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04 12:38:55瀏覽2506|回應21|推薦32 | |
眼看著「顧人怨」躍升為「人人害」,個人深為馬總統抱不平,也為此深感憂懼。反馬者不辨是非黑白,以倒馬為唯一目標,然挺馬者若是愚蠢糊塗,隨個人黨同伐異而起舞造謠,這對馬總統不僅沒有幫助實益,更平添民怨與對立。 挺馬者,有一種類型,以不同自己立場者為敵人,直接把敵人抹黑成「民進黨支持者」、「民進黨網工」等等,扣上「民進黨」這個大帽子,直接二分斷定人我政治立場。這是對立的極致,習慣二分、一元意識思想者,習以為常、不覺有誤。由於區分敵我的基準,建立在政黨認同與仇恨,很容易活在政治對立、藍綠鬥爭的漩渦裡而不自覺。這種人的言行與主張,雖然視為挺馬的忠誠者,然愚蠢行為常會氣走、逼走中性立場而帶有理性影響力的群眾。挺扁者亦有此類型支持者,兩類群眾的極端行為,不是其支持政治人物的福氣。選舉造勢需要此種群眾帶動高張情緒與氛圍,然執政掌權後,此類型群眾在馬總統支持度低檔徘徊時,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綜觀挺扁者丟鞋事件、挺馬者的惡意攻擊言論,皆可憑證。 其次,媒體為了商業利益、收視排名,利用法律漏洞積極炒作不正當連結、散布不實事實,美其名為言論自由、監督政府施政,然不正當連結與不真實事實之混淆與伴隨下,一般閱聽大眾基於資訊不對稱、無暇思考與查證,很容易隨著評論者的似是而非起舞共鳴。就以法務部長、最高檢檢察總長到訪地檢署的傳聞,以及馬以南牽連太極雙星弊案的報導而言,誠屬此類型的代表作。當事人即便利用訴訟來澄清事實真相,可惜大眾只會就訴訟結果判斷誰對誰錯,疏忽了事實真相的還原,以及放大不起訴、民事敗訴的真假爭執。刑事不起訴,只是犯罪要件不該當,民事敗訴,也僅代表賠償責任不成立,至於事實真相不直接牽連於訴訟結果的此番道理,恐怕市井小民很難直觀瞭解,無法體認司法與真實的落差。 公開的批評者、黨內的公開異議者,不是需要防範的政敵。辱罵言詞不可怕,惟有以訛傳訛的謠言才有殺傷力。馬總統現下無法找回支持者的熱情與信任,最痛苦者,就是「謠言」可怕,街談巷議的傳聞,遠比電視、報紙更加無法阻止與釋疑澄清。誰在製造、散布謠言?此種人並非政黨上的對立者專屬之,打著藍旗反藍營者,多如過江之鯽,不能勝數。只要散布「似是而非」、「政治對立」的訊息與資料,不難想像炒作藍綠仇恨、馬扁情結的不懷好意。聯網多的是此類網路言論,市場上或泡茶會,也更多這種是非爭執。 內政部就法論法,擋住南投縣長的復職,衛生署對於H7N9提早防備、積極應對,料敵於機先,避免類似SARS的災難再次上演,行政院、外交部、農委會對於牛豬分離繼續堅持,不畏懼美國壓力與臣服犧牲,諸多政府動作,就算不要心存感激,也可以按讚肯定。堅持批評政府,不代表不能適時肯定政府作為。總統、政府官員的人心都是肉做的,適時鼓舞與激勵,對於處在民意支持度低潮的馬政府來說,不僅僅是大補丸、營養針,更是人民與政府擺脫二元對立的契機。意見不同,不代表彼此就是敵我關係。在政治紛擾的當下,減免黨同伐異,促進理性思辯,這才是全民福利。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