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05 17:50:06瀏覽3753|回應0|推薦14 | |
文字 | 方傑 chongkiath71 (臉書專頁) (原載新加坡《品》雜誌中文版 ,2020年9月號【吾ME】輯)
1
以農立國的東方人喜歡與自然融為一體,成為群居生活與有機世界中的一環,似乎是最美好的事了。因此,在古代中國山水畫中的人物,往往只是山水間的小不點,人悠遊山水中,相忘於江湖。 反觀西洋名畫中的蒙娜麗莎,卻自風景中獨立出來,佔據整個畫面,達文西傾畢生之力,賦於她神秘微笑,仿佛她的內心藏著幽微的想法、秘密和靈魂,這幅畫是近代西方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宣示一個自我覺醒的時代正式開展。 神話學家坎伯認為,西方人文主義源於強調個人的狩獵文化,而東方天人合一的精神則源於農業。單從藝術表現手法,我們就可以看出兩個文明對人性的迥異觀點。 下圖: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畫中人物有如水滴般渺小,是典型中國山水畫中人相忘於江湖的構圖。 下圖:谿山行旅圖局部 下圖:西方繪畫受希臘文化的影響,習慣於強調人的重要性。
2
中國古文沒有自我(Ego)一詞,“自我”是西方進口的觀念,東方人將它等同於“小我”,帶有自私、偏執的貶意。 然而在西方,ego是中性,具正面意義的,在佛洛伊德的心理學術語中,自我就是我們心靈中無時無刻在作出判斷的決策中心。 我試著舉例說明人的“自我”是如何運作的。 傳統印度女人在丈夫死後要跳火坑自焚,以示忠貞。東方社會只有整體,不重個人,不聽話的人,會被視為整個社會的敵人。 如果有印度女人開始去思考,我為何要這麼盲從?我為何要奉行不合理的道德? 這時她就發展出自我意識來了,自我意識讓人自群體中清醒過來,在深思熟慮之後,作出與別人不一樣的選擇與判斷。 在東方社會,她的下場如何呢?她可能會被冠上特立獨行、不合群、自我中心的惡名。 可見在東方,要成全大我才配當人;在西方,人如果沒有發展出自我意識,就枉而為人。 五四運動之後,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識份子,如魯迅、巴金等文學家都紛紛批判這種忽視個人的傳統,小時候讀巴金的《家春秋》,看到大家庭中犠牲小我,葬送自己人生的悲劇人物,總是又氣又恨。 東方人所謂的大我,非常接近心理學的超我概念(super ego),它相當於文明教化,內化於我們心靈中的道德感,佛洛伊德認為,許多心理問題,都來自不斷䜋責自己的嚴厲超我。 研究心理學後,我終於瞭解,強調團體生活的文化有時害人不淺,它不惜犠牲一個人來成全集體的和諧。有位一輩子犠牲,忍氣吞聲的女人,中年時得了重度憂鬱症,病發時,壓抑多年的憤怒讓她想要殺掉媽媽。
下圖圖片/文字來源:https://kknews.cc/news/ejk23ay.html
李安可算是把這問題詮釋得最好的導演了。 李安的電影常會處理人性的衝突,傳統武俠電影中的大俠,常是超然於人性的,然而《卧虎藏龍》裡的大俠李慕白,卻是在自己的欲望與道德間掙扎的非典型大俠,其實這才是真實的人性。 《色戒》中的王佳芝,為了自己的情慾,竟出賣了自己的伙伴,這違反了民族與國家大義,卻反映了人性。 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在伊拉克戰爭中英勇救人的比利連恩,一直在反問自己該不該打這場沒意義的戰爭?比利最後選擇回到戰場,然而他並不是以國家之名,完成大我,而是為了與他生死與共的軍中同袍並肩作戰。 李安的電影啟發我們,人先得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然後才懂得愛別人,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有何能力去愛人?
下圖:李安在《卧虎藏龍》中讓我們看見了真實的俠士,在李慕白身上看見了人性的真實面:情慾掙扎 下圖:《色戒》中的王佳芝為了情義而無法自拔,也是真實人性的展現。 下圖:《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方傑人文書院相關課程,請掃描下圖QR CODE :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