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11/07 20:49:52瀏覽2086|回應18|推薦81 | |
(上面的地點都是我愛散步的地方,一個是漢堡市政府前廣場與艾斯特內湖,一個是艾斯特外湖) 到今年年底,我在德國的居住時間就滿十七年了,似乎是一段漫長的時間,是當初來歐洲所未料及,因為沒有打算要待多久,總覺得能待就待,不能就瀟灑離開。只是,冥冥之中命運就自有安排,就看如何去接受與明白。這十七年當中,經歷的挫折與感傷已無法細數,也曾經想搬到鄰國荷蘭與丹麥,因為感覺那裏的人比較開朗愉快,有吸引力。可是,在向當地朋友一番打聽以後,如當地的物價、租屋與就業情況,反而怯步了,尤其是在申請到丹麥一年居留證的時後,心想物價高,再加上25%的貨物增值稅(同時間的德國是16%,今年起漲到19%),實在嚇人。回頭看看德國,畢竟有多年打下了工作與生活基礎,買了房子(到現在背著房貸已有十年),還有人脈與熟悉的經濟環境與法律,實在不該見異思遷,也不見得別的地方一定比較好。 最意想不到的是,當我在徘徊迷航中時,我的另一半出現了,從此我的人生中多了一個貼心知心的人來陪伴扶持,真的是無法形容的一大改變,所以我非常珍惜這段遲來的姻緣。或許有人會對晚婚蹙眉,對我個人而言,姻緣來得恰是時候。說來好笑,他是我在德國公司工作時的同事,他在電腦部門,我在國際行銷部門,2000年他才進公司,比我晚了將近四年。我根本不知道他對我有興趣,直到我遞出辭呈後,上班最後一天去跟同事們道別的時候,他才把握最後機會靦腆作出要當朋友的表示,當時我真有如墜入五里霧般,不知怎麼回事。好,先講到這兒,因為這不是我今天想寫的,只是扯遠了,改天再詳細敘述經過。(別K 我了,我得整理思緒才能寫這段故事。) 我不是事業心很重的女生,只是想給自己將來準備一份養老金,不想太依賴老公,畢竟他不是百萬富翁,也不希望他忙得沒有家庭生活,所以只要他滿意自己的工作,我不會去嘮叨他,要他換工作,多賺點錢,更何況多賺多繳稅,還有可能多犧牲一點生活品質。對於工作,在德國的大小工作都提供了我很多磨鍊的機會。我們五年級生可能還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工作要從基層訓練做起。工作職業,不同於人品人格,真的無貴賤之分,所以每種職業都應該受到同等的尊重,因為都是社會所需,不管是清道夫、果菜業者、種田農夫、水電工、教師、銀行家、醫生、電腦工程師、業務員等等,都是缺一不可。有時買菜買魚時,還覺得菜販魚販過的日子簡單,所以可能比坐辦公室的上班族還開心滿足。 如果要作比較的話,我感覺中國人的士大夫觀念仍舊深厚不移,總是有貴賤職業之分。在德國就沒有這種程度的區別,讀大學、唸博士只是個人的選擇之一,不代表是最受歡迎的工作途徑,很多企業家連大學文憑都不想拿,輟學創業去了。現在德國電訊公司(Deutsche Telekom)的總裁René R. Obermann (如圖: 有關資料出自維基百科德文版) 對我而言,這種機遇與發展有如童話般難以想像,或許只是特例。然而重點並不在於他高升很快,而是他沒唸完大學,仍然能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才能,能受到企業界青睞,沒給他證件文憑上的刁難。 我自己的經驗當然相差千百倍,可能是跟他相反的。讀了大學俄文系畢業,到美國唸了俄國與東歐研究碩士,回台工作時,發覺對商業貿易一無所知,很心虛,只好告別家鄉父老,再度出外求學去,到德國唸企業管理。為何選擇到德國? 兩個原因: 一來想學德文,二來那時候德國公立大學不收學費 (一學期只繳50馬克 (台幣一千塊不到)的學生活動費)。當時我不再選擇注重理論的大學課程,放棄上不來梅大學的經濟學系機會,寧願到漢堡的經濟政治學院修習課業,學習比較注重商業實務的課程,畢業就拿到企業管理士(Diplom-Betriebswirtin)的文憑,樂歪了。博士老爸問我為何不唸博士,我只覺得太累了,沒有必要。 這段德國的求學過程不僅是學業重要,能同時找到一份半天的工作,等於是工作實習,才是不可多得的基層訓練好機會。這份工作花了我半年時間才找到,就在學校旁邊,是一家三人食品進出口貿易公司。德國老闆的脾氣有點火爆,但是幾乎都不是針對我,我只是個很努力盡責的小職員,從外文秘書當起,接著做起進出口業務與會計工作,老闆清楚得很。在我之前的秘書是全天候的職員,在我離職後,他再雇請的也是全天候職員。可見得我那時的工作量是全天的份量。我只記得只要一進公司就是桌上一堆文件要處理,桌上又有三線電話要接,不能怠慢。我的上班時間都要配合學校課程表,每學期都不一樣,幸好老闆都願意配合時段,我也很顧及到兩方面需求,有些課得放棄不能修。三年下來,幾乎把週末都用在課前課後自修,因為白天上班上課,晚上都累得腦筋罷工,不能多讀書。在學校聽到不上班的德國同學成天抱怨課業繁重,有點莫名其妙,我這個半工半讀外國學生比他們還辛苦,而且沒時間跟他們喝咖啡、閒聊兼哀聲嘆氣。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所謂的學生打工,我倒認為是我工作生涯中最重要的轉捩點之一,從這份工作中我學習到小公司的運作方式和進貨出貨、處理訂單的基層工作,那時候老闆在中國進貨,主要是過糖核桃仁,賣給冰淇淋製造廠。另外一項生意是伊朗裏海魚子醬生意,銷售對象主要是歐亞的著名航空公司。還有一些次要的產品,如美國玉米罐頭、丹麥魚罐頭等等。老闆每年去兩次大陸談進貨事宜,每星期五上午去打他最愛的小白球,後來我唯一的同事因為經濟原因被解雇,就只剩我一個人看辦公室。我還問老闆,這位同事的工作誰做啊? 他竟然說,我們兩個一人一半。我只覺得拿學生工資太虧了,可是後來也不計較了,就算是繳點學費學做事。學校畢業前,老闆希望我待下來做全職工,領全薪,我婉拒了,因為手裏已經拿到一家中型公司的雇員合約。 更誇張的是,有一段時間坐骨神經疼痛,治療了半年,每個禮拜兩次去學校附近診所治療,剛開始時一次打六支淺針,打完更痛,還得走一段路去上班,打到第五次完 (總共30針),就怕得不願再打下去了,跟醫生講好要開始作物理治療。同一段時期,我開始上駕駛課,打算考駕照。筆試一次考過,駕駛老師說我滿分考過,我還半信半疑。路考就很慘了,考了三次沒過,有一次還開了40分鐘,被考官要求停車,說沒過關。另一次則是沒看見單行道的牌子,也被考官刷下來。這路考真是麻煩,開手排車,什麼大路小路都得開,高速公路也得上去,夠折騰人的,所以,我考到第四次才過。後來看到報紙公佈的統計數據,才知道漢堡的駕照是全德最難考的,像我這樣考三次沒過的,還大有人在,不然,我還真難過自己笨手笨腳的。 在德國剛開始的前幾年就是這麼忙碌地過的,只有第一年唸語言學校最輕鬆,語言入學考試一次就考過,那時打電話去問成績,對方還恭喜我是那一次考生中考試成績中最高的。很奇怪,學語言一直是我最得心應手的,但也是一門學習從未間斷過的課程。 回想起來,我很感謝我第一位德國的老闆給予的工作機會,彌補我在漫長求學中工作經驗的缺陷。我從他那裡學習不少德國人的講求效率做事方式。譬如,他會把與客戶講電話內容馬上寫下來,交給我打字,然後傳給對方,要求對方確認,這樣一來可以預防很多不必要的糾紛,尤其對那種出爾反爾、講話不算話的人,這種方式特別有效。 寫了長篇大論的,只是想表達一點,讀書求知,領受文憑,固然公認重要,但是實務經驗更不能輕視,出了學校以後,發覺真正的學習才開始,而且裝上的配備是真槍實彈,不是紙上談兵,更沒有標準答案。但願莘莘學子們在這方面能夠有所理解,好作將來出社會的心理準備。 就像我考駕照一樣,筆試拜在台灣考試訓練有方之賜,一考就過,路考則考了幾次才過。最後那次有個17歲的小男生與我開同一部車輪流路考,一次就考過。開車對他而言,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簡單,可是他的筆試兩次沒過,還得重考。我還想,筆試那麼簡單,又容許好幾個錯誤,怎麼會過不了? 不過,說真的,誰比較會開車? 當然是他!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