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岸情懷與文化復興
2010/06/19 11:08:18瀏覽279|回應0|推薦0
兩岸情懷與文化復興
    ---以儒者皮介行為例
 
    作者 皮介行.于善偉
 
    編按:
 
    兩岸關係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呈現出相當良好的勢頭,因此更有必要強化兩岸人民的理解與融合,當此中華文化走向復興的時刻,我們想從文化的角度談兩岸的合作與共享。正好有皮介行.于善偉共寫的此文,他們一位來自台北,回到浙江耕耘田野也耕耘儒學,一位來自山東,在武漢讀書與工作,通過他們的合作來呈現文化復興與兩岸情懷,也的確別具風味。
 
    ◎緣起:中華文明之挑戰與再造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也是一個偉大的文明,但因為常年處於帝制專斷的管控之下,文明反省與更新能力,受到嚴重削弱,人文的創造力與開明度都逐步頹靡,終於在滿清中葉以後,遭受西方文明的根本挑戰,老大帝國心態守舊,應對無方,著著錯失機遇,以至於,外力欺凌日甚一日,帝國敗壞也日甚一日,最終導致滿清政府的土崩瓦解。
 
    帝國的瓦解,社會的解紐,固然是個大悲劇,大痛苦,但瓦解同時也意味著新生,解紐也是一種重建。在鉅大的挑戰與悲劇前,中國人受到強烈的刺激,從王公大官到升斗小民,都在思考救國救己的良方。知名的有光緒皇帝.曾國籓.彭玉麟.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嚴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黃興.林覺民.秋瑾.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段祺瑞.馮國璋.蔡鍔…。也包括王國維.陳寅恪.辜鴻銘.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甚至包括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等等人物。大家扮演著各自的角色,追求各自的主義與夢想,互相拼搏與激蕩,為中華民族之奮鬥求存,艱難掙扎,獻出他們的心力與血淚,也為中國近現代史,展開驚天動地的革命求索與血淚再造之路,將一個帝制而古老的文明,轉化成繁榮而深具銳氣的現代共和國。在這麼一個文明轉型,國家再造的偉大歷史時代,太多人家破人亡,神州曾上演著太多個人與社會悲劇,的確叫人痛心疾首,深切哀傷。可是地不分南北東西,人不分男女老少,通過全民族的覺醒與奮鬥,以血肉而建長城,中華民族終於轉型成功,走向繁榮昌盛,走向大國崛起……,凡此種種,總算可以告慰先知先烈,告慰那些遠去的心魂…。
 
         ◎大時代裡小人物的故事
 
    大時代同時也充滿著無數的小人物,本文作者皮介行的曾祖父皮德勝就是這麼樣的一個人物。他是湖北省隨縣皮家灣的一個年青農民,基本上不識字,但他也感受到大時代的壓力,借著去安徽與從小訂親的易小姐成婚之機,他決心到沿海尋找壯大的機會,而他兩個弟弟也願意同行,於是三個人在光緒12年之後的某個春天,告別皮家灣去尋找夢想,從此沒能重回故鄉…。
 
    皮德勝成婚後在安徽寧國住了幾年,通過一位老鄉的引介,越過天目山隘口,到浙江於潛縣政府擔任親兵[衛兵],後調去當獄卒,某次重刑犯越獄,皮德勝被關入水牢抵罪,辛亥武昌起義成功,不久浙江響應,宣佈獨立,皮德勝也因此被釋放,死於民國五年。
 
    他有兩個兒子皮正國.皮正邦,也都是鄉間小人物。他的孫子皮大慧卻不安於鄉野生活,很想有一番作為,進入浙江省警察局,擔任小警官,以此身份參與抗日戰爭的地方保衛任務。因為家庭背景,幾代以來都是無土農民,窮光蛋,所以自認為是無產階級,對共產黨的主張產生強烈共鳴。他隨著國民政府的敗退到台灣,其後離職成了街頭小販,他生有六個小孩,四男二女,皮介行在男孩中排行老四。因為皮介行喜讀書能讀書,所以他特別鍾愛。皮大慧所耳提面命的有幾條:1.皮家之所以歷代當農民,毫無成就,種因在不讀書,沒知識,沒有家學可言。要改變皮家的命運必須讀書,他自己因為學歷不高,因為國家兵荒馬亂,已經不可能在學問上有所成就,但他還是盡量利用時間讀書,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期以三代,希望在他孫輩,借讀書而徹底改善皮家的命運。2.國民黨勾結美日,成為美國附庸,造成中國分裂,這是要不得的。我們的故鄉在大陸,我們的命運在大陸,只有國家真正統一.民主.富強,我們個人才有好日子過。3.中華文化走向衰敗,必須向西方學習,必須補充新思想,必須提升創造力,但傳統文化的根不能丟。
 
    皮大慧的教育模式採放任式,原因之一也是越窮越忙,天天為生活糊口而奔忙,沒有時間。因此皮介行在中小學期間,也是好玩成性,成績平平。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境困難,只好先期就業,到三重稅捐分處打雜,晚上就讀夜間補習學校。當兵退伍後才考上東吳大學中文系,後畢業於政治系,其班導師即是後來任民進黨秘書長的黃爾璇。皮介行也因緣際會參與黨外民主運動,成為選舉時的文宣幹部,平日則擔任編輯.記者。
 
      ◎皮介行採訪中共13大
 
19878月環球新聞通訊社籌備復刊,以皮介行任副總編兼採訪主任。10月皮介行以探親名義進入大陸,25日在福州受到福建省記協的邀請,26日抵達北京,在人民大會堂散發採訪聲明:
 
﹝和平.民主.統一-----------我來大陸採訪探親的說明﹞
 
現在是台灣重回中國懷抱的第四十二週年,可是中國還沒統一,兩岸的隔絕對峙,已經持續了38年,三十八年來,思想不能交流,經濟不能互助,乃至父母妻子離散兩地,不能享有最起碼的人倫孝敬之道,這該是一件多麼傷感,多麼令人遺憾的事啊!
 
    身為台灣的年青知識份子,我想不出兩岸必須仇視,必須對立的理由。如今自立晚報兩記者的採訪大陸,為兩岸的接近邁開了一大步,台灣政府開放探親的決定,更贏得所有中國人的深切敬意。此時要求開放,要求交流的願望如浪潮般澎湃而起。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我,自覺有必要收集更多資訊,為兩岸交流做出貢獻。而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對中國及台灣前途影響重大,我沒有逃避的理由,所以借便來到北京理解十三大。我來並不表示我贊成一切十三大決議,只是做為一個台灣人民,一個在台灣從事民主運動的黨外人士,我覺得,【和平.民主.統一】曾經是國共兩黨流血奮鬥的目標,現在這兩黨分別在海峽兩邊執政,更不應該忘記或阻撓這一基本目標的實現。我希望提醒兩邊執政者,無論如何要堅持民主政治,無論如何要促進和平統一,為中國人民創造一個富足而有尊嚴的生活,再不要互相仇視醜化,更不要讓「骨肉不相愛,轉與外人親」的悲劇持續下去了!
 
    此聲明得到許多掌聲,並穫得海內外許多媒體的轉載。
 
   在十三大記者招待會上,皮先生采访过当时的总理赵紫阳。皮先生问:“赵总理,你好。在你的任期内,是否希望实现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共同愿望,是否希望实现‘一国两制’?”赵:“我很高兴见到你。希望你在大陆多去一些地方,实际地看一看。大陆这38年来,有很多进步,但也有些地方比较落后,你要去看好的,也要去看坏的。我还希望你回去不至于遇上什么麻烦。至于你提出的问题,我当然非常希望在我的任期内能够实现祖国统一,但这不决定于一个方面。能不能统一是一回事,总不能背道而驰吧!我看,目前的形势是向着好的方向在前进。你赞成吗?”皮先生立即回答道“赞成、赞成”。十几年来,皮先生经常到大陆采访,关注大陆的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表现出一个华夏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
 
        ◎兩岸民間人士合办云深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孔子杏壇講學,以及諸子百家的聚徒講學,繼之以漢代師儒的精舍講學,到唐.宋代之間則更為發達,天下普建書院,清代則以皇帝的命令建書院,成為官方行為。光緒27[孔子2452],張之洞.劉坤一聯合提出三本奏摺,主張大量設立文武學堂,把原有書院都改為學堂。清政府接受他們的建議,下令書院按等級改制,省會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書院改為中學堂,各州縣書院改為小學堂。。持續二千多年的書院體制基本瓦解,儒學進入花果飄零的苦難期[唐君毅語],經歷文革中百般踐踏孔子之後,儒學更成為“遊魂”[余英時語],再也無法承擔中華文明守望之責,再也無力飛揚澎湃中國人的精神氣度,同時也沒有能力建設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嗚呼!痛哉!
 
    所幸改革開放社會重建,恢復與提倡傳統文化的呼聲漸起,開始有人嘗試重建書院,比如中國文化書院.陽明精舍…。云深书院是武汉新洲籍企业家孙兴建先生,为振兴家乡文化事业,于2005年投资近200万元兴建的一所古典书院建筑。书院按明代建筑风格设计,参考国内多所书院格局而建。由“享堂”、“学堂”和“敬贤楼”三座主体建筑构成。书院2006年底建成后,為了正常開放及運作,到處物色院長人選,皮介行偶因機緣遂擔任首任院長,成為两岸分立58年来,第一所两岸人士共同合作的民间书院。
 
    雲深書院隨後举行一系列儒学讲习和研讨活动,主要的有: 〔雲深書院成立
 
    2558年新春儒學會講〕.〔交龍.雲深兩書院交流研討會〕.〔雲深書院2558年暑期儒學會講〕.〔第一屆兩岸心學會講〕。成为国内外儒学同道以文会友的场所,從而得到许多朋友的关注與支持。并得到长江商报、楚天都市报以及湖北卫视、新洲电视台的深入报道。书院活动也得到儒学同道与各方友人的支持,许多善心居士、以及退休老省委书记李尔重为书院来信及送书籍。
 
 
    ◎書院與大學
 
    現代大學體制是依托於西方學術範疇,符應西方工業文明大量生產的需要而建立,對現代社會各種人才的養成,做出巨大貢獻。我們甚至可以說大學體制早已是現代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可是這個大集中大生產,工具理性掛帥.科層體制主導.功利效率為核心所形構的教育體制中,特別缺乏人的養成,更不容易養成追求崇高雅緻.培育神聖價值.張大君子德操的儒學傳道者。而建設精神家園,守護中華道統及其精神氣度,正是中國大國崛起所必須擁有的軟國力。書院做為護持聖道,弘揚中華學統的儒學道場,正類同於西方神學院的價值地位,應該擔負起中華文明與靈性守護者的角色。
 
    书院的根本精神在於,实行全人格共起居的师徒制,讲究自由讨论,重视传道弘道,日用践履,读书不忘劳动,心灵不离克己复礼内圣成德之追求。以求承道传道,壮大中华民族的心灵光辉為職志。因此在強化中國軟國力的戰略方針下,重新恢復書院教祭禮樂合一的體制,實在是極為必要的。
 
    云深书院地处武汉郊区,皮介行自己种菜,做饭。拿着每月几百元的最基本生活费用惨淡经营。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云深书院依然得到诸多人士的关注。
 
2007年皮介行应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郭齐勇推荐,受到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的邀请,做為正式邀請代表參與在武汉大学的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他向大會提出〔呼喚經學回歸──重建中國學術之核心價值〕一文,回應重建經學的時代呼聲,文中論道:
 
 中國人的經學慧命,畢竟誕生.成長.壯大在這片五嶽群山,黃土江河之間,一路的綿延不絕,一路的與天地.與山河.與草木風雷.與淑人君子.匹夫匹婦,相激相盪,共感共應,蘊藉而釀造成中國人特有的才情與靈魂。中國人要要找回他心靈的故鄉,只能重新回歸天人一貫.物我同仁的經學傳統,重建一個統整百代,融通西學的新經學。 如此才能重新挺立中國學術的核心精神,接通無數先聖先哲心魂匯聚的能量海洋,引無極太極.陰陽共振的能量,以澎湃我人當下的慧命與氣機。通過經學之再造,中華之復興,進一步向世界提出“儒學全球化.全球化儒學”的中國夢想,創生出世界全球化的中國方案,為生存於核毀滅危機下的所有生靈,盡我們儒學君子的一片仁心。斯即為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德慧夢想之所在!
 
    ◎主讲光文讲堂提倡“兩岸共建儒學生態文化村”
 
    2007年底,皮介行离开雲深書院後,一直想自建書院,但無財力無資源,苦無良策。2009年初他轉往嘉興以〔光文讲堂〕名義,与苏伟刚先生合办“四书研习班”。講課地点在鸳湖书局二楼。
 
    因为儒学在教育体制与社会生活中,仍缺乏自己有形的立足点,没有培育儒者的成形体制,没有支撑自己的群众基础,只是散兵游勇式的个人爱好,毕竟不足以支撑儒学的壮大,也不足以支撑中华的复兴…..,什么才是儒学重建的突破口呢?皮介行一直思考著….
 
    经过一番探索,皮介行受到乡村建设者晏阳初、梁漱溟二位的啟發,认为农村社会与生态问题,应该可以成为儒学再出发的基點。從而與王寧川.鄒宇澤共同提出〔海峽兩岸共建儒學生態文化村〕的設想,他們認為只有农村稳定富足,才有国家的安定强盛。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农村做了倾斜,已为农村的安定富庶做了必要的铺垫,但要根本改善农村,恐又非政府单方所能为力,此时兩岸儒者若能互相号召走入农村,将知识资讯、生态观念、文化艺术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带入农村,将可以为繁荣乡村做出贡献。与此同时,儒学也可以在农村介入民生日用,将理念与现实结合,无论是心性儒学、生态儒学、农业儒学,抑或是庄园、书院、合作社、农牧公司、等等,都可以做一次真枪实幹的践履,为儒学的复兴与壮大找到一個可以依托的基础,这应该值得两岸各界,特别是儒学界有识之士,在两岸的文化交流中试验之。如此也一定会有利于弥合由政治、意识形态差异所引起的兩岸分歧,在较为融洽的氛围中,发展兩岸之間的信任與溫情,同時在農村中建立起一个更文明.更溫情.更具生態可持續性的農村生產生活體系。
 
    為實驗自己的設想,皮介行搬到莫干山中居住,並承包土地。重新修養儒學,借勞動及山林勃勃生氣,提升自己的心靈覺悟。如得到兩岸有力人士或當地政府支持,也可以推行“儒學生態文化村的設想”,引入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為中國新農村建設,探索一條儒學生態文化村的道路。
 
    ◎緬懷辛亥革命.重啟兩岸新願景
 
    如此一番百年因緣,一位湖北的無產農民,落籍浙江發展,其孫輩隨國府去台灣,其曾孫又離台灣回到故鄉,重新走入祖輩安身立命的鄉村與農業。有些朋友認為皮介行很可憐,失根失守,墮落了,不長進了,沒希望了!然而禪學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三重境界的比喻。中國在滿清末代的頹敝,迫使最基層的農民無法安居而流離,整個國家政權隨之瓦解。經過幾番動亂,中國重新走向正常化,走向崛起,農村重新成為樂土…。“春江水暖鴨先知”,許多有遠見的鴨燕,又開始陸續投入農村。皮介行做為台灣的中國人,也見機而動,以一個文化人的身份投入農村。這不是墮落也更非流離,而正標誌著中國社會更將走向繁榮壯闊..。標誌著兩岸的水乳交融,福德與共將進一步深化…。辛亥革命瓦解了墮落的滿清體制,尋找再造中華文明及國家的道路,兩岸多黨經過百多年的激盪拼搏,終於在和平統一.大國崛起的願景下,重新走到一起。中國的統一富裕與強大雖然還不是完全的現實,但結構已成,大勢已明,天道好還,民心大定,展示在世界所有中國人眼前的,將會是史無前例的新中華,並且必將向世界開啟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明年就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紀念了,我們期待兩岸能互相協調,分別在兩岸共同緬懷辛亥革命一百,共同慶賀中華舊邦,維新成功。同時兩岸政府與民間應該一起推動中華文化的風雲再起,而〔海峽兩岸共建儒學生態文化村〕的主張,必定會成為兩岸統合的,一個美麗的香格里拉,既溫暖人心,又綻放光輝,吸引世界中華兒女的歸心歸夢…。
 
    孔子2561415[10] 修訂完成
 
    [] :社區營造意味著幫助社區居民互相傾聽心聲,合力為社區服務,實踐服務為快樂之本的修身規條,營造社區溫暖與關懷的氛圍,培育人與人之間的愛與信任,重建人與社群的關係,同一社區居民,持續以集體行動來處理社區共同的生活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快樂與福祉,促使居民與社區間建立緊密連繫。世界各地都有此類活動,日本的宮崎清教授主張將「社區營造」分為人.文.地.產.景五大類。“人”指社區居民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的創造;“文”指社區文化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地”指社區環境的保育與特色發揚,找回地方的榮耀與信心。“產”指社區產業與經濟活動的集體經營,特別重視手工藝與地方傳統工藝性生產活動的發揚。“景”指社區公共空間之營造、生活環境的綠化美化。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shi999&aid=4143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