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術鑑賞的方法與意義
2014/09/24 10:58:01瀏覽2776|回應3|推薦18

文:方傑

 

( 本文摘自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科技與人文」之「藝術與鑑賞」《美術鑑賞》)

 

 

 

圖一  布魯納的「知覺程式實驗」

 

欣賞藝術的困難 先入之見

看看圖一中的圖形,您會覺得它是B還是13呢?這是一位名叫布魯納的心理學家所做的「知覺程式實驗」,布魯納在這個實驗中拿一套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給實驗對象看,要求他們大聲讀出來,結果發現,如果前面是一串英文字母,實驗對象就會將它看成B,如果前面是一串數字,受試者就會把它看成13

 

這個發人省思的實驗說明了,我們所知道的東西會影響我們所看到的事物,這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模式。

 

人總無法避免用他先前所知道的知識來瞭解世界,我們可以連看都不看一眼就知道天空是藍色的,太陽是紅色的,這些在生活中積累而成的經驗就成了我們的慣性。因為這些累積而成的行為模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可以連看都不必看,想都不必想的完成許多事情,我們總知道自己的家、便利商店在轉角的那一間。

 

無可諱言,人本來就活在一個慣性的世界,打從嬰兒時期開始,人類就不斷的從經驗中形成固定的模式,這些模式有助於我們穩定的生活,生活沒有規律的人常常是不健康的,慣性是一種讓人維持穩定的心理機制。然而,過度的隨著慣性生活,則會讓人的生活變得麻木,活在機械化的世界,阻礙了我們去品味生活中的許多事物。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文化、環境與媒體都潛移默化的灌輸我們許多觀念,其中有些是似是而非的。在許多藝術展覽中,我們常會聽到以下各種評語,如:畫得很好!畫得好像孩子的塗鴉!等等。然而只要細細去揣摩評斷者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其中不外乎個人的先入之見,許多欣賞者都是以個人的視覺喜好來欣賞繪畫的,當一件作品符合自己的視覺慣性時(看得懂),便會認為它是好的,當作品不符合自己的習性時(看不懂),便會覺得不好。

 

習慣看喜劇收場的觀眾,當看到劇中主角死掉後便會覺得這不是一部好電影,因為好的電影對他而言必須是能喚起快樂感受的,因此當一部電影是以悲劇收場時,他們便會覺得這部電影很難看,儘管它是感人的。

 

因此,覺得繪畫是表現美的人,永遠都無法欣賞表現醜惡現實的現實主義繪畫(圖二);同樣的,覺得繪畫應該是忠實描繪事物的人,則很難去欣賞強調個人情感的表現主義繪畫與抽象藝術(圖三);認為臉一定是粉紅肉色的人,就看不懂在人臉上塗上綠色的野獸派 (圖四) 與印象派 (圖五) 傑作。

 

慣性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但它也讓我們錯過了許多美好的事物,因為許多藝術家的傑作,往往都來自他們擺脫了日常生活的慣性,重新去關注自然,因此我們所看到的藝術才不至於只有一種,才有印象派、立體派與各種新興的藝術風格。然而,這些新的發現往往又會遭到活在慣性中之群眾的責難。

 

我們常會說樹葉是綠色的,然而只要看一看印象派畫家筆下的樹、莫內所畫的乾草堆,就會發現同樣一個乾草堆在不同時間、季節下豐富的色彩變化。印象主義畫家發現,傳統繪畫中物體的固有色只存在於人的想像中,在真實的感覺世界中,所有事物的色彩都會隨著環境而變化,當印象派畫家畫出他們親眼所見的自然時,反遭來了許多人的詰難,這都歸咎於他們的繪畫違反了當時人們的視覺慣性,這些例子在藝術的歷史中不勝枚舉。(圖六)

 

 

圖二:現實主義畫家杜米埃筆下的現實一點都不漂亮,但比漂亮矯飾的畫更感人。

 

 

圖三:表現內心深層情感的表現主義繪畫

 

 

圖四:野獸派畫家筆下的綠色人臉

圖五、圖六:莫內在的乾草堆系列作品,表現在不同時間、季節中事物豐富的色彩變化。

 

與藝術對話

 

解釋學哲學家高達美認為,欣賞藝術的過程是一種與作品對話的過程。因此,想要瞭解一個人的想法時,我們需要對話,由於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背景,既使是最專注的聆聽有時也會有會錯意情形發生。有些人習慣各說各話,說穿了他們說話的目的只是要發表個人的高見,這種對話大多都沒有達到溝通的效果。而比較理想的溝通方式則為傾聽,除了聆聽之外,我們還需要修正自己之前所預設的想法,高達美稱它為「視域融合」的過程。

 

這種對話觀常常被用來探討藝術欣賞的問題,在欣賞一件藝術品時,我們是不可能完全沒有先入之見的。過去認為想要瞭解一件藝術品就必須去除成見,然而,當代的解釋學觀點普遍認為完全「客觀」的瞭解一件藝術品是不太可能的,藝術品的意涵會因每個人的先入之見而產生歧義。由此可見,我們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並不是為了得到一種客觀的知識,重要的反倒是:我們如何透過藝術欣賞的過程擺脫自己的慣性,並擴大自身的視域。

 

這正好符應了藝術史家貢布利希在《藝術的故事》一書中所說的:不肯拋棄原來的習性與偏見,是欣賞藝術傑作的最大障礙。

 

視覺藝術的語言

 

看到這裡,聰明的讀者必然會問:對話需要語言,那與視覺藝術的對話又如何呢?

 

答案當然不言而喻了,視覺藝術的語言自然就是線條、色彩、光線等各種視覺原素,藝術欣賞的入門者不妨先學習一些基本的藝術語言,這些訓練有助於培養細膩的觀察力,觀察越細密就會看到越多。舉例言之,同樣是一尊石膏,對一般人而言就只是白色的,然而,學過素描的人卻能從中看見各種層次的明度;同時各種不同的線條、色彩搭配,也會喚起不同的情感。總括來說,觀察越細密,對藝術品的感受力也就越強。有關視覺元素的問題將在第三講中作更詳盡的介紹。

 

建議藝術欣賞的入門者,在欣賞一幅畫時,不妨先把「道聽途說」的知識先擱置一邊,也先別急著去評斷它的好壞(因為好壞的問題常常涉及我們個人的價值觀)。我們不妨先反省觀畫時內心被喚起的各種情感活動,是壓抑的?還是愉快的?去感受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與想法,然後再反省為何會產生這些感受,最後才參考作者的背景資料。

 

一幅好的作品是值得我們一看再看的,而且您將會發現每一次仔細端詳這些傑作,我們都會有一些全新的體會,這說明了有深度藝術品是永遠無法窮盡的,它也永遠開放給各種角度的詮釋,它總是等待敏感細膩的欣賞者去發現它的新意。

 

 

(引用請註明出處。)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ongkiath&aid=17524654

 回應文章

richie
2015/12/20 19:59
Great!

xbntc
2015/05/26 09:51
讚!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9/25 22:24

這些畫里蘊涵的意思可真看不明白哦。感覺怕怕的。

Nike運動鞋  adidas運動鞋  愛迪達三葉草上裝 new balance運動鞋  Converse 帆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