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餐廳遇到退休不久的英文科陳老師,他對我的兩個孩子印象很好,關心的問起他們最近的學習況狀,於是我就提起兒子在英文上的挫折。
兒子在小學高年級的時候,英文老師採用蓋印章、貼貼紙集點數的方法來鼓勵大家認真學習,偏偏兒子覺得這樣很幼稚,即使成績不錯,也不想去蓋章集點數。而老師把這樣的行為解讀成態度消極,甚至衍伸為對老師的抵抗,言行舉止有意無意的針對兒子壓制。
我向來對於孩子的教導是採取「面對現實」的態度。英文老師顯然沒有什麼過失,所以,要不就乖乖配合老師,不想配合的話,就要做到老師所有的要求,盡善盡美,讓老師無可挑剔。
沒想到,向來個性溫和的兒子跌破大家的眼鏡,他選擇了比較困難的一條路。按捺下每一根蠢動的神經,他安分的聽課交作業,卻還是不願意和大家一起去蓋章集點數。這下好了,老師真的沒辦法找他任何毛病,我也無話可說。
我雖然佩服他貫徹到底的毅力,但是,換另一個想法,這難道不是另一個層面的幼稚。而這樣反向的分析,並沒有動搖他的決心,直到畢業。
糟糕的是,老師原本想要帶動學習風氣的好意,反而大大的壞了兒子學英文的胃口。兩個好人,卻沒有成就好事。
聽完我的敘述之後,陳老師感慨的說:
「孩子不是待裝的瓶,是待燃的火。」
「老師常常會希望多給學生一點東西,有時候卻不得要領。你孩子和老師之間沒有誰對誰錯,重點也不在於計較誰對誰錯。不過,和單純的『給東西』比較起來,最重要的是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願意主動的學習。我們應該想辦法把那個火種點起來,點著了,他自己就能夠熊熊的燃燒。這個『點火種』的方法,值得反覆思考嘗試。」
嗯,果然是資深的老師,一針見血啊。在教育孩子和學生的時候,我應該拿這話時時的反省自己。
為了紀念這段有意義的對話,我認真的搜尋一陣子。雖然找不到原文出處,但是終於知道出自哪個學者之口。
與老師和家長們共勉。
A child is not a vase to be filled, but a fire to be lit.
Francois Rabelais c1494-c1553
http://www.askoxford.com/dictionaries/quotation_dict/?view=uk
弗朗索瓦·拉伯雷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6%9C%97%E7%B4%A2%E7%93%A6%C2%B7%E6%8B%89%E4%BC%AF%E9%9B%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