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7 01:52:38瀏覽2611|回應1|推薦8 | |
五月天有一首歌「志明與春嬌」,歌詞裡:「我跟你最好就到這,你對我已經沒感覺,麥閣傷心,麥閣我這愛你,你不愛我。」 經歷過了一場風雨,曾橫跨藝術與美食界的一對工作夥伴「春德與阿嬌」──謝春德跟莊月嬌,兩人曾因財務問題交惡,而今各自有一片天。 謝春德將在今年前往威尼斯雙年展,阿嬌則在台北南港落腳,經營一家私人招待所。 謝春德預定在今年威尼斯雙年展舉辦個展「春德的盛宴」,並由法國電影館前館長多明尼克‧巴依尼擔任策展人。此次展覽很特別的是,結合了謝春德多年來的平面攝影作品與互動式的藝術表演,這互動式的藝術表演還是一場「飲食劇場」。 曾經經營台北知名餐廳「食方」的謝春德說,「藝術不是只有看、只有聽,藝術也可以吃到肚子裡。」雖然菜色尚未最後定案,但概念已儼然成形。 每天會有兩場表演,每場開放八位賓客參與,開場時會由女巫進行驅邪與舞者表演,透過這樣的儀式讓人類感念大地賜予的食物,接下來再入座「用餐」,所有活動皆會完整記錄,並在表演結束後公開播放。 謝春德補充,從菜單、烹煮方式、茶事、餐盤物件,都以特殊的方式搭配,甚至前菜並非用來吃而是用來聞的,透過特製氣孔,讓人以嗅覺感受食物純粹的氣味。透過「吃」的儀式探討生命經驗,是一種嚴肅的反省,每回表演約一小時。 與謝春德搭配的主廚吳岳昌也曾是食方廚師,他表示,「這次菜色以米食為主軸,謝春德有很強的台灣意識,菜色中也會加入台灣與客家元素在內,例如糯米、醬油等,讓人一入口就知道是台灣味。」 阿嬌對於謝春德的動態十分清楚,她給予祝福,「我跟他之間的風風雨雨過去了,應該用正面的態度面對接下來的路,這是(指個展)為了讓全世界看到台灣,我希望大家能幫他,這是幫台灣做的,而不是為了單一的個人。」 阿嬌半年多前從上海返台,選擇在南港落腳,重新執掌無菜單的私人招待所「阿嬌伊兜」,純手工的烹飪手法,追求食物的自然滋味,每天只供應晚餐,每餐不超過十二位客人,每人價格一千五百元。 她樂於每天為這十二位客人準備菜餚,並與孩子一起生活,「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很自在,可以傳承一些東西,這些東西不只是廚藝,而是生活態度。」 ---------------------------------------------------- 後記:給了自己一天的沉澱,想慟哭的衝動卻始終未能平復,我問自己為何?反覆思索終於找到答案,那是一種被生命力量所撞擊而產生的感動。 兩年前,謝老師在宜蘭舉辦過一場「稻穀派對」,那是他所播種的稻穀田地收成的大喜之日,他將此種歷程視為一場儀式,當時見證者包括:吳靜吉、樊曼儂、鄭淑敏等人;時間回到日前「春德的盛宴」記者會,這些人又同時參加了(正巧我兩場也均在其中)。 突然間,我明白這對謝老師的意義,創作是一條孤獨的道路,創作的過程是脆弱的、是煎熬的、是痛苦的、是喜悅的;唯有透過這樣的儀式,這些朋友才能成為他生命的共同參與者,也代表著一種不可或缺的支撐與見證。 我感動於這些不離不棄的朋友,他們上台時的開場白總是:「老實說,我一直不知道謝春德在幹嘛….。」他們即便已是日理萬機的要人,但總會放下手邊一切,不辭千里而來。 去年深夜裡在米克諾司咖啡館一場獨家專訪,我見到謝老師疲憊的神情與散亂的長髮,那影像至今仍深深印在腦海裡,他虛弱得就像得了霍亂的怪獸,好像輕輕一句話,就能讓他崩塌瓦解。 而現在這刻,他正以昂然之姿站在眾人面前,虛弱的生命重新找到出口,他以創作為薪柴,生命的火焰旺盛地燃燒,熠熠雙眼中讓人見識到創作者強勁的爆發力,他重新活過來了,在他六十二歲這一年。 身為媒體工作者,我在當日同時須聯繫阿嬌,在台北陰翳的天氣中,我聽到電話那頭阿嬌熱情聲音,一句「現在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讓我在她的話中看到了暖暖的太陽。 我以能採訪這則新聞為幸,以身為他們的朋友為榮。我感謝他們讓我見識到了生命無窮的力量,無以為報,謹以拙文獻之。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