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08 15:36:46瀏覽3673|回應2|推薦1 | |
插題了一整篇文章,應該回到主題了,安德烈洛依韋伯的下一齣戲,就是歌劇魅影。這一齣以十九世紀巴黎歌劇院為背景的音樂劇,戲情應該不用再多說了,我們直接跳到評論的部份。 這不是以巴黎歌劇院為背景的音樂劇,這是以巴黎歌劇院為主角的戲,本劇最大的賣點就是金碧輝煌,機關重重的巴黎歌劇院,其實在舞台上使用活動機關,觀念頗為老套,八零年代的魔術師擁有最領先的技術,大衛考白菲就是其中翹楚,韋伯只是借用了這個觀念,將其極大化與複雜化罷了。 就劇情來說,歌劇魅影的故事本身就存有一些不合理,而韋伯削減其中的驚駭性,而著重於其中浪漫情節,所以當拉爾看到舞臺上看到驚為天人的克莉絲汀時,她唱的一定是首情歌(Think of Me ),克莉絲汀去墓園悼念父親唱的(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聽起來也是首情歌,更要不用論魅影唱的主題曲The Music of the Night,以及重頭唱到尾的男女二重唱。 這也是歌劇魅影飽受許多嚴肅劇評家及老音樂劇迷批評之處,韋伯的歌曲不是陳述劇情的工具,是歌曲主導了劇情的結構;在許多環節上,韋伯幾乎是將歌曲生硬地插入劇情線中, 然而音樂劇(musical)雖然是以音樂為主體,但它是戲劇,不是流行音樂演出;此劇的開幕 “漢尼拔”歌劇合唱,雖然原作小說的確是這麼開頭的,但韋伯卻把它鋪陳到沉悶無趣;第一首主題曲(Think of Me ),任何熟知歌劇作曲原理的人,都知道沒有作曲家會把一首這樣的一首歌放在一齣歌劇的第三幕。而勞爾是瞎了嗎?都演到第三幕才發現他的青梅竹馬在舞台上? 韋伯大量採用的歌劇述事體來讓演員“說”(而不是演)故事,或許這樣可以讓魅影的音效效果不錯(或許他是從遊樂園鬼屋裡獲得的靈感),但卻讓原本已經單薄的劇情看起來更為單調,拖慢了節奏;這應該是一個明快的故事--至少主題音樂的步調很快,但韋伯說故事的方法卻不是,無怪乎一個聽了原聲帶CD近十年的友人,在第一次真正進場看戲後,用非常疑惑的語調問我:為什麼整齣戲像是“擠”在一起。 在第二幕的高潮戲“唐璜的勝利”,唐璜從一個醜角式的演出轉變成一位誘惑者,坦白說,真的轉的很硬,一切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他安排(The Point of Not return) ;芭蕾在劇中的安排也顯的無用,只是製造另一個視覺效果。坦白說,歌劇魅影吸引人的,也就只有三樣:歌曲,音效及視覺效果,其他的部份就算稱不上一無事處,也僅能算是功力平平,說此齣是“最佳音樂劇”,實在太抬舉它了。無怪乎幾年前有一個“史上十大言過其實音樂劇”評選,歌劇魅影排行第一(所謂的“四大音樂劇”全都名列前矛)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