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乘著光影旅行3
2010/05/06 15:14:49瀏覽665|回應0|推薦3

問:本來兩個瘋子,現在變三個瘋子!你看到片子的第一個感覺是什麼?

   

羅:第一次看《乘著光影旅行》是很片斷的東西,但我已覺得很棒,超乎我的想像,也巔覆我對紀錄片的想法,過去紀錄片感覺是比較粗糙,離美學有一段距離,也沒有劇情片那麼有衝擊,這片子詮釋李屏賓,我是蠻受震撼,這讓我很興奮;我介入這部片子時已是後期,我也給了我的意見與看法,與兩位導演正在討論的主題頗為吻合,這表示我跟這部片及導演是有些契合的,這是很好的開始,無心插柳,完成後感覺更棒,像撿到一個寶貝,我感到很驕傲,也為兩位導演感到驕傲,完成一部對台灣電影有意義的里程碑。兩位導演能夠展現如此的層次與高度,丟下很多東西為李屏賓作紀錄片,紀錄台灣電影最有趣的階段,對喜歡電影的人來講,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我能一起完成很棒的電影,這件事本身,就是太令人感動。

   

問:《乘著光影旅行》要說什麼樣的故事?你又如何看李屏賓這號「台灣之光」人物?

   

羅:李屏賓代表的是台灣電影的成就,而且我很驚訝李屏賓是這麼有魅力的人,他的魅力不只在於他的才華,我看到的李屏賓和關導一樣:他的老莊哲學。不只是李屏賓的畫面、影像處理,他對待人,導演及演員,他都採取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把舞台讓給別人,不限制別人,他總是在很低的位置、並安於那樣的位置,把主控權和舞台讓出來,成就導演和演員,讓導演和演員有更多的光彩,自己強大,卻把自己放在備位或不起眼的位置,強大的力量讓別人成長、茁壯,這是很難得的。

   

問:兩位導演為何會想拍李屏賓的紀錄片?

   

姜:我認識賓哥(李屏賓)是十二年前拍攝《海上花》,之後我參與在日本後製,因而有時間與李屏賓聊工作、聊戀愛、婚姻,他的攝影成就很高,但依然很謙虛,是個很樂於分享的人,任何的問題,他都會回答。之後我回到學校念電影研究所,很想了解電影實務,發現市面上找到攝影書都是翻譯,對台灣電影的幫助不大,那時我想到李屏賓這麼優秀攝影師,用很少器材就能拍出國際級水準的電影,那時我發了小小的心願,應該幫賓哥出個攝影書,這個小小種子就種在我的心裡。

   

過一段時間,關有次到台灣拍片,我和關聊起攝影與李屏賓,沒有想到關也有很興趣,他直接提議,「那為何不拍成紀錄片?」那時,我不敢發這個願,因為大家的鼓勵是一回事,那時我手上還有《跳格子》片子在拍,已經要墊很多家裡的錢,還有帶小孩的問題,同時一定要得到我先生和家人的支持與同意,我才敢拍。後來也遇到很多台灣攝影師,都是把李屏賓當偶像崇拜,都很鼓勵我去拍,可能是一有這個想法卻不去做,我心中會有遺憾,「好吧!好吧!一直掙扎也沒用」,於是我鼓起勇氣寫了封信給賓哥,沒想到賓哥就答應了,而且答應得很成熟,也很為我著想,很體諒人,他說,假如我很想做,也考慮到所有後果,他願意和我一起努力。但過了半年,我還是不敢跨進去,直到關也確定一起努力,再加上我先生很支持,那真的,要開始了。

   

關:我在香港經常與台灣人工作,作為攝影後輩,我聽到的李屏賓都是極正面,尤其是他從不藏私;後來李屏賓來香港工作,攝影師之間很少有什麼互動的,我很大膽地去約他聊天,我覺得這個人是非常有感情的;而我對台灣印象一直很好,台灣電影環境與香港不同,台灣以人為本的文化氣息很強,這與我的理念比較接近,我的這位朋友說「可能姜導也不知道如何開始」,建議我應該與姜導一起做李屏賓的紀錄片;那時的我,攝影給我很多東西,我也很想為攝影做些事,再加上我對李屏賓、對台灣很有感覺,於是決定來做一個賓哥的紀錄片。

   

待續…

   

(全文刊登於2010年《非凡新聞周刊》210期,照片:有得電影公司提供)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rrise&aid=400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