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影評:她從海上來-我是王蕙玲親衛隊的
2006/04/25 08:43:41瀏覽1839|回應0|推薦3

這篇文章寫超久了,當時還在連去了兩場王蕙玲的發表會,我的女性作家朋友都對王蕙玲筆下的林徽英及張愛玲非常有意見,因為她們總是認為,真實的狀況不應是這樣,她們的思緒不會是那樣。但我個人沒這麼要求,如果這麼強求,那英倫情人、麥迪遜之橋及時時刻刻三本書,沒有一本寫的出來,作家自有其亂搞的責任,只是結果不一而已。


我原先只是想發表一篇影像理論學評論,不是要真的評論這部戲演員或編導表現如何,不過我還是補充一下我對這部戲演到現在的看法。
一 我喜歡王蕙玲的膽量,但不太確定如此處理的結果。

  與時時刻刻不同,時時刻刻只有刻畫維吉妮亞吳爾芙一生的短暫片刻,我們看到的只是她在理智與瘋狂間的交錯,該片並沒有去探討,吳爾芙為什麼會什麼成為那個形像下的吳爾芙。

  王蕙玲筆下撰寫的是張愛玲的一生,她必須清楚交代,為什麼張愛玲會成為我們記憶中張愛玲。我個人認為,華人世界對於張的印像,集中在〔上海-香港〕的創作時期的獨特及其晚年的離群索居所帶來的神祕性(強調一下,我不是在評論張愛玲,而是大家分析印象中的記憶)

  我說她大膽,原因是王蕙玲從大家對張愛玲最沒有記憶的部份開始,而且從沒有記憶,直接跳到更無記憶的童年-青年時期(我相信真正的張迷是絕對可以告訴我張愛玲的童年故事,但那是年表,不是記憶--尤其是影像記憶)。以張愛玲的人生記錄,這種戲劇安排是合理的,問題是她所呈現的,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張,所以可能面對的責難,(不!是事實上已經排山倒海而來的責難),當然會形成編劇寫作時一座莫大的心理挑戰。

  王蕙玲的責任是,如何將現在青澀年華的張愛玲,以及一現始所描寫,在美國嫁為人婦,與老邁丈夫相處的張愛玲,轉換回我們知道的張愛玲,所以有三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是王蕙玲的劇本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為我不想破壞大多數人看戲的節奏,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等演到每一個轉折後再討論(想先知道的,劇本已經先出版了,不想花錢的可以去誠品看)。

  劉若英確實不像張愛玲,不僅是外形不像,氣質也不像,但演員的責任是演出,不是模仿;劉若英有她的弱點,但其他在本討論區受推薦的演員也有,我不認為有誰可以完全符合從十六歲演到老死的需求。

  劉若英的責任是,她必須真的演好幾個轉捩點的內心戲,或許,或許還是不會符合多數張迷的期望,但至少可以擺脫她仍是在演張幼儀的批評。

  寫了這麼多之後,我必須坦白,我不是奶茶親衛隊的,我是王蕙玲親衛隊的,但一齣的完成,是演編導及無數幕後製作的共同心血,任何一個環結的失敗,都將造成全劇的失敗,我之所以說戲還未開始,是因為這部戲的第一個轉折點,將出現在以下幾集中。

  或許當劉若英演到我們對張愛玲擁有第一個記憶的時期,那才是真正應該評論王蕙玲是否寫出我們內心的感動,劉是否有演好張愛玲心靈上的衝突,還有導演的功力如何,及這齣劇是否與是一部好片的時候。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nminmau&aid=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