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部應該廢掉「KK 音標」,改採「國際音標」(IPA)!
2021/04/11 20:15:18瀏覽11898|回應2|推薦16
當初 stressed syllable 不知是被哪一位權威學者翻譯成「重音」,也許原意是「重要音節」,但被簡稱為「重音」。筆者當年是小六升國一的暑假開始學英文 (民國 69 年,西元 1980 年),一開始有被「重音」的字義所誤導,以為是要把該音節唸得很重,而且是會錯意一陣子之後,被一位英文老師偶然發現才改了過來。41 年過去了,還是一樣翻譯成「重音」,到現在還是會有部分小朋友被字義所誤導,即使有些小朋友在瞭解意思之後,仍舊稍微會被字義所影響。

為什麼不將它改譯成「強調音節」── 音調唸得高一點 (higher pitch)、唸得久一些  (longer)、唸得大聲一些 (louder),「強調音節」的翻譯雖然比較長、但更加達意,誤導性也大幅降低;如果覺得「強調音節」太長唸起來太拗口,則「強音節」也是個不錯的譯詞,至少比「重音」這個譯詞好很多。Anyway, 筆者主觀地認為,強調音節、強音節、強調音、強音,這四個譯詞全部都比「重音」這個譯詞來得好。

要強調主詞、要強調動詞、要強調地點、要強調時間點,這些譯詞都遠比「主詞要念重音(主詞要重讀)、動詞要念重音(動詞要重讀)、地點要念重音(地點要重讀)、時間點要念重音(時間點要重讀)」等等來得更加達意,且其語意對於「語感的誤導性」也大幅降低。

有些非母語人士的華人英文老師在上課講解時,由於不斷地講「重音」與「重讀」講了太多次,結果自己也受到中文字義的影響,開始有點不自覺地把音節念重 ── 亦即「起音的音高不夠高或根本沒有拉高」以及「有點變成是在唸國音的第四聲 (sharp falling + louder)」,並把 "stressed syllable、stressed word" 最重要的特質 "higher pitch" 給完全忽略掉。

關於 KK 音標這件事情,筆者的看法是,梁先生已經過世很久了(1987 年 11 月,距今 2021 年 4 月已經至少 33 年),該有的尊重都做到了,那個 KK 音標可以廢掉了,應該改用國際音標 (IPA) ── 除了音與符比較精準之外,所有符號都是一符一音,KK 音標除了音比較不精準之外,有幾個雙母音是以一個符號來表示 (such as [e] and [o] ),因此有些小朋友會被誤導,看到一個符號時就把雙母音唸成單母音。

就 KK 音標的發音標示不精準而言,筆者在此舉兩個例子。以 big 與 story 為例,big 的 i 與 story 的 y 在 KK 音標裡的發音符號都是標示成 /ɪ/,但兩者實際的發音位置與嘴型根本不一樣,因為 story 的 y 之音質應該標示為 /i/ 才是;再來看 ear (耳朵) 這個單字,母語人士唸這個單字時,你覺得你聽到的音是 /ɪr/, 還是 /ir/ ? /ɪ/ 是 lax sound,/i/ 是比 /iː/ 放鬆一點但還是偏 tense sound,而 /ɪ/ 的發音點 (the place of articulation) 是比 /i/ 稍微後面一點與稍微下面一點;回到原題,你覺得是 /ɪr/ 還是 /ir/?或是因各個母語國的發音差異而另有答案?很多人都知道 KK 音標的問題,但知道為什麼不改掉呢?

筆者在此建議教育部以「兩年的緩衝期」來廢掉「KK 音標」,改採「國際音標」。如果教育部或學校沒有改,我們自己有選擇權可以改學國際音標 (IPA)。


備註一:

Hadar 使用的音標跟 IPA 稍微有點出入,IPA 的音標有區分長音(帶冒號)與非長音(不帶冒號;實際上是兩個小三角形,上面的是一個倒立小三角形,下面是一個正立小三角形,在這裡以冒號稱之是為了讓大家易於瞭解,因為大家都知道什麼是冒號,而其形狀與排列也的確類似冒號),而 Hadar 沒有使用帶有冒號的 IPA 的原因,有可能是她認為美國人比較沒有在區分長音與非長音;其實仔細聽還是有分別,例如 job /jɑːb/, father 
/ˈfɑːðɚ/, four /fɔːr/,all (us: /ɑːl/  uk: /ɔːl/) 等等,仔細聽英語母語人士講這幾個字是的確有稍微拉得比較長(尤其尾音是有聲子音之前的母音常常會被唸得比較長),即使是美國人也是如此,因此看 IPA 的發音註釋還是很有用;除此之外,IPA 有特別的符號可以標示美國口音的 Flat T,KK 音標與自然發音就沒有辦法標示美國口音的 Flat T,而部分英英字典就有使用該特殊符號把美國口音的 Flat T 給標示出來,除了 Flat T 之外,IPA 也有符號可以標示 Unreleased T (Held T) 與 Unreleased D (Held D),它是一個位於右上角的小引號,但目前筆者是還沒有看到有任何的英英字典有使用到這個符號,主要還是因為 Held T or Held D 幾乎都是出現在講話講句子時做 linking 時才會用到,單純的單字會有 Held T 的情況是只有美國腔調版本的發音才會有,主要是介於 t 與 n 之間的母音會被略過不發音,而 t 會變成 held T,做完 held T 之後直接略過母音發 /n/ 的音。除此之外,根據筆者個人的「聽察」與感覺,部分美國人似乎不太喜歡介於字音節之間的 t 之氣音,因此他/她們會使用 held T 去唸那字中央的 t,例如 lately 這個字,筆者就有聽覺到部分母語人士是以 held T 的方式去唸那發音 (也有可能是使用 glottal stop 去停一拍,因為這樣唸會比 held T 更省力),但這純屬筆者個人的「聽察」與「臆測」,是不是真的是如此,則有待證實;此外,如果字裡面的 t 不唸成 held T 而把它唸出來(不頂住、唸完後放掉,形成 /tə/ 的發音),實際上也會多出一個 schwa 的母音,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使用 held T 是可以理解的 (以 -tely or -tly 做結尾的副詞經常有此類似的發音現象,有些甚至是直接跳過,連 held T 都沒有做,但線上知名的英英字典是有透過 IPA /t/ 去標示那個 T;所以,有些字母語人士在實際說話時是怎麼唸,有時跟英英字典的標示是不一致的)。Anyway,母語人士在講話時有哪些字的發音使用到 Held T 或 Held D,以及美國腔調的單字有哪些會使用到 held T,對此有興趣或在意美國腔調的人就得自己去留意。BTW,native speaker 會拼出 laughT 的單字,也是讓人有點訝異,哈!(本文發表若干時日之後,有讀者提醒筆者 Hadar 並不是 native speaker)

英國人遇到 r 不捲舌 (亦即隨即跟在母音之後的 r 不發音),美國人遇到 r 會捲舌,又美國地域太大,美西、美中、與美東也有口音的差異,各地也有一些方言,而這方言也會影響口音。

如果有英語母語的學習環境,天天都可以接觸到英語母語人士,是可以直接學習「自然發音」,即使如此,學習國際音標 (IPA) 還是有所幫助,因為查英英字典時可以知道其它地區的發音與強調音節的不同之處。

很多小朋友根本沒有英語母語的學習環境,在沒有辦法天天聽英語母語人士講話與調整自己發音的情況下,只有學習「自然發音」還是會有不足之處,而且「自然發音」沒有辦法說明例外的情況,尤其英語是個大雜燴,採借自其它語言的字彙不少,因此有很多的例外情況,所以學習 IPA 還是有幫助。實際上,我們在學習 IPA 的過程中,都會去留意字母排列的模式與其慣常的發音規則,實質上這就是在學習「自然發音」。英語的規則太多,又有太多的例外,小朋友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可以使用自然發音法 (最常用的自然發音規則),如此才比較不會因為得記憶太多東西,導致「學得很累」,但當年紀稍微大一點時,就該考慮開始學習 IPA,這對往後閱讀「在國際之間流通的英語學習書籍」與「查詢英英字典」都很有幫助。



備註二:

幾乎所有知名的英英字典,例如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Cambridge Dictionary、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Collins Dictionary 等等,都是使用國際音標 (IPA) 來標示「發音」與「強調音節」。 


備註三:

所謂的音調唸得高一點(higher pitch),其中的音調是指「音高」,英文叫做 pitch,意思與定義是「每秒振動多少次」,例如鋼琴中央 C 的振動頻率是 261.626 次/秒,往上一個半音(亦即中央 C 右上方的黑鍵) 的振動頻率是 277.183 次/秒,再往上一個半音則為 D,其振動頻率是 293.665 次/秒。因此,音高要唸得高一點的意思,是指我們的聲帶振動頻率要高一點,亦即每秒要振動更多次,音高才會提高。


備註四:

/ʃ/ 不是捲舌音!很遺憾地到現在還是有看到一些英文老師把這個國際音標解釋成「師」的捲舌音,筆者當年小六升國一暑假 (1980 年),拿著一位楊老師所編著的國一英文參考書學英文,裡面也是將這個音標解釋成「師」的捲舌音。讀者不妨去翻閱英語發音的原文書或線上資源,其中有圖片也有影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音標不是捲舌音,而是將舌頭的前端形成近似「鈍狀」後去緊靠著上齒齦隆脊(很靠近但沒有碰觸到),仔細去聽母語人士發這個音,跟捲舌音做個比較,就能明瞭 /ʃ/ 這個音標不是捲舌音。

/tʃ/ = /t/ + /ʃ/,所以這個音標的嘴型不是圓形,拿著鏡子看著自己的嘴型,如果是圓形 (如同唸 /uː/ 時的嘴型), 那肯定是唸錯了!通常原因是加了不該有的音質 「ㄩ」;
/tʃ/ 的姊妹音 /dʒ/ 亦同理可證。



備註五:

除了 IPA 之外,臺灣的英語教育幾乎不教 Intonation,因為考試不會考!也許有極少的例外,但至少筆者還在做學生的年代,沒有遇到有學校或有老師在教 Intonation。

Intonation 在講英語時是一個很重要的溝通要素,因為單字單獨唸時的強調音節有時會跟整個句子一起唸時有些不同 (例如,continuation rise,以及為了不要顯得太興奮或太搶眼而刻意唸成低平調的字);除此之外,完全相同的一個句子,Focus Word 放在不同的字上面,其所要強調或表達的意思或情緒也會有所不同。筆者是在 53 歲左右,偶然看到臺大外文系教授史嘉琳 (Karen Chung) 的演講影片 (Listen, Echo, Repeat),其中有一個片段是在播放 Mark Zuckerberg 講中文時的語調,
才開始意會到 Intonation 的重要性。Youtube 上面有許多關於 Intonation 的影片,有些內容品質還不錯,讀者可上網自行搜尋參考,例如 falling intonation for statements and wh- questions, rising intonaiton for yes/no questions, no-final intonation (such as list),intonation for tag questions (還可細分為「已有定見而非真詢問」與「真地是在做詢問」兩種不同的語調),Thought Groups 等等,然而有些語調的眉角還是得有母語人士願意分享,再加上我們的運氣也不錯地有看到或聽到後才會知道,例如 compound noun 的第二個名詞得唸成「低平調」,筆者是在觀看史嘉琳教授所分享的 <英語語音學> 之後才知道 (臺大開放課程裡的 <英語語音學>),知道後才開始留意母語人士如何唸 compound noun;然而,compound noun 的第二個名詞唸成低平調,這唸法也不是鐵律,當我們要強調興奮的情緒時,反而得把 compound noun 的第二個名詞唸成高音調,如果還唸成低平調,那整個興奮的情緒反而會冷掉。

如果遇到自己就學的學校不教 Intonation,就是得自己主動地去找尋資料與學習。英語的 Intonation 有一些常見的 Patterns,但 Intonation 沒有標準答案,有些母語人士在講英文時也不見得一定會遵循這些 Intonation Patterns。現今 Youtube 上有不少年輕的母語人士習慣以 rising intonation 來講述 statement 而非 falling intonation,這現象被稱為 "up talk",有專業的英語口音訓練專家(本身是母語人士)提醒大家,不要去模仿 "up talk",詳細原因就請讀者自己去找答案。












英英字典 vs. 英漢字典,以及國際音標 (IPA) vs. KK 音標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ngchia&aid=160673438

 回應文章

陳重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9/07 15:12
謝謝范宥晨小姐的提醒,當初在觀看 Hadar 影片時沒有看她的自我簡介,所以以為她是美國人,看過之後才知道她是 21 歲到了美國後才開始矯正自己的發音與語調,這也難怪她會將 laugh 的 past tense 拼成 laughT(應該是一下子想不起來),不過也有可能是她刻意的,也許她的聽眾有很多是歐洲人,寫成 laughT 就不需要還得解釋動詞加了 -ed 之後該如何發音的規則。

Flying Eagl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4/19 23:39

有意思的題目,我想起以前有位外文系的同學就是被「重音」一詞困惑,到畢業都還不明所以。有時重音是加重,有如國語的第四聲,但有時則需提音調,她就是後者老是學不會。



陳重嘉(chungchia) 於 2021-04-21 09:52 回覆:
個人認為,stressed syllable 跟國語的第四聲沒有任何關係,當初筆者就是把 stressed syllable 誤解成要唸成國語的第四聲(要唸得很重)。stressed syllable 的重點在於 higher pitch 與 longer,louder 幾乎都會有,但如果 louder 沒有,只有 higher pitch 與 longer,強調音節還是能夠被聽出來。

先不要唸音標的發音,而是使用「單音」去「唱」音節,例如使用 da 的單音去「唱」各個音節,將強調音節的「音高」唱得高一點、久一點、大聲一點,就可以感覺出來「強調音節」跟國語的第四聲是無關的。

陳重嘉(chungchia) 於 2021-04-21 09:57 回覆:
應該這麼說,stressed syllable (強調音節) 跟國語的第四聲在意義上與聽起來上都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