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9 17:24:14瀏覽364|回應0|推薦2 | |
本文刊於2008年6月6日自由時報,標題為「幫窮人?害窮人?」: 「兩年兩百萬房貸免利息」的政策,是以政府補貼房貸利息,提供人民購買房屋的誘因。如果每樣政策的背後,都可以視為是政府透過國家資源,交替運用「棍子與蘿蔔」來影響民眾行為的方向。那這項「政府補貼、鼓勵民眾買房子」的「蘿蔔」政策,將提供民眾以下的教育意義:第一,買房子是好的,否則何必以「免利」相誘?第二,房價是合理的,否則何必於此時提出鼓勵購屋的政策? 但是,這樣的政策就如同先前以補貼貨物稅、降低油品業者成本的思維是一樣的,一再的用全民稅金幫獲利大戶確保其利潤。 一般人之所以怯於購買房屋,原因顯而易見,即平均薪資漲幅追不上房價漲幅。換句話說,一般中產階級的平均薪資如有百分之五的年成長,建商的售案獲利一定高於該數字。再說白一點,在薪資漲幅追不上房價的情況下,大戶累積財產的速度必然快於一般民眾,所以有錢的人有錢得更快,而窮的人相對窮得更多。 當然,也有人認為不動產價格的飆漲,代表景氣的榮甦,刺激房地產的消費,最終能夠提振房產景氣,也帶動台灣的經濟成長。但問題是,如果這些所謂「經濟成長」的利潤果實,大部分落到大戶的口袋,而多數的中產階級,反而要靠著政府補貼才能考慮「價格成長」的住宅,這樣的「經濟成長」,究竟是讓所有人雨露均霑,還是加速貧富差距式的成長? 政府的補貼工具,都是全民所繳的稅金。如果房價高到一般人負擔不起,純粹是由某些經濟學家所言「供需決定價格」的自由市場經濟所致,那政府何需在此時介入自由市場的運作?如果有必須介入市場運作的正當理由,起碼也應多站在「貧窮多數」的這邊想,而非少數獲利大戶的角度。但是,鼓勵大家買房子、用「免利」工具提高大家對目前房價的接受程度,政府是站在哪邊想?恐怕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