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面臨服貿協議的衝擊,未來的競爭將更為激烈;政府實需了解市場,提前規畫;才能從本質上改變結構,解決青年失業的問題。”
主計處公布台今年5月整體失業率4.06%,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且已接近 2008年1月海嘯前之水準3.8%,因此台灣的失業率雖較許多亞洲國家來的高,但至少一旦經濟成長能夠恢復,失業問題就會減緩;但是青年失業,則看起來有可能陷入「結構性失業」窠臼,這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問題。
若「結構性失業」發生,表示在景氣循環的波動中,失業率雖隨著景氣衰退而提高,但卻沒有順著經濟復甦而降低;也就是每經歷一回景氣的循環,失業率就往上攀升一節,因此是任何國家都極力避免落入的景況。相對地,「循環性失業」則較不令人擔心,因為失業反應的基本上就是經濟的榮枯。
以20至24歲的數字來看,台灣青年失業似已有結構性失業的傾向。今年5月的青年失業率是12.74%,不但高於去年同期的12.19%,成為整體失業率4.06% 的三倍,更較海嘯前2008年1月的10.23%, 高出2.5個百分點。
所謂青年失業率陷入結構性失業,其實也是全球問題,尤其歐洲更為嚴重。歐盟國家5月份平均失業率12.2%,再創歷史新高;但是也有表現不錯的,如奧地利的4.7%與德國的5.3%。其他如義大利12.2%、愛爾蘭13.6%、葡萄牙17.6%、西班牙26.9%、則都持續惡化中。另外,青年失業的情況更加惡化,青年失業率平均23.9%;希臘甚至達62.5%,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分別為56.5%、42.1%,及38.5%。情況最好的是德國,青年失業率7.6%,及奧地利的8.7%。
德國及奧地利,不但失業率遠低於歐洲平均,更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失業率不到其整體失業率的2倍。從制度上觀察,德國與奧地利皆長期實施「師徒制」,讓年輕人較易獲得工作,也提供部份補貼給雇主,政府並獎勵企業提供青年實習合約,以協助他們進一步獲得全職工作。
台灣政府亦參考德國雙軌制,不論是2003年推動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或是今年9 月即將推出的「嚴師高徒」計畫。此外,國科會也於去年年底提出了產學大小聯盟計畫,皆是希望加強產學合作,提高青年就業機會。但在實際運作上,整體配套措施仍不足,也欠缺企業與學界的討論,因此讓人擔心是否會像「十二年國教」一樣,空有名稱,但實惠不多。
例如,在建立師徒制度時,師資的選擇應有明確清楚的標準,否則可能出現師傅提出申請,但卻其實只是為了接受津貼補助,而並不願將技能傳授給「徒弟」的狀況。另外,在產業選擇方面,也應該就未來市場產業需求著手,才不會導致在產業沒落後,即使學成,卻又瀕臨失業的窘境;尤其現在台灣即將面臨服貿協議的衝擊,未來的競爭將更為激烈;政府實需了解市場,提前規畫;才能從本質上改變結構,解決青年失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