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4/26 20:26:34瀏覽1596|回應0|推薦1 | |
您好!我是清淨虛空 每個人有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生觀,對於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來講,什麼是正確的佛教人生觀呢?〈聖嚴法師〉在《帶著禪心去上班:聖嚴法師的禪式工作學》中,師父言簡意賅鞭辟入裡的詮釋,跟各位師兄師姐分享: 一、聖嚴法師的經典開示: 做為一個佛教徒、三寶弟子,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所謂人生觀,就是在探究我們來到世界的原因。就佛教而言,它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是來受報的;第二、我們是來還願的——不是還債,還債的心裡是痛苦的。 接受果報,是因為我們相信,在這生之前,我們已經有過很多很多過去生;無量生死以來,對人對己,造了種種的善業、惡業,然後這一生才來受報。但有人會懷疑:為什麼在現實人生中,常有好人受惡報、壞人受善報的情形呢?其實,我們常常不曉得自己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動了什麼念頭;有時則是沒有察覺、忘了,或是刻意不去想它;而我們對這一生都不清楚了,更何況是對過去生呢? 報有兩種:一種是福報,一種是苦報。人人都希望金玉滿堂,鴻福齊天,但就是沒有想到,自己真有這麼大的福報嗎?福報就是我們過去做的種種善事、好事,對人、對眾生有意義的事,而現在一點一點地回收。苦報和福報是相對的——有苦、有樂,樂就是福報,苦則是因過去所做不善的事而得的罪報,像是我們所遇到的種種折磨、衝擊、阻礙和不順利。 人遇到苦難或問題時,通常會認為是別人的錯,而讓你痛苦,或是環境讓你痛苦,但這是真的嗎?我們應該先反省、檢討一下,是不是因為最近自己的身體不好、心情很苦悶,因此見到什麼事、遇到什麼人,都覺得心裡很厭煩。如果反省檢討後,覺得不是自己的問題,則要以還願的心態來接受它,當以還願心態面對,心中就不覺得苦,也就不是苦報了。 我想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家人在外面受了氣,回家後將氣出在你身上,結果你可能又把氣再出在別人身上。其實遷怒並不能消氣,只是把自己的問題變成他人的問題,然後一個遷怒一個。所以,當我們被遷怒而受到衝擊的時候,要先想到自己是來受報的,然後再想既然自己已受了報,還能夠讓別人消消氣,真是一舉兩得。能夠這樣,你就是個有菩薩心腸的人。 我們到人間是來受報的,這個觀念一定要建立起來。因為是來受報,所以碰到問題,就不必生氣、不必痛苦,反正也已經沒有其他的道路走;但受報不是接受了就算了,我們還要想辦法解決對方的問題。如果自己心裡難過,就用佛法來化解自己的煩惱;如果對方有問題,就用智慧來幫助他處理,而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如果能這樣面對事實,我們就是菩薩行者;否則,不僅自己痛苦,還影響對方也跟著痛苦;煩惱自己也煩惱別人,這是損人不利己的! 再者,我們的生命是來還願的。從小到大,有沒有發過什麼願呢?所謂發願,也就是希望做什麼。譬如:我將來長大以後,一定要對媽媽好;現在這個社會很亂,假如我有力量的話,就要貢獻社會,使社會安定;這些人真可憐,假如我有能力的話,我願意幫助他們。像是這類的願心,我想大家應該都發過,在我們的一生中都曾發過很多願,我相信大家在過去生都是菩薩,曾經一生一生地發過菩提心,希望能幫助人。現在皈依三寶的人,都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因為所有的菩薩要成佛,都需要發這個願,所以我們叫它通願。 至於如何兌現?就是要奉獻自己、成就大眾。奉獻自己、成就大眾是沒有條件的,不是為了求回饋的,而是因為你發的願。發願不是為自己,發願是希望別人好,希望自己能努力付出,讓其他人得到利益、好處與恩惠。如果我們過去從來沒有發過願,現在發願也不遲;如果不肯發願,我們的人品將沒辦法提昇,堅固的自私心,就好像一根尖硬的刺,不時傷害著跟你接觸的人,這樣不僅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所以,要把心量放開,必須要發願,發願奉獻自己、成就他人。 受報是責任,還願是義務。義務是在我們本分的責任之外,奉獻自己、利益眾生,這是還願。受苦受難是受報,救苦救難則是還願。能夠在受苦受難中,還能夠救苦救難,那就是菩薩。 我們都是帶著不完美的身心在人間活動,而以不完美的身心來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絕對是不完美的。雖然如此,我們可以受報的心態接受我們的現實人生,以還願的心態、觀念改善我們的生命,這就是正確的佛教人生觀。 二、讀後心得感想 由上述的整理可以知道,人生無論順境或是逆境,都是跟自己有關係,因為我們都是來受報的,而我們這身體就是業報身,如同〈夢參老和尚〉曾在影片中開示:「要甘心受報」,這時候修持〈演博居士〉《感恩真言集》第一階段法門1與第二階段的除罪垢,就是盡責的表現,因為時間就是生命,這比金錢更寶貴,願意花時間念佛持咒就是在用時間生命賠償怨親、為祖先盡孝道、也為自己過去犯的過錯消除罪障。 人人都喜歡順境討厭逆境,但往往逆境才是提供我們學習、成長與改變的機會,況且若沒有逆境的苦會想要修行嗎?沒有不如意如何能知道自己是否道心堅定呢?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不會怨天尤人,而是歡喜勇敢的去接受與面對逆境,虛心珍惜感恩現有的順境,甚至更進一步要達到〈聖嚴法師〉提到的:「好的不貪戀,壞的不討厭。」 然而除了被動的受報外,還有主動還報(還債),聖嚴師父在《聖嚴法師教禪坐》第71頁提到: 一旦造了惡業,只要坦然接受,把該得的罪報受完之後,一樣可得解脫。罪報的受報,分為被動和主動的兩種。被動的受報,就像欠了人的債,不甘願償還,對方卻苦苦相逼,這種感覺是受罪、受苦、受難。而主動的受報,則是在別人來逼債之前,自己已主動還清,甚至還得更多些,例如布施,便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是一種修行,心中容易調適,便不會感到痛苦。 而在《法鼓鐘聲》第52頁進一步提到當主動還報(還債)後,「如此一來,果報就不會現前,因為人家已沒機會來討債了。」 這非常有智慧啊!畢竟等債主上門討報等於法院已經上門來執行債務,這就非常痛苦,而當我們還沒有病苦與困難的時候,修持真言集第一階段法門1與第二階段的除罪垢就是在主動還債,但也是要注意還是會有重罪輕受的問題,切莫誤認佛菩薩不靈。 而當本來是受報而修持真言集,當完成了第一階段法門1與第二階段除罪垢後,仍持續預防性的超渡與預防性的除罪垢,也一樣是主動的還報,是非常有智慧的,因此〈演博居士〉才會建議無論修到哪個階段,第一階段法門1與第二階段的除罪垢都需要天天修持,正是這個道理。 由此可知,雖然世尊在許多經典讓我們知道,被動受報業就消失了,所以我們要高興,就像欠債還完就沒有欠了一樣,但業報現前的痛苦、病痛的折磨,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啊!因此主動還債比被動受報實在要好太多太多了。 但大乘佛法除了處理自己的心之外,也要有利益眾生的心,因為我們除了受報還報外,還是來還願的,因此〈聖嚴法師〉才會說:「生命的意義在不斷的學習與奉獻之中,成就了他人,也成長了自己。」正是這個道理。 但是眾生有太多的疑惑,有太多的障礙,若我們無法給他正確的觀念、方向、與方法,如何能幫助他們呢?即使有正確的觀念方向與方法,但世尊曾說末法時期眾生剛強難度,若我們心不夠安定,沒有耐心,情緒控管不好,容易被眾生影響,如何能幫助他們呢? 思維許久唯有認真的提升自己,學習觀念、精進修行,配合引導眾生到正信的道場,如此才能提供有效的幫助,正確的觀念讓可以引導正確的方向,精進的修行提升心性,可以讓我們心更安定不易受眾生影響提供實質的幫助,引導到正信的道場能有學習實踐護持三寶的好環境。 末學在修學分享的過程中,也是深感如此,因此除了修持《感恩真言集》不斷的提升階段安定身心,閱讀高僧大德著作影音與經典,去法鼓山受在家菩薩戒,學習禪修,也去參加生命自覺營實際入僧團體驗出家生活,遇到問題上網找佛學辭典、大藏經,或跟法鼓山法師或演博居士請益,努力的成長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就是希望迷茫的眾生能因佛法而受益,畢竟眾生的問題太多了,需要佛法離苦得樂的眾生太多了。 然而在不斷的奉獻過程中,很難盡如人意,仍會遇到莫名的阻礙甚至被質疑、批評甚至誤解,有時候自己也會覺得很倒楣,難道這樣就退轉了嗎? 〈聖嚴法師〉曾在108自在語提到:「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所以遇到批評負面切莫隨之起舞,這樣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怨懟,也喪失了一個自我成長學習的好機會,更大的損失是因此錯失幫助人的機會。 而且末學另外想到〈聖嚴法師〉曾說過的一段話:「一個人是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對你滿意,即使已經盡心盡力在做了,還是會有讓別人不滿意的地方。如果所有的人都對你滿意,表示你這個人必定有問題。因為如果做了壞事,好人會罵你,做好事,壞人會罵你。」這段話多麼有智慧啊!因此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情,盡心盡力的去實踐才是重點,其餘就不必太在意了,畢竟結果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而當盡心盡力的去做,做過就放下,這或許也是一種不執著的表現吧! 從實踐奉獻自己所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自己有哪些部分沒有學好,或是有什麼基本功沒有落實,哪些地方可以更努力,而看到有緣的眾生因此離苦得樂,甚至也願意一起來學佛修行,這樣的喜悅是再多金錢都買不到的,無論如何最大的收穫其實是就是自己,因此〈印順法師〉在《學佛三要》中提到:「菩薩是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實在非常有智慧啊~(詳可參照這個網頁,三、重於利他的大乘) 然而在實踐六度萬行的過程中,遇到有讚美、鼓勵的時候,在滿心歡喜之餘更是要小心,切莫自滿傲慢,因為傲慢心會跟天魔邪神相應,不知不覺偏離菩薩道而不自知,〈夢參老和尚〉在開示的過程中特別提到:「不怕當頭棒,只怕腦後針。」遇到批評誹謗攻擊,只要高貴的沉默不難處理,但聽到讚美飄飄然,很容易功高我慢,忘了自己是誰,要知道這個是腦後針非常危險,修行的人要非常小心注意;〈成觀法師〉也曾在影片中開示:「學佛的人要注意謙卑,千萬不要讓人覺得學佛後整個人都傲慢了起來,甚至教訓人,反而讓人覺得學佛前是謙虛的好人很可愛,而學佛後變得很難相處甚至變的很可惡。」修行的過程也切勿迷戀美好的境界,那都是一時的,頂多當成是佛菩薩的鼓勵,重點還是要持續的用功精進不懈。逆境中有祝福,順境中有陷阱,不可不慎啊! 在人間我們就是一邊受報(還報)一邊還願,無論順境逆境,我們要更謙卑、慚愧、懺悔,認為自己的努力遠遠不夠,還要再持續學習精進努力,盡心盡力做就好;至於其他人如何的批評、如何的期許,就不必太在意,生命的意義在於成長與奉獻,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寄託在他人所給予的讚美、祝福或批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莫忘初衷,這樣才能持續在菩薩道上幫助更多有緣的眾生。 三、推薦影音 最後分享整理一些相關影音,若能耐心看完相信能對您會更有助益。 〈聖嚴法師〉 〈夢參老和尚〉 今天農曆四月初四,正好是文殊師利菩薩聖誕,祈願眾生成佛,普見如來淨土早日來臨。 希望以上分享對同修們有幫助,敬祝修行順利,將來淨土相逢,阿彌陀佛!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