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04 23:26:13瀏覽1792|回應6|推薦9 | |
有一部描述失智症的電影,叫【腦海中的橡皮擦】。電影中的失憶症者每天都會忘了很多事,不管學了什麼,都要在日落前歸零,每天都要把喜愛的人忘掉一次,這並不是很有趣的經驗。但身心健康如你我,卻剛好相反,我們總是記得太多,堅持太多。
過於固守自己的觀念、立場,也未必是件好事,這表示您無法再吸收新的事物,也一再錯過美好的事物,這讓我想到另外一個故事:
有一個男人,一隻公狗和一隻母豬流落荒島。日子一天天過去。男人的心靈得不到慰藉,不知不覺愛上母豬。男人很想一親母豬芳澤,無奈每每男人想要親近母豬,公狗就會出來攪局,要咬男人。
日子又一天天過去,為情所困的男人還是找不到機會向母豬示愛,直到有一天,上帝垂憐日愈憔悴的男人,送了林志玲到荒島上。
當男人看見林志玲,內心的激動無法言喻,他挽著林志玲的手,溫柔的說出他壓抑多年的愛意:「小姐,您可不可以幫我引開那隻公狗,好讓我親近那隻可愛的母豬」
男人在島上住了多年,母豬已完全佔據他的思想,他完全無法容納母豬以外的事物,以致於男人就這麼的錯過了更美好的事物。母豬是從何時進駐男子心房的?我們不得而知,但絕對是來自日積月累。
我們覺得故事中的男人笨得可以,但在美的歷史中,這齣荒謬的愛情悲喜劇,總不厭其煩的上演著。
在我看來,男人和母豬的悲劇,其實是一部藝術發展史的縮影。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欣賞者心中,都住著一隻叫「先入之見」的母豬。那隻母豬總在藝術家觀察自然時,跑出來阻礙藝術家的視線,讓藝術家重複自己所知道的;那隻母豬總也在我們準備欣賞藝術品時,跑出來阻擋我們的視線,讓我們只看見我們想看見的。
艾菲爾鐵塔在初建時,許多法國人都覺得這棟鋼鐵建成的鐵塔,既醜陋又粗俗,當時許多巴黎人都覺得自己蒙羞了,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讓鋼鐵裸露在外的建築。據說,米勒的【拾穗者】,在那個年代也不受青睞,因為當時的官方沙龍覺得,低俗的農婦不值得入畫。十九世紀的法國人像荒島上的男人,看慣了用磚頭砌成的房子,看慣了符合黃金比例的裸女,他們的先入之見,讓他們無法敞開心胸去接受美好的新事物。
大多數的欣賞者,都是以個人的視覺喜好來欣賞繪畫的,當一件作品符合自己的視覺慣性時(看得懂),便會認為它是好的,當作品不符合自己的習性時(看不懂),便會覺得不好。
習慣看喜劇收場的觀眾,當看到劇中主角死掉後,便會覺得這不是一部好電影,因為好的電影對他而言,必須是能喚起快樂感受的。因此一部電影再感人,只要是以悲劇收場時,他們便會覺得這部電影很難看。( 他心中的那隻母豬覺得:好看的電影是要讓人快樂的。)
因此,覺得繪畫是表現美的人,永遠都無法欣賞表現醜惡現實的現實主義繪畫;同樣的,覺得繪畫應該是忠實描繪眼前事物的人,則很難去欣賞強調個人情感的表現主義與抽象主義藝術;認為臉一定是粉紅肉色的人,就看不懂在人臉上塗上綠色的野獸派與印象派傑作。
我們常會說樹葉是綠色的,然而只要看一看印象派畫家筆下的樹、莫內所畫的乾草堆,就會發現,同樣一個乾草堆在不同時間、季節下豐富的色彩變化。印象主義畫家發現,傳統繪畫中物體的固有色,只存在於人的想像中,在真實的感覺世界中,所有事物的色彩都會隨著環境而變化。當印象派畫家畫出他們親眼所見的自然時,反遭來了許多人的詰難,這都歸咎於他們的繪畫違反了當時人們的視覺慣性,這些例子在藝術的歷史中不勝枚舉。
習慣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但它也讓我們錯過了許多美好的事物。許多藝術家的傑作,往往都是他們擺脫了日常生活的慣性,重新去關注自然的結果。也因為如此,人類的歷史才不會是一灘死水,我們才得以欣賞印象派、立體派,以及各種新興有趣的藝術風格。可惜的是,歷史上有許多新的發現,往往都遭受叫先入之見的那隻豬的責難。
因此,要學習欣賞藝術,就要先學會不斷的把思維裡面的那隻母豬抓掉。因為欣賞不是一種靜態的活動,他是一種不斷修正自我偏見的活動。如果您準備好了,讓我們把思維中的母豬一隻隻揪出來吧!
為什麼要揪出她呢? 因為我們還想要接納更美好的事物。
為什麼要揪出她呢? 那是讓心靈永保年輕的方式。
上圖 / 下圖一 圖為莫內筆下的教堂與稻草堆,教堂和稻草堆的顏色會因時間、光影的變化而改變。在印象派畫家的眼中,物體的顏色從來就不是固定的。
下圖二 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筆下的女人
(初稿 2004年 ) ( 未完待續 ) 附錄 : 解開母豬的身世之謎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