一種是樂,一種是苦,還有一種不苦不樂--無所謂苦、無所謂樂的。 「樂受者,謂此滅時,有和合欲。」以現在來講,樂受是一種情緒、一種快樂。假使說這個要失掉了、要沒有了的時候,他希望還是有、希望不要離開,表明這個就是「樂」的。假使說它這個東西生起來的時候,感覺討厭、頂好不要,「有乖離欲」,希望分離、別離,這個就是「苦」了。碰到了苦痛的話,總希望不要苦、沒有這個苦。「無二欲」,也不希望有,也不希望沒有,也沒有和合欲,也沒有乖離欲,這就是平等的不苦不樂受。這就是對三種受的一種定義、解說。 這裡講三種受,稍微說得詳細一點的,有五種受。比方說從我們這個身體的生理,直接引起的一種不舒服、不好的,叫「苦受」。有一種與生理無關,存在我們心裡,感覺到憂慮、愁悶,心理上苦苦惱惱的這一套東西,這個叫做「憂受」。這也是苦的一種,不過,這一種和生理上的接觸沒有關係,完全是心理的問題。快樂也有這兩種,由生理直接影響來的,比方吃到好東西,心理上起了很好的感覺的話,這個叫做「樂受」。有一種與生理沒有關係,心理上感覺很舒服、很好,叫「喜受」。佛法把身、心都分出來,不同的。「捨受」,身、心就沒有什麼分別。 由此可知,五蘊中的受蘊是一種對事物認識後而起的感受心理作用,換成現在話來說,這種感受就是情緒,對喜歡的就貪戀,對於討厭的就瞋恨,感受的心理作用非常利害而且因人而異,〈印順導師〉在《大乘廣五蘊論講記》,第38頁提到經典的例子: 快樂不快樂?我們時常講一個譬喻。到八月半看月亮,有的人看了:「好啊!今天晚上月色好啊!」興高釆烈地,晚上還吃東西。可是,有的人看了,就在那裡淌眼淚了,想家。看到的月亮是一樣的,它引起的,純粹是心理問題了,跟眼睛的接觸沒有關係。 同樣的事物環境卻造成不一樣的感受,這是看觀察者的角度而產生不同,這沒有絕對的對錯,因人而異,但若沒有同理心與包容心也因此容易造成了對立,這世界的種種紛爭就是因為這樣造成的,我們就這樣不知不覺成為了受蘊(情緒)的奴隸,也種下了生生世世必須要輪迴的種子,在三界九地中浮沉無法解脫。 有鑑於此,〈印順導師〉在《大乘廣五蘊論講記》,第39-40頁,提到非常精闢的見解,真正的用功必須在受蘊(感受)這個境界上去對治: 現在人用功,很多都以拜就是用功,唱念就是用功,是這樣的用功。真正的用功,是要在這種境界上去對治的。我們整天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接觸外面的境界,心裡意根想種種過去、現在、未來的,東想西想的。我們在那個時候,或者很快樂、很歡喜,或者很苦惱、很憂愁,或者無所謂,這是一定的,我們整天就在這種生活當中。比方我們看到花,好看。好看,眼睛看到了,心裡就引起一種歡喜的樂受。因這個樂受,對它更歡喜,慢慢地發生問題。怎麼樣呢?最好我也去買一枝。有的人假使看到外面有的話,就把它折了拿回去,就發生動作了。我們一個人整天整晚做事情,都不外乎這許多。看到,有所感受到了以後,身體上就活動,和這個完全有密切關係的。人就是顛顛倒倒的,看到有點快樂的話,就想要。有的人像著了迷的樣子,覺得好得不得了,其實,究竟好到多少也不曉得。有的人如果不歡喜的話,就生瞋恨心;報紙上看到殺來殺去的,都是從他心裡一種憂苦的情緒引發出來的。 所以,真正學佛法的,就是在這種境界上用功。好,當然是好的;樂受,很好。吃這個東西,感到很好;或者是聞到這個香味,很好;或者是身體接觸到,很好;或者是這個事情做得很順利,很好。但是,不因此去貪著,一貪著,問題就來了,要不生貪念心。遇到憂、苦,知道這不太好,恐怕還有什麼問題來,也不生起厭惡、瞋恨這些心。就是在這個地方用功,這就不會做壞了。心裡保持一種很平靜的心,要修定、要做什麼的,都很容易。一天到晚心理上浮浮的,這要怎麼修?根本說不上的,真正的修行是要在這個地方用功的。心裡整天歡喜、快樂、苦惱、憂慮,這個就叫苦。你看他在快樂,其實都在苦惱,心理上種種煩躁不堪。要瞭解受蘊在我們的心理活動當中是很重要的,所以佛說五蘊特別立個受蘊,真正要修行,這是重要不過的事情。特別是修定,修定的人是慢慢慢慢地離苦、離憂、離樂、離喜,而後是最平靜的捨受,到最後連受都不起了,叫滅受想定。 五蘊中的受蘊是一種對事物認識後而起的感受心理作用,換成現在話來說,就是情緒,因此以上可以說是佛教的情緒控管方法,對喜歡的就貪戀,對於討厭的就瞋恨,由於五蘊實則是總括了凡夫世間宇宙界的一切現象,而我們所有的身心反應都是環繞著感受在轉,無論是看到、聽到、聞到、嚐到、觸碰到、想到的,我們都會有對這些境界而有苦、樂、憂、喜、捨,因此若能掌握自己的情緒,則不只有自己,連整個宇宙世界也就跟著不一樣。 大小乘共學戒定慧,若情緒若起起伏伏,戒要守的好就很困難了,要修定是不可能的,更何況般若智慧呢?因此要知道在哪邊用功,找到癥結點,才能對症下藥,不然功效是非常有限的。 大乘佛法獨有的陀羅尼,約唐朝的時候流傳到中國,稱為唐密,後來流傳到日本保存一千多年的真言宗,稱為東密,雖然名稱有所不同,但內容是相同的,是諸佛菩薩的慈悲,有大藏經根據的陀羅尼,是諸佛菩薩所親說,〈演博居士〉查詢大藏經,依照各個神咒功能,安排修持步驟寫成《感恩真言集》,用以幫助讀者大德離苦,許多師兄師姐包括確實透過真言集階段的提升,能有效讓我們身心健康、情緒逐漸平靜,是強大的輔助工具,若能一起配合必定可以如虎添翼。 若以上的內容您看得很辛苦沒關係,請記得這句話:好的不貪戀,壞的不討厭。這是末學在法鼓山禪修的時候學到的一段話,每天面對喜歡厭惡的境界都提起這段話,配合念佛持咒加上這樣常常練習,學習將自己的心逐漸安定,相信假以時日必定可以看到效果的。 最後以〈夢參老和尚〉經典開示做最後的總結:「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別人,放下我執我愛,慈悲一切眾生,才是佛法的真諦。」 希望以上分享對同修們有幫助,敬祝修行順利,將來淨土相逢,阿彌陀佛! 相關影音分享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