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臉書上的發言人
2012/10/10 15:44:12瀏覽1053|回應0|推薦14

用facebook的朋友很多吧,大家對臉書平台有什麼感想呢? 以下這篇使用者感想文,登於2012年10月9日《蘋果日報》

「成也臉書,敗也臉書」這是短命發言人下台後,人們的感嘆。但若將個人成敗責任歸給臉書,未免太過片面。臉書這種社交網站的特色,就在於它只提供一個平台,就像一本無字天書,「書」的內容,其實都是用戶自己寫的。

因此,臉書的運作形態,可能讓全世界媒體羨慕不已。不需記者四處奔波,使用者自己會乖乖上傳照片;不需要訪問相關人士說法,使用者的朋友自己會留言;不需編輯煩心新聞版面大小,凡是「讚」多或是常互相關心的朋友,自然會在動態欄上優先出現。用戶只是個人,又不能用「新聞自律公約」約束。透過不同的隱私設定,臉書既是使用者的私人空間,又不時可跨界到公共領域。

原本僅屬私人領域的手機品牌、感情狀態,在臉書上公開後,可能是災難一場,但也可能得到更多朋友的祝福與讚嘆。原本僅屬個人的理想抱負,或公共關懷,也可在臉書上得到共鳴、擴大影響。臉書創造個人媒體的新形態,如同創辦人薩克柏所言:透過分享,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

隱私設定受抨擊

但究竟是對誰更好呢?使用者每天勤快的更新個人資料,讓臉書成為世界最大的監視器,廣告金主們想了解消費者的偏好、僱主想了解員工的網路人格、人們想了解自己的朋友動態……這些出於好奇、窺伺或營利的心態,成就了臉書驚人的利潤,使用者形同免費勞工,每日增加它的虛擬資產。而臉書也食髓知味,企圖在法律邊緣,探取更多的用戶個資。

如2011年,臉書引進「標籤」(tag)功能,當網友上傳照片到臉書時,臉書會出現人名標籤的建議,方便網友加標,但「標籤」功能其實是基於臉書蒐集了使用者的面部特徵,所產生的分析結果。但臉書並沒有一一詢問使用者的同意,直接將這項功能納入所有使用者的帳戶中,換句話說,使用者的面部特徵,也成為臉書的資料群之一。

這讓隱私保障較健全的國家如德國、挪威、愛爾蘭,紛紛對臉書進行調查。而臉書也很識相的,於今年9月底宣布關掉歐洲區的「標籤」功能。換句話說,在歐洲,以後「臉書」不能認「臉」了!

臉書的隱私設定薄弱,在歐美早就備受抨擊。但另一方面,臉書的使用者仍在增加,邁向10億大關。這說明,用戶就算知道臉書上有隱私風險,但又非得上臉書不可。一方面想保有私領域的安全,一方面又想得到更多的「讚」與「留言」,這種矛盾心理,讓臉書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監視器。與其說成也臉書、敗也臉書,不如說是人們在保有隱私與得到關注的心態中掙扎,臉書不過是在反映人性。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risty21&aid=693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