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上市囉!跟好友們分享我的喜悅。這次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我的兒子幫我寫了一篇「序」呢!
(博客來已經買得到囉!)
我沒有被養壞(代序)
老實說,一直以來我都很不喜歡自己被寫在書裡面。但是媽媽總是會跟我說:「唉呦,有什麼關係,反正那些人也不知道你是誰。」聽到媽媽又要寫一本談教養的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拜託不要寫太多我的事情進去。因為自己的事情被寫進去,總覺得被朋友或同學看到了會很不好意思。但是我又想,如果這些小故事能夠對看了書的家長們有幫助的話,那也算是一件不錯的事。 從我有記憶以來,媽媽給我的印象就是很忙、很晚下班。我讀幼稚園的時候,記得有一次全班的同學都被家長接回家了,我還一個人留在教室裡玩積木,那時心裡就想:媽媽真是慢死了,怎麼不早點來接我?後來媽媽出現了,一跛一跛地走過來,原來是演講結束之後趕著來接我扭到腳了。我當下沒有什麼感想,畢竟我當時只是個五歲小孩,只覺得終於可以回家了,好開心。多年後忽然想起這件事,就覺得,原來媽媽真的是很辛苦,在兼顧工作的情況之下,還能夠把兩個小孩子養大成人,真的是頗厲害。因此,我想這本書裡面的寫的東西應該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曾經聽過一個說法,「當一位小兒科醫師不能沒當過爸爸/媽媽」,我覺得用在這邊也很合適:「當一位親職教育專家不能沒當過媽媽/爸爸」。
(兒子嘟著小嘴好可愛!)
這本書裡面有寫到我的部分,都是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也是媽媽的親身經歷,我可以跟大家保證,絕對沒有造假。像是書中〈叫你們經理出來〉那一篇,是媽媽對我影響很深的一個地方,因為我從小就覺得,在公眾場合據理力爭,不但會招來路人的眼光,而且我在旁邊也會覺得很丟臉。記得小時候有時會跟媽媽一起去家附近的超市買東西,一旦遇到人多的時候,結帳櫃台總是大排長龍,偏偏超市又常常只開一個收銀台,這時候媽媽就會不顧形象地大喊:「你們沒看到這麼多人排隊嗎?為什麼不多開一個櫃台?」這時往往會招來旁人側目,讓我覺得丟臉死了!但是後來想想,其實那些側目的眼光,或許是感謝的眼神,因為往往媽媽喊完之後,馬上會有人出來再開一個櫃台,如果媽媽不這麼做,或許大家都要在那邊等很久。
媽媽從來都不會跟我們說要怎麼做才對,而是自己去做自己覺得對的事。不只是這件事情而已,在〈你怎麼這樣跟孩子說話?〉中,媽媽也是用身教來教我們「尊重」。因為我感受到媽媽把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我,所以我對媽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尊重她。
對於媽媽的教養方式,我覺得最棒的地方是她給我很大的自由空間,不會干涉我叫我要做這個做那個,如果她有意見的話,她會來找我商量,這種方式我很喜歡,也比較聽得進去。當然,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我覺得這本書只是分享我們家的心得,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只是提供一些建議給大家參考。但是對我而言,我覺得這樣的教養方式很成功,因為我自己覺得我並沒有被養「壞」。
(昔日小童如今已是博士生了!)
兒子幫我寫了這篇「序」,我回給他的信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兒子:
我只改了一些標點符號,其他的地方都沒改。你這「省話一哥」第一次講這麼多,我好感動!看到「五歲在幼稚園」那一段,眼淚都快掉下來了。這是你給我的「成績單」(這老媽做得怎麼樣?還及格嗎?),我很珍惜。
再次跟你說:謝謝!你不知道這對我的意義有多大!
老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