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光文講堂手記22
2010/06/18 14:15:37瀏覽184|回應0|推薦3

光文講堂手記22

以“法治天下.思想中國”為志業的〔雅典學園〕,是一個以法律人為主體的專門網站,算得上是高品味的網路平台。五月下旬在其中讀到孫亮的博客,簡介上說作者是:地下杂志编辑,业余音乐制作人,低水平录音混音师,从事网站制作四年,17岁,男。瀏覽一番,其中主要談及民主及自由的問題,雖然未必深刻,但17歲的少年有此能力,畢竟不同凡響,而且他幾經思考,堅信沒辦法再容忍應試教育,從而辦理休學。看來的確是相當殊異的少年,我也在其文章後做了一些回應。沒幾日他就來信想過來拜訪,529日,他乘k588從杭州到莫干山來,我到車站去接。他是個偏瘦的青年,不過比較健談,看的書也多,基本上以西方翻譯書為主,因此基本觀念也是西方思維模式。

黃昏,從事生態自然農業的老賈,帶兩位傳統文化愛好者來交流,孫亮談到弱勢族群與強勢族群的問題,這本來是當前社會的一個基本觀念,許多人自認屬於弱勢族群,並樂於為弱勢者說話。在一定的外在條件規範下,也的確有此弱勢與強勢可說。可是這樣的見解,放到我們這些傳統文化愛好者眼中,卻很不以為然,立刻給予質疑。孫亮以他的知識與見解,進行十分自信的爭論,在西方兩元對立的思維框架下,其主張也是有力有理的,但是在中國陰陽乾坤互立共成,流動變異的思維框架下,卻顯得比較單薄。

首先,從心靈內在看,其實無所謂“弱勢與強勢”的問題,重要的是人的精神覺醒,能肯定與接納自己的生命。能站在自己生命的既有條件上進行奮鬥,其核心在開拓生命的深度‧廣度與厚度。比如一個殘障者,不應該以弱勢自怨自艾,而應該自己與自己較真,活出生命的莊嚴與美善。而且“弱勢與強勢”的觀點往往過於固定化.絕對化,不知道這是相對的,多面向.多角色的。一個人在單位是強勢,回到家中可能是弱勢。面對某甲是強勢,面對某乙卻可以是弱勢。再者,這套分析模式太過粗糙,不足以說明社會力場的複雜.多元.流變.以及人類心靈的主體性,所謂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深一層看,強勢與弱勢,實際上暗含著對抗.對立與爭鬥,以此框架看己看人看社會,無形中對社會進行分化,潛意識中凸顯宰制與反宰制關係,卻忽略美人之美,互利共成的面向。這強與弱的分析模式特別重視外在經濟與政治力的比較,也容易使人將自身的不幸,歸之於社會及外在因素,而忽略人自身的責任與創造性,亦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一面。何況社會不可能都是強者,一時的強者也不會是永遠的強者;一個方面的強者,也不會是全面的強者;如果人人爭強好勝,唯強是尊,社會與個人都將紛爭不斷,難有安詳自得之時。更何況老子說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又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43)

就陰陽哲學的觀點看,世界的存有必然有陰位柔位,沒有此位,世界就不能存在,所以柔弱不是價值的劣位,柔弱應該金木水火土一般,都是世界本質要素之一,是世界創造與變化所不可缺乏的一種能量場,但在爭強好勝意識引導下,我們無法欣賞柔弱的能量,無法理解柔弱勝剛強的大智慧,這是很值得遺憾的!

 

老賈在論爭中說:有一次他與朋友在深圳逛街,看到一些工人吊在高空為大樓洗外牆,他想如果他沒工作,他願意去洗外牆,忽然間,他覺得自己自由了,既然什麼工作都能做,既然可以不為生計愁,既然不必僅僅受限於求衣謀食,那麼天涯海角,世界何其廣大,他盡可以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他相信所謂“弱勢與強勢”的外在標籤,很容易使人喪失自我的價值與尊嚴,只在財富與權勢上追尋生命的意義,從而為社會的自私與紛擾增加生力軍。其實只要自己內在有夢,並且為夢想付出真誠的奮鬥,他就是強勢,就是對生命做出莊嚴的許諾與承擔….

 

傳統儒學對這問題,一向都有深到的論說。《孟子》就說:“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君子也願意成為諸侯,統治廣土眾民,但其生命之樂事不在此。君子很樂於為帝王天子,行道天下,使萬民受其恩澤,但其生命之本質不在此。即使其道大行而兼善天下,君子的天性本質仍依然如故,無所添加;雖然窮困獨居陋巷,君子的天性本質依然不會有減損。因為天命之性自有定數,仁義禮智內在於人的本心,誠於中必形於外,良知明德通過修養而日見深大,其朗暢潤澤之浩氣,自會形諸面色‧儀態.動作.坐立之間,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自有一股懾人的氣度。這是說生命之價值與意義內在於其心性之中,雖然君子也追求外在的成就,但其心性之明德才是生命之本真,外在之得失成敗,都不足以增添或減損其浩盪的心靈德慧。

《孟子》又說: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

口欲美味,目欲美色,耳欲美聲,身體喜歡安逸享樂,這是人的本性。但這些外在的生活欲求,卻受到人的命分限制,不是人人都可以如願的,君子不認為這是人性之需要,就應該盡力求其滿足。父子應有慈愛,君臣應盡忠義,主客應有儀節,賢人應行其德智,聖人應行大道於天下,這原是當然之理,可是卻經常受命分限制而不能如願。但是仁義禮智信,自是人良知天性之所顯,君子不會因為所遇非人,而放棄自己的天性職守。這就是陳寅恪 在《王觀堂先生挽词序》中所說“君爲李煜亦期之以劉秀;….友爲酈寄亦待之以鮑叔 不論人生遭際與人我對待如何?士君子都應竭盡其真心與道義,求自我良心之安適。

在此我們可以說,人的有權與有財成為強勢者,與他的家勢背景,人生遭際大有關係,不是生命的本色,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如願的,但生命的才德,生命的尊嚴,卻是人人本有而俱足。人應該開拓內在德智,高揚人性之美與愛,安於所遇,素富貴則行於富貴,素貧賤就行於貧賤。通過內在心靈的發光發熱,參與這世界的生活創造,展現自己獨特的精采。至於外在的權勢,那都是後天與外加的,得之不足以增加生命的光彩,失之也不能撼動生命的尊嚴。現代君子固然也可以爭取權勢,但其著眼點應該放在權勢可以造福更多人的立場上,而不應該借權勢而享私欲,為了奪權,為了聚財而任性放肆。

孫亮是好學深思的年青人,老賈是自然農法的踐行者,我則是儒道的宣揚者,另外兩位先生都是傳統文化的有心人,偶因機緣,在莫干山上有此對話,想來十分有味,遂寫成手記如此,不知諸位先生以為如何?

孔子256168[10]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莫干山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shi999&aid=41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