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親子溝通的藝術
2011/03/26 00:25:50瀏覽5244|回應1|推薦64

寒流來襲,我急著打電話給兒子:「嗨!兒子,台南冷不冷?你的被子夠不夠暖?要不要去買幾件厚一點的衣服?」兒子等我的連珠砲稍歇,慢悠悠地說:「台南這幾天也很冷,不過我的被子很厚、衣服也夠保暖的。老媽,妳的資料有點舊喔,是不是該update(更新)啦?」他的幽默回應逗得我在清冷的街邊笑得好開懷!

好友小娟打電話來跟我訴苦:「我那女兒喔,真的很頭痛!每天都出去跟朋友混,不到深夜一兩點不會回家,怎麼勸怎麼說都沒有用,唉,我不只是焦慮她的安全問題而已,還很氣她不體諒我要上班,每天晚上等門有多辛苦,跟她多說幾句,她就嗆我:『妳怎麼這麼嘮叨咧?又沒人叫妳等,妳可以不要等啊!』你說,氣不氣人啊?」

﹡﹡﹡﹡﹡﹡﹡﹡﹡﹡﹡﹡﹡﹡﹡﹡﹡﹡﹡﹡﹡﹡﹡

不知道這兩個例子能不能激起您的共鳴? 幾年前筆者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開設「親職教育」選修課程,曾經邀請學生「自認為跟父母親很有話講、溝通無礙的人請舉手」;結果,幾十個人的班級,舉手的竟然不到五個人!這結果令人驚訝。我也常在演講的場合問家長相同的問題,不過,很明顯的對比是:家長們幾乎都舉手了。是我的學生對他們的父母期待太高?還是很多父母親「自我感覺良好」?

(此時此刻,您不妨用同樣的問題問問您家的寶貝吧!)

筆者從事親職教育諮商多年,經常被問道:「如何消弭代溝?」我總是會立即反問:「代溝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去之而後快?」事實上,父母和孩子的年齡相差大約三十歲,成長的經驗大不相同,有代間的差距是正常的,沒有代溝反而很奇怪。父母親們只能期待自己,就算親子之間的觀念有所不同,仍然要盡量增進對彼此的瞭解;假如刻意地要讓自己變得跟孩子們一模一樣,那不是太虛偽、太矯情了嗎?

就以日前李家同教授批評年輕人花太多時間在社群網站上為例,新世代網路使用者楊蕙如以〈救救社會上的李家同們〉為題表示,「我們不應該花時間指責李家同,而是對這些跟不上時代落差的人,抱持著同情體諒的態度」,諷刺的意味甚濃,明顯可以看到兩代對網路的不同看法。事實上,使用網路的多寡利弊見仁見智,依賴網路並非罪大惡極,不用網路也不代表落後落伍,兩代都必須學習尊重對方,而不是互相指責或批評。

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際溝通議題時,注意到有些人的溝通似乎有其模式,在此筆者沿用其中一種分類,討論親子溝通的重要原則。

日前「親子天下」雜誌20期陳珮雯撰寫〈台灣爸媽的五大口頭禪〉提到,台灣爸媽最愛碎碎唸的口頭禪是:

1. 快去念書、快寫功課。
2. 考試考怎樣?成績單呢?
3. 不要再看電視、玩電腦了。
4. 幾點了,還不快去睡覺。
5. 吃飽了沒?

無論是哪一句話,聽起來都像是無效的嘮叨,也是一種負面的表達。筆者在諮商經驗中發現,孩子一旦對這些叮嚀習以為常,這些嘮叨就失去了效果。很不幸的是,因為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孩子不聽),父母就「唸」得更勤,形成惡性循環,繼續破壞親子關係。

有一種溝通的方式被分類在「攻擊型」(aggresssive),包括責罵、羞辱、威脅、批評等;嘮叨雖然溫和得多,但仍然是一種攻擊。攻擊型的溝通方式會使孩子覺得困擾、失去自信、自尊低落,甚至想要遠離父母,我相信這不是一般父母所希望得到的結果。責罵、羞辱、威脅等方式的缺點非常明顯,甚至有「虐待」之嫌,相信明理的父母都會盡量避免;然而,就算是比較「無害」的嘮叨,筆者也建議用精簡的表達來取代。

有個方法很受孩子歡迎:父母可以與孩子協商之後,將彼此都能接受的例行家規表列出來。例如:「夜歸一定要在幾點之前打電話告知」、「隔天要上學的日子,十二點之前一定要就寢」等等,利用文字等媒介,可以省去一再用口頭叮嚀,也可以培養孩子為自己負責的習慣。

很多人以為「愛之深,責之切」代表父母應該要嚴厲管教,不能放鬆,因此努力地扮演「黑臉」;其實,嚴謹的管教和溫暖的關愛是可以並存的。父母親可以在各項事物上有自己的標準、維持家規,但不必用攻擊的方式來表達。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才能造就有「威信」的父母。研究指出,有威信的父母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對地,「放縱型」的父母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權威型」的父母則會讓孩子們唯唯諾諾、失去創意;「威信型」的父母有原則、重承諾,更能贏得孩子的尊敬與合作。

有一種溝通的模式,心理學家稱之為「非自我肯定型」(non-assertive),放在親子關係裡來看,就是:父母委曲求全、百般討好孩子,唯恐孩子不開心,最後經常是寵壞了孩子。許多父母誤解了「民主」的意思,以為凡事順著孩子就是「民主」。事實上,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生活的體驗不足、見解無法周延,很需要父母提供人生智慧予以輔佐,方能減少摸索嘗試時所犯的錯誤。終此一生,父母有責任對孩子做善意的提醒,但無法強迫孩子接受,但,若完全放棄這些角色,是父母的失職;這已經不是「民主」了,而是一種「放縱」。

經常以「非自我肯定」方式跟孩子溝通的父母,孩子們可能對父母毫無敬意,甚至對父母予取予求,而父母則可能壓抑許多情緒,造成自己的身心疾病,或者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爆發,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親子雙方都是不好的。

因此,筆者在此推薦比較理想的溝通方式:「自我肯定型」(assertive),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多用「我」開頭的句子,而不是「你」),不需要隱藏自己的想法,但表達之後要留下可以對話的空間,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是把家變成「一言堂」;最後,期盼能在各自表述之後,找到共識,建立雙贏(win-win)的局面。這樣一來,孩子不覺得自己的發言權受到壓抑,父母也有機會影響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溝通」。

前文提到「多用『我』開頭的句子,而不是『你』」,這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我的訊息」(I-Message),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溝通技巧。一般說來,當我們用「你」開頭時,總不免有指責的味道,例如:「你怎麼這麼晚回家?你不怕爸媽擔心喔?」、「你考得這麼差,對得起自己嗎?」假如轉換主詞為「我」來表達,意思和味道可能就不太一樣了:「我看到這麼晚了你還沒到家,有點擔心呢。」、「我注意到你這次考試的成績有點退步,不知道你自己感覺如何?」讀者不妨試著揣摩一下箇中的感受,是否有所不同。

「assertive」除了「自我肯定」之外,還有「果決」、「果斷」的意思,父母在一些重要的原則上保持果斷堅決的態度,有助於孩子們學習為人處事的道理,這就是前文所說的所謂的「威信」。有些父母為了籠絡孩子,經常輕易許諾,卻遲於兌現,這都是有損父母威信的做法,建議最好避免。父母不該輕易承諾獎懲事宜,但說了就要做到。「君子重然諾」,能夠信守承諾就是最好的身教。

許多為人父母者都發現,跟自己的孩子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父母明明是一番好意,孩子卻接收不到,甚至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反應,令父母氣結。近年來幾乎每次與朋友聚會,「如何增進親子溝通」都是熱門話題,身為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暨兩個孩子的母親,在此野人獻曝,以上述經驗跟大家分享。


(本文已發表於台電「同心園地」雙月刊第132期)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unselorNo1&aid=5020211

 回應文章

印心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
2011/07/30 12:28

請問,我可以借用您的東西,

分享給我服務的對象嗎??

當然我不會完全cope~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11-07-31 10:02 回覆:
請用,只要註明出處即可。

這篇文章已經刊登於〈台電月刊〉,不難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