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6 09:26:04瀏覽12524|回應19|推薦34 | |
風災過後,開始收到很多餐飲業者的賑災新聞稿,剛開始是一種例行公事般地閱讀,不過隨著時間增長,類似的稿子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光怪陸離。
一家國際級連鎖五星級飯店,先是寫了促銷活動,後面多了一行:「為響應八八水災賑災活動,XX飯店也將於即日起至八月底止,凡於各餐廳消費滿一千五百元,XX飯店就為您捐出兩塊錢,邀您與我們一同為南台灣同胞盡份心力!」 也就是想要這家飯店對災民捐個一仟元,得要消費者花上七十五萬元! 後來,XX飯店似乎也遇到與我相同疑問的人士,隔天馬上更新新聞稿,刪除了該段經典內容,業者表示,「促銷活動與賑災應分開,同篇而論有所不妥,關於賑災,我們會另行開會計畫內容。」 另一家知名連鎖餐廳也捐款了,捐款是好事,雖然說為善不欲人知,但企業響應有帶頭作用,請大家告訴大家也是難免,不過文末卻加了一句,「不足掛齒…。」(那還幹啥廣發新聞稿?) 還有一家知名餐廳,發起義賣自家招牌菜,再將所得全數捐贈給慈善單位。 問是哪家慈善單位?業者回答還沒決定。這樣說來,是先決定要賣東西,才計畫要捐給誰?不是應該先決定哪裡援助哪裡的災民,再想想我們有什麼可以做的嗎?而且這明明是家餐廳,為何不將招牌菜做成便當送到災民手中,為何要大費周章賣了招牌菜,收到了錢再拿去捐?民眾自己就能捐錢,何必要透過餐廳之手? 我原本不懂,後來懂了。 一則能讓消費者感受到該餐廳的愛心。 二則還是有收到錢(因為成本<售價),招牌菜賣200元,成本可能只有100元,假設義賣100個,美其名是捐了20,000元,但實際上業者只花了10,000元。 三則捐款能節稅。贏了面子又省了裡子。 還有很多原本是既定的發表會,後來就變成要為災民傳授技能、要為災民祈福、要為災民義賣……。有公關開始傷腦筋,哪些點子都被用走了,還有什麼新點子可以一鳴驚人? 我們可否在這個時候能少一點算計,多一點誠意?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