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12 19:05:05瀏覽6273|回應0|推薦28 | |
https://pinprestige.com/the-great-wave-off-kanagawa-going-to-auction/ (原載新加坡《品》雜誌中文版第46期/馬來西亞《品》雜誌第19期【 wave / 波 】輯,2017年3月號)
文字 | 方傑 chongkiath71 (臉書專頁)
日本外務省日前宣佈,二0一九年起,日本護照將採用日本【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傳世之作《巨浪》為襯圖。 想必你不需擁有日本護照,也早就在日式料理店、明信片或書籤裡看過這幅畫,它儼然已成了日本的象徵。別小看這幅只有26×38.5公分大小的版畫,說它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繪畫之一並不為過。 滔天巨浪 《巨浪》原名《神奈川沖浪裡》,原意為「神奈川的巨浪」,是江戶時代畫家葛飾北齋的作品。巨浪並不是一幅獨立的畫作,它是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出版的《富嶽三十六景》,描繪富士山連作中的其中一幅。 觀看這幅畫時,我們第一眼就被畫中漫天的巨浪所震攝,它以舖天蓋地之勢撲向右邊三艘小艇,讓人不禁為艇上的船伕捏一把冷汗,它像是一禎快照,下一秒會發生何事,船伕們會否被巨浪吞沒,則留給觀畫者自行想像。 繪製《巨浪》時,北齋已經七十歲,人生面臨了一場浩劫,財產被不成才的孫子敗光後流落街頭,《巨浪》可說是北齋試圖重出江湖,東山再起之作。 命運像無情巨浪,將他捲入漩渦,渺小眾生常被困在生存的恐懼中,被無法預知的自然災難,旦夕禍福所苦。 想必這是已屆古稀之年,不得不重執畫筆的北齋,對人生際遇的感慨吧! 因此,我們可以將它視為一幅描繪激烈海象的繪畫,也可以將它視為畫家的心境寫照,借景抒情是東方藝術常見的手法。 北齋似乎對海浪充滿了興趣與熱情,他一輩子不斷地重覆這主題,自然界裡的浪總是變化萬千、瞬息萬變。觀看駭人的自然景象時,常會激起人們內心的恐懼、驚駭、嗔恨、悲傷等各種情緒。 不動如山 然而只要靜下心品味,你不難發現這幅畫隱藏著另一股力量:山的堅定溫柔,剛好與變幻莫測的巨浪成了對比。 富士山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相當於聖山,古代人視山為人與神界/精神世界溝通的所在,許多宗教神啟也發生在高山上,修行者常遠離塵世,遁入深山修煉,渴望可以像山那般,不為紅塵瑣事侵擾。 北齋仿彿在告訴人們:「別怕別怕,在我們內心深處,也有一座如如不動的富士山!」 東方人相信人與自然是一體的,我們本就是這自然的一部份,無論世界如何變動,都無損我們一分一毫,我們的精神世界依然完滿俱足,又何足懼之?。 流落街頭的北齋,透過這幅畫向我們展現一種即便身處逆境,卻依然氣定神閒的豁達大度,任世界翻攪沸騰,卻絲毫不為所動的心境,他內心深知生命中的風風雨雨一如巨浪,不過是時間的產物,轉瞬即逝。這種心不隨境轉的淡定讓他得以跨越人生的巨浪,再創藝術高峰。 不測風雲與旦夕禍福,也為他帶來激情,讓他更深刻地體會五味雜陳的生命況味。 北齋繪製的《富嶽三十六景》,充分體現了東方哲學精神,畫中的富士山時遠時近,時晴時雨,生活在山腳下的居民汲汲營營於趕集、捕魚、耕作、泛舟、品茗、尋歡作樂,不同的季節與角度,引發了不同的印象與感受,然而山卻依然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完滿俱足。 生如夏花 除了張牙舞爪的巨浪與靜默的富士山,人類的處境就像畫中載浮載沉於海上的船。 然而即便渺小如蜉蝣,我們也應當奮力掙扎,活出身而為人的尊嚴。身處這兩股力量之間的船伕絲毫不為所動,頭也不抬,只顧奮力划槳。 每每欣賞北齋的《巨浪》,我總會想起日本導演山田洋次(Yoji Yamada)的【武士三部曲】系列電影《隱劍鬼爪》、《黃昏清兵衛》與《武士的一分》,這三部以武士為題的電影與北齋畫《巨浪》發生於同一個時代。 在北齋生活的時代,武士是社會中的最高階級,三部電影中的主角恰好都是當時最低階的武士,他們一方面為武士的榮譽感而活,同時又受制於階級比他們高的武士與領主,常常迫於無奈,而不得不屈服於命運。 這些平凡的小人物與我們一樣掙扎於友情、道義與兒女私情之間,卻堅持在生存的夾縫中保有人的尊嚴。 或許《巨浪》在潛意識層面,觸動了人類亙古不變的核心問題,歷來被這幅畫吸引的人們都在這幅畫中照見自己,在船伕身上看見了生而為人的意義。 山口洋次【武士三部曲】 上圖 : 葛飾北齋筆下讓人臉紅心跳的春宮圖 上圖:葛飾北齋的人物速寫本 上圖:葛飾北齋畫的阿飄 浮生若夢 單看《富嶽三十六景》,你可能會誤以為北齋是個正經八百的老頭子,不妨在網路google他的名字,你就會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你會找到一堆讓人臉紅心跳的春宮圖,北齋畫妖精打架的噴鼻血尺度完全不遜色於現代日本A片,在還沒有花花公子雜誌的時代,他畫的“章魚大戰海女”,各種高難度姿勢的交媾圖,想必撫慰了不少寂寞宅男的芳心。 閒來無事時,北齋也會強迫他可憐的學徒擠眉弄眼,擺出各種怪動作供他速寫。 欣賞北齋怪異的畫,常會感嘆現代化過程已將我們的想像力扼殺殆盡了,現代人的理性思維阻絕了我們去欣賞這些恣意馳騁的心靈,北齋的畫會將理性消解,帶我們回到那個曾經充滿鬼怪奇想的時代,長頸女鬼、附身在燈籠裡的妖怪、跳入井中含恨而死的阿飄、披袈裟的狐仙等各種鄉野傳奇,都是北齋生活的一部份。那是夢與現實、人與妖、理性與欲望,還沒那麼壁壘分明的時代。 日本人將這類描繪庶民生活的版畫稱之為【浮世繪】,它發源於江戶時代的紅燈區吉原(今天的東京淺草區),在沒有現代印刷的年代,它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八卦週刊。畫師們以木刻版畫描繪出當紅歌伎、演員的樣子、當季最時尚的服裝,到東京旅遊的人們,會帶一份回到鄉下,在茶餘飯後與親友共賞。 「浮世」是佛教用語,這觀念源自印度,隱喻人生如夢,在印度神話中的毗濕奴神即睡卧在大海之上,宇宙的創造與毀滅不過是祂的一場夢。因此,【浮世繪】帶有冷眼看人間的意思,畫中的窈窕淑女、風雲人物、男歡女愛轉眼雲煙,終究不過是鏡花水月。 東西交會 《巨浪》傳到歐洲的過程也充滿了戲劇性,北齋可能作夢也沒想過,在他死後二十年,這些看完即丟的版畫,被用來包裝茶葉賣到歐洲,無意間被畫商發現,因而撼動了十九世紀末的法國畫壇。 在照相術發明後,西方傳統的寫實繪畫面臨了一個巨大的困境,藝術家矌日廢時完成的一幅畫,照相機「咔嚓」一聲就完成了。這批充滿奇想 ,色彩繽紛的畫作適時地為日漸僵化的寫實繪畫解套,啟發了無數年輕藝術家,蔚為風潮,成了爭相仿效的藝術新手法,間接促成了現代藝術運動。 下次到法國,別忘了到印象主義大師莫內位於吉維尼(Giverny)的莫內花園走一走,花園裡的日本橋就是以【浮世繪】為藍圖。 梵谷也瘋狂地迷戀日本繪畫,他的許多畫作都有【浮世繪】的影子,著名的《星夜》(starry night)裡螺旋狀的構圖,很明顯地受到《巨浪》一畫的影響。 印象樂派大師德布希,曾譜了一首《海洋》(la mer),並要求出版社以《巨浪》作為樂譜封面。 讓人感慨的是,【浮世繪】啟發了西方現代藝術,但在日本,它與武士道卻在西風東漸的過程中沒落了,浮世繪版畫被更為寫實的現代印刷術與攝影術取代,而末代武士們則被現代軍事一舉殲滅。 上圖:莫內的日本橋/下圖:浮世繪中的日本橋 上圖:德布西以【巨浪】為封面的樂譜 方傑臉書專頁: 部落格: http://classic-blog.udn.com/chongkiath 本文原載於新加坡《品》雜誌中文版: https://www.facebook.com/pinprestige?fref=ts 方傑談神話: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