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9 17:57:42瀏覽6440|回應11|推薦83 | |
在UDN部落格待上三年半了,心情不好的時候幾乎很少寫東西,因為我喜歡陽光與正面,不喜歡訴苦。心裡煩悶的時候,就是聽聽音樂、唱唱歌、彈彈琴,再看看我家的開心果。我家開心果很多事情不會擺在心上,他也會碰到挫折,但是可以把挫折擱著不理會。不像我,常常會反覆思考懊惱,想到有時夜裡做起噩夢,老是夢到考試沒有準備好,不會作答。心理書上說這是對自己要求過多,才會老是覺得沒法應付考試。 對感情似乎了一根筋,情感的困擾不太會影響心情太多,通常可以把私人感情擺一邊或是把話講清楚,照常工作。但是反過來就不一樣了,公事的不順心會停留在下班後,久久不能釋懷甚至也裏腦筋都還在打轉。彥子常常告訴我,對於工作不要這麼心呀血啊都用上,休息的時候就不要想那麼多,該關機了。 我對工作有一份熱情,總是要求自己要盡心盡力,可是事實上如果碰到理念不同的人,可能連想要盡心盡力都有阻礙。以前當上班族的時候,主管交辦事情做好就是,反正公司有完整部門組織文化與策略,一切都分工清楚,一點也不含糊,有準則可循,做起事反而輕鬆。要在德國公司待上很久,做例行公事並不難,有很多過去的同事再同一家公司任職二三十年才光榮退休。對我們輕一輩的人而言,實在有點難以想像。 或許是因為一顆不安定的心,希望能在年輕的時候多嘗試一些不同的工作內容,在德國求學與工作這些年裏,我在兩人小公司待過,也在300人的中型企業任職多年過,日積月累,受到德國思考與做事方式的影響深遠。在台灣僅僅工作過一年半,而且是半官方機構,當初就是寫公文上呈下簽到手軟,之乎也者寫公文就是缺乏天份。不過,同事們的相處到是很和諧, 哈哈,沒有向上企圖心的時候,大家都很和諧。現在很多當年的老同事都外派海外駐守,應該是升遷順利。然而我一點都不羨慕,因為害怕那種三五年一調的不安定感(有點矛盾,有不安定的心,可是又有不安全感,結論是—要找到平衡點),自己畢竟是女性,要求先生一起跟著到處搬家也著實為難,更何況如果先生有一份好工作的話,就更傷腦筋了。反而是那些單身的女同事容易遷移,可是要找個能配合的伴侶也不容易。 什麼樣的德國式思考與做事方式? 如眾所周知,踏實嚴謹、按部就班、有條有理,或許有些人會嘲笑他們呆版,不懂得取巧變通。而我自己,似乎也是如此,事情若不腳踏實地的做,只是臨時應付某種緊急情況的要求而做,到時候可能又要重新來過一次,結果就事倍功半,反而沒效率又浪費時間,這些也是自己累積的經驗,所以要改善。有很多中國人、台灣人會拿這民族性當笑柄揶揄,説德國人做事方法太笨了,沒有彈性。這算是沒有彈性嗎? 彈性有一定的尺度,過多就雜亂無章,過少就僵硬老化。德國社會的確是有些過於僵硬的措施,如勞工市場,一個人的專業是什麼,一定要看結業證書,要改行也是很困難。好處當然是學有專長,缺點則是很多人因此無法轉行, 失業的話只能到工作局報到,先領失業救濟金再說,至於以後是否就這樣長期失業,就要看個人決心了。不過這個情況也隨著世局發展趨勢而漸漸轉變了。 回頭想想,一個二次世戰的戰敗國,在廢墟瓦礫中受到各國同聲譴責,要賠償、要道歉、要保證永遠不再犯錯。戰後重建速度驚人,有老一輩德國人的艱辛奮鬥,才有今天穩固的經濟基礎。幾十年後的分離,東西德統一,接踵而來的是東德的龐大沉重經濟負擔,大部分都靠西德支援,而最不可思議的是,東西德馬克一對一兌換,那時的東德馬克根本是沒價值、沒人要的廢紙。連我這外地來台灣人也貢獻了不少稅收,連當學生時的半天工作薪水中,也得抽繳東德復建稅。可是當我去年重遊德東時,我終於理解為什麼西德要付出這麼多努力去建設回歸的東德,那些現代化的基層建設都完成了,有些地方甚至比德西更新穎、更進步!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裏,有很多口袋有錢的人被吹得東倒西歪。經濟專家說,德國好不容易改善的勞工失業率會劇烈增加。即使自己僅懂經濟皮毛,我認為這情況根本不可能,最辛苦的時候應該是統一以後要收拾的殘局,民間怨氣沖天,東邊的説西德人賤價收購工廠,然後就裁員,安置西德派來的職員入主工廠。西邊的說東德人在共產主義下的薰陶, 一個個一的口令,一個動作,也不要自己動腦筋,工作效率奇差無比,不換些人來整治一番,還怎麼復興工廠?! 所以,我自忖,這次金融風暴引發的失業問題,不可能會比當年兩德合併以後的最高失業率11-12%情況還糟。20年了,很多年輕人根本從小就生活在自由經濟的風氣中。果然,如我預料,今年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景氣已經恢復中,目前失業率也僅上升到8.7%,比美國的10%還低些,跟台灣的5、6%就不必比了。如果沒有劇變,我相信兩德合併後的15年裏拖著百廢待舉的東德,應該是德國經濟最差的時候。 各家企業這次也不敢大刀闊斧裁員,怕景氣恢復後找不到人才員工,所以配合政府的補貼企業措施,僅僅在員工工作時數上作彈性調節,訂單少就少上工,少拿工資,訂單多些,就多上工。這樣一來,勞資雙方也還相安無事,共度難關。另外,德國的出生率很低,人口會有漸少的趨勢,嬰兒潮時代的人口也開始進入退休年齡,到時候很可能會缺人才, 公司求人也不能只錄取年輕人,中年人也可以考慮錄用了。 能夠支撐德國幾十年的成功發展,我相信最大的原因是他們做事的認真求是的態度與民族性。這些年來,有經濟新興又非常蔑視智慧專利權的國家拼命地抄襲、拷貝甚至竊取商業科技機密,甚至把ㄧ些德國中型企業搞垮,防不勝防、告不勝告,告也沒用。就如我最近讀的一本書,作者是德國第一電視台的駐外記者,以八年的親身體驗與企業家的談話結論,寫出這本書,道出許多家德國企業的慘痛經驗,很巧的是很多情節與我幾年前讀的一本台商的奮鬥苦情如出一輒,著實令我嘖嘖稱奇,卻也背脊發涼。某些德國企業家因而有覺悟感慨,也值得我們作為參考,就是既然防不勝防,只能自己努力求進步,不斷研發,一定要在對方抄襲模仿以前,就作出更進一步的研發創造,鞏固領先地位。於是他們也不再將最大的精力放在告發對方侵占智慧專利權,這樣會比較有效率。德國的產品也不是以廉價著稱,而是品質與效率,更不會在削價競爭的血海裏廝殺。 德國人大多都很有耐力,精益求精,千錘百鍊都不怕,龜毛精神也有正面的發展。而且,他們會採用組織策略進入國際市場,有品質作後盾,行銷人員作完整的企畫與執行,不怕時間不夠,只怕沒耐心。多少年來,我就是在學習這些做事方式與態度。以前在製藥公司就是常常在作年度計畫,一年、三年、五年都作,有研發功能的製藥公司一點也不能含糊,有研發、註冊、測試、企劃、控管、生產、行銷、業務、財務會計、文件記錄、進出口等等,全部都有一定的規劃與執行程序,再者,國外的代表處與子公司各種市場狀況、規範、文化,通通要瞭解、掌握。或許我也耳濡目染而變得很龜毛。在德國我覺得有一樣特點,就是很少碰到十萬火急的事,因為先前都考慮周到,都先安排了。有什麼公告的話,少說也會在一兩個星期前貼出來,好讓對方有考慮或是喬事情的時間。 我自己則是有個準則,急迫的事就是不需要長期規劃的突發事件,要靠本能或應變能力去解決。真正重要而影響力大的事才需要更多深思熟慮與高度精力去完成。一家經營良善的公司,應該不會要常常出動救火隊滅火, 因為很多事情早就做好安排與對策,不會弄到雞飛狗跳。 台灣人的優質的研發創造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在我這七八年的觀察與接觸中,看到很多非常有創造力的人才與創新的智慧產品,創造力活躍的台灣真的不缺發明家,缺的是長期的思考能力與規劃完整的組織策略。台灣人的智慧常常是虎頭蛇尾,開頭都很看好,過沒幾年就撐不下去了或者變調了。而且開創出來的好康產品沒有後續推廣, 發揚光大而登上國際舞台,實在可惜。廠商之間也不乏互相排擠的風氣,少有共同合作開發的意願,其實在商場上,連競爭者都可以談合作,只要把所有的合作方式與計畫事項都白紙黑字納入記錄,大家遵守合約規定,就不容易糾扯不清。這聽起來很囉嗦,可是真的碰到糾紛就好用。道理準則開門見山就說清楚,在商言商,不要礙於情面,老是在搏感情,當感性勝於理性,就容易凸槌了。 看到德國人做事的耐心,很佩服。我常常告誡自己,做事要有耐心,不能逞快,不要輕言放棄。我們華人可能會覺得歐洲人都慢半拍,但是我覺得要看“慢“在哪裡? 做事沒效率又不牢靠的慢? 還是慢工出細活? 德國人是屬於後者,他們做事會前思後慮,相關的問題都考慮了清楚,才後作決定,就是希望後面事情發展中會少出現問題,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會先想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針。所以,他們基本是上不會輕易答應,也不會馬上下訂單。但是一旦決定發展生意關係,就可能持續很久。再者,只要是有關技術方法或是規定,他們都或一五一十告訴你,甚至可以給你建議,就看我們如何去請求他們協助。我在德國這麼多年,受到一些本地的貴人幫助不少,也很少有被排擠的感覺。重要的是,當一個外國人可以流利的表達意見時,就很容易被接受。我想,這一點在台灣的外國人應該也會同意。 天放晴了,星期天的午后,到港邊的新建都市區去遊晃,看看各項工程進行如何。這是一個超級港區擴建計畫,據說是全歐洲最大的,1997年就開始計畫,分批分段執行,預計2025年左右完工。跟很多人一樣,我喜歡來這裡散步,欣賞現代化的建築。人生必須要繼續走下去,就像計畫必須去執行完成一樣。 ↑Hafencity 之一
↑我愛來這裡閒晃 ↑Hafencity 高級住宅 ↑特殊的防曬紗窗 ↑兩棟現代化建築,前面的尚未完工,後面就是Unilever (聯合利華)公司的德國總部 ↑尚未完工的Elbphilharmonie (易北交響樂廳) 延伸閱讀: HafenCity 進行中的城市願景 文/圖 crystalsun 20100409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