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11 15:23:32瀏覽1518|回應2|推薦55 | |
這篇文章是我應台北市立圖書館「終身學習網通訊季刊」之邀所寫的,但該雜誌因故修改本文甚多,以致前後語氣頗不連貫,特此重貼,與格友們分享。 (續前一篇) 三、父母知道所有的答案? 很多讀者被這位作者的學歷和頭銜震懾住了,以為「教授」們應該懂得比我們升斗小民多吧?事實上,高級知識份子也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教授」一樣會有盲點。原本學術的訓練應該可以幫助一個人思考的層面更廣一點,但很遺憾的是,我只看到蔡女士堅信自己是對的。一個人有這種自信是不簡單的,但當這種自信影響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時候,可能就不是好事了。身為一個父母,可不可以更謙虛一點?說到底,我們並不知道這世界「所有」問題的答案啊! 講到謙虛,不得不談到日新月異的科技。也許在遠古蠻荒的時代,狩獵或耕種的知識可以代代傳承,父母理所當然地懂得比孩子多;但在資訊爆炸的今天,誰敢說自己的知識一定優於子女?更何況,每個人的智慧、能力都有其侷限,我們必須承認,很多事情我們真的不懂;或者,原先知道的知識,後來又有了更新的取而代之。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年前我從一個牙醫朋友那裡學會了所謂「正確」的刷牙方法,便把這一套方法教給了孩子,直到有一天,孩子從學校回來,告訴我那套刷牙的方法是錯誤的,現在學校裡教的是另一套方法,聽起來確實比較健康,我們當然立刻改了。(正巧看到蜂鳥寫的「到底可以相信誰?」,孩子到底趴著睡還是仰著睡好?非常好的例子!) 再舉一個例子:我還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有幾本被奉為圭臬的心理學教科書,其中的許多重要論述後來都受到了挑戰而推翻了。所以,你怎麼知道你現在奉行的教養方法就是最好的?科技不斷進步,我們常常會碰到「覺今是而昨非」的情形,那也沒有什麼,謙虛一點,再運用你的智慧去判斷,從善如流就是了。 我一向認為,最值得尊敬的父母就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精神,務實又誠實的父母。承認自己不知道某些事和某些答案,反而能促使我們更加謙虛,更懂得尊重人。 近幾年因為少子化加上高失業率,很多孩子讀完了大學又直攻研究所,學歷高於父母是常見的事,父母還能夠硬撐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權威模樣嗎?還不如放下身段,承認自己在很多方面不熟悉、不瞭解,開始學習欣賞孩子比我們強的地方;這樣一來,孩子會因為受到肯定而更有自信,父母也會因為不再自以為是而減少犯錯,這不是「雙贏」(win-win)的局面嗎? 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在《虎媽的戰歌》這本書裡,有一種價值觀一再地被強化,那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蔡女士很擔心「一代不如一代」,要求孩子的成績一直都要維持在頂尖,只要不是「A」的成績,都是不能被接受的。這些要求幾乎都集中在「功課」,也就是智育的成績表現,我不禁揣想:除了智育的成績,難道沒有別的事可以證明孩子的能力了嗎?倘若孩子真的對讀書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而希望往運動或藝術等技藝項目發展,蔡女士能接受嗎?她會不會認定這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得不到肯定,而要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做功課和練習樂器,豈不是很痛苦? 假如你喜歡閱讀傳記文學,你會發現許多了不起的人都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例如:國內的王雲五先生、嚴長壽先生都沒有顯赫的學歷,美國的比爾蓋茲也沒唸完大學,但這都不妨礙他們成為有成就的人。證嚴法師的懿行感動了很多人,成就了龐大的慈濟事業,幫助了多少人!菜販陳樹菊女士靠一己之力捐款濟貧、蓋圖書館,還獲選為2010年美國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呢!她們都沒有進入名校、成為教授,很可能都不符合蔡女士對「成就」的標準,但她們對國家社會、甚至對全人類的貢獻確實是有目共睹的。 對人情世故比較有經驗的成年人應該同意,每個人都有天賦的能力和特長,有些人善於整理歸納,有些人善於創造開拓,有些人可以重複做同樣的事而不覺得厭煩;每個人發揮這些不同的能力,才讓我們的社會能夠順利運轉。誰說只有「讀書」這件事是了不起的?假如每個人都去讀書做學問,其他的事誰來做呢?在我看來,一個清潔工每天把他負責清理的範圍打掃乾淨、一個公車司機高高興興地把乘客送到他們想去的地方,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跟總統是一樣偉大的。 職業無貴賤,「成功」未必要有高學歷啊!為人父母者若不能從這種思維鬆綁,只會苦了孩子,更糟的是,這種狹隘的觀念很可能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五、小時候胖不是胖! 很多人習慣以成敗論英雄,看到蔡女士的兩個女兒不但現在「沒事」,反而都表現得不差(例如:成功申請進入名校),便認為這樣的教育是行得通的;殊不知,也許她們「現在」看起來都還好,但誰知道這些傷害會在什麼時候發揮影響力?有一句俗話:「小時候胖不是胖」正好說明了這種可能性。 人生並不是一場百米競賽,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我看過無數個孩子在人生的初期可能繞了點路,走得不太順,但慢慢地繞回了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還是成為健康正派的人。相反地,我也看過小時候一帆風順、讀書總是名列前茅的人,最後成為作奸犯科、遭人鄙視的階下囚。除非到了「蓋棺論定」的那一天,很多事情都難以認定,任何人要以「成果論」推薦某種教養理念時,都應該更小心才是。 我常看到小時候學業成績稍差的孩子,非但受到父母的輕視,也得不到老師的肯定。這些孩子若僥倖沒有因為自尊低落而誤入歧途,往往也要花很多力氣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那過程辛苦得讓人心疼。事實上,許多學業成就不佳的孩子勤懇孝順、認真負責,足以成為支撐家庭或國家的中堅份子,他們理應得到重視與肯定。我要再次強調:會讀書真的沒有什麼了不起;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才是這個世界最歡迎的品質。 作者自稱她在書寫時起因是要檢視自己,但我看完整本書之後並沒有嗅到任何反省的訊息,反而覺得書中洋溢著作者的得意洋洋和沾沾自喜。我猜想,蔡女士的兩個孩子沒有在這種高壓的教育方式下崩潰生病,可能要歸功於他們家裡還有一個慈愛的父親,調和了母親的所作所為產生的影響力。否則,孩子們還有多餘的愛心和能量在書中為母親寫文推薦嗎?我很懷疑。 也許蔡女士無意挑起「中美親子教育方式孰優孰劣」的論戰,但她確實使用了這樣的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教養方式,也確實從大家的好奇心賺到了知名度和大筆的版稅。我衷心希望讀者們能夠從上述的討論中,看見作者的錯誤與迷思,不為出版社的宣傳策略所惑,而能運用智慧,做出對自己和孩子最好的決定。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