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呂嶽(1901-?)的〈登八卦山謁吳將軍彭年墓〉詩
2011/08/28 18:47:43瀏覽919|回應1|推薦4

呂嶽1901-?)的〈登八卦山謁吳將軍彭年墓〉詩

八卦山頭兵敗日,將軍熱血濺沙場。

千秋白骨長芳草,三尺孤魂土亦香

一、「三尺孤魂」:語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則作者殆已將吳彭年視為神明。

二、「土亦香」:頗有感觸之謂也。

三、昔讀吳德功之《讓臺記‧吳統領彭年傳》及連橫之《臺灣通史‧吳彭年列傳》,於所述吳彭年之生平事績,特為感動;今讀吳彭年〈和易實甫寓臺感懷〉六首之詩,見其為臺地蒼生殉難,似早有定志。乃益信吳、連兩傳所述之為真也。

愛詩網連結:

http://ipoem.nmtl.gov.tw/files/13-1000-424-1.php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chuang&aid=5589649

 回應文章

江依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恩!
2011/08/29 13:34

欣賞

詳細的解說典故

學習了

感恩!

詩宜戒(ctchuang) 於 2011-08-29 22:07 回覆:

感恩!謬承    格友之欣賞。然除了感恩之外,敝人對「典故」之入詩,尚有些許感想,以就正於  關心詩歌的朋友們:

典故於古今詩歌中常見使用,其優點是足以濟常語之窮,其缺點則未免掉書袋、頭巾氣。

一、所謂能濟常語之窮者:

1.詩歌受制於它的音樂性(格律),需要大量的辭彙更替,而日常用語有時無法滿足;典故的使用,等於為詩人準備了一座辭彙的倉庫。

2.詩歌受制於它的抒情作用,需要開拓讓人移情的意境,而日常的語意未必能滿足;典故的使用,能以上下四方、古往今來廣大的時空做為情境,帶給詩人無窮的想像空間,激發靈感。

活用典故者,必能在修辭中提供充份的線索,其次則為加注。

二、所謂未免掉書袋、頭巾氣者:

1.用語晦澀:冷僻硬拗,不利解讀。

2.比喻不當:不倫不類,令人反感。

不能活用典故者,則是執著於書本文字,或囿於個人之見聞。

三、典故不僅出現於傳世的古書中,舉凡以當代、外國驚天動地或著名、重要之人物事跡入詩,其性質亦等同於典故。 如「臺灣古典詩三百首中」之〈大墩即事〉詩,很自然地就用到「電話」、「風帆獨輪車」、「高麗菜」、「日本魚」等時尚之物。

四、敝人一直後悔自少疏懶成性、不學無術,每遇典故則瞠目結舌,甚至多所誤解,幸賴電子查詢以解一己之惑;故不憚其煩,亦不敢以為苦,細細加以檢出。也可能還有疏陋之處,尚請    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