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饅頭在中國的傳說故事 1/2
2015/05/25 04:29:31瀏覽2009|回應2|推薦59

饅頭在中國的傳說故事  1 / 2

 

比較西式以爐火烘焙的 ( 麵包 ),最早是被發現於 ( 埃及 ) 在西元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中。

 

( 饅頭 ) 是現代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吃的一種 ( 麵食 ),食品界將( 饅頭 ) 譽為是 ( 中國 ) 最著名的發酵蒸製食品。

 

( 饅頭 ) 是中國傳統麵食,是中國北方傳統上的主食之一。

 

說起 ( 饅頭 ) 的身世,很多典籍和文章都將其研發的功勞,記在一代賢相 ( 諸葛亮 ) 名下,認為 ( 饅頭 ) ( 諸葛亮 ) 在行軍打仗過程中偶然發明的。

 

其實,這是一種誤傳。

( 饅頭 ) 是至少在 (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476年,也有說是從西元前453年或西元前403年興起,至西元前221年結束的時代 ) 就已經出現,且已成為人們的日常食品了。

 

在春秋時期,中國人便已開始將發酵後的麵團蒸製食用,稱之為 ( 酏食,酏,發音同:以 ),由於當時 ( ) 尚未出現,因此,用小麥磨成粉,再加工製作的食材,在當時並不很普遍和流行。

 

有關 ( 饅頭 ) 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出自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 ( 諸葛亮,生於西元181414日,卒於西元234828日,享年54) 發明饅頭的敘述。

 

故事說;

( 諸葛亮 ) 率軍南渡以征伐討南蠻人,與 ( 孟獲,也有一說是去擒孟獲的戰役 ) 大軍行至 ( 瀘水,解釋1. ) 時,風浪大起,官兵不能渡江,只能回報 ( 諸葛亮 )

 

( 諸葛亮 ) 查問原因,( 孟獲 ) 答說:( 瀘水 ) 是蠻地多邪術,須祈禱祭求於神,假陰兵以助之,才能水平浪靜,境內穀物豐熟。

 

依照蠻俗,必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同祭 ,神則會相助派遣陰兵掃除災厄禍端。

 

( 諸葛亮 ) 因顧忌正在出征班師爭戰,不可以再妄殺無辜,殘害生靈,加深罪孽。

 

就命人以白麵粉揉水內裏裹肉蒸熟,代替人頭投入江中。諸葛將其命名為「瞞頭」,即欺 ( ) 河神的假 ( ) 之意。

 

也有說當時是命名為 ( 蠻頭),是 ( 蠻人之頭 ) 的意思。

 

自從 ( 諸葛亮 ) ( 饅頭 ) 代替人頭祭瀘水之後,( 饅頭 ) 就開始成為宴會祭享陳設的餐食。

 

孔明在 ( 瀘水 ) 岸上焚香祭奠 ( 瀘水 ) 之神。

 

祭罷,果然雲收霧卷,波浪平息,人馬軍車都獲以平安渡江。

 

民間據此,就有了流傳後世的( 諸葛亮 ) 發明 ( 饅頭 ) 的說法。

 

以上圖片:饅頭之父  諸葛孔明

元人( 林坤 ) 所著《誠齋雜記》中有證實:孔明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則出兵利。

 

( 孔明 ) 雜以羊、( = ) 之肉,以( ) 包之,以像人頭。

 

這是 ( 饅頭 ) 開始成名,是( 饅頭 ) 受人注意的最原始。

 

這也是後世確立 ( 諸葛孔明乃饅頭之父 ) 的論斷,進一步提供的史實證據。

 

明代‧湖北‧( 蘄春人,蘄,音同:奇。解釋2. )‧周祁撰所著的《名義考》,是一部訓詁類的史著,書中考證了一些古代的史地文物、典章制度、風俗民情等的書。

 

《名義考》中記載,中國古代凡以麥麵為食的,統稱為 ( ):以火炕烤製的稱為 ( 爐餅 ),即今的 ( 燒餅 )

 

以水淪,稱 (湯餅 煮餅),即今之切麵、麵條;

 

以麵蒸而食者曰( 蒸餅 ),又稱 ( 籠餅 ),即今 ( 饅頭 )

 

又明人( 黃一正 ) 所著的《事物紺珠》一書中,也有( 蒸餅) ( 饅頭 ) 的記載:( 秦昭王作蒸餅 )

 

這說明了在 ( 秦朝,西元前221年,至西元前207年的年代 ) 時,已經出現 ( 饅頭 ) ( 饅頭的雛形 ) 了。

 

( 南朝,西元420年,至西元589 ) 梁人蕭子顯在《齊書》中記載,( 南齊時期,中國史上又稱:永明之治,西元482年,至西元493) 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必須用 ( 麵起餅 )

 

這種 ( 麵起餅 ) 的做法是 ( 麵中入酵,令鬆鬆然也 ) ,也就是說,讓麵 ( 發酵 ) 起來,這樣製作出的 ( ) 就會鬆軟暄騰。

 

《名義考》書中所記載的各種餅,都是未經過發酵的,也即民間俗稱的 ( 死麵餅 )

 

而《齊書》中記載的 ( 麵起餅 ) 則是真正意義上的 ( 饅頭 = 發麵餅 )

 

( 魏晉時期,中國史上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西元220年,至西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朝代替換很快,並有多國並存的時代 ) ( 蒸餅 ) 已成為大眾食品。

 

《晉書何曾傳》中就有吃( 蒸餅) 的記載,下列這麼一段故事:

(何曾, 解釋3.)性奢豪,務在華侈。

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

每燕見,不食太官所設,帝輒命取其食。

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這位何大官人愛吃蒸的開花的饅頭(不坼作十字即開花饅頭),坼,音同:車,用詞可例如;裂開 = 乾坼。坼裂 = 天旱地坼。。

 

解釋3.【晉朝人士‧何曾】的故事

 

何曾,(生於西元199年-卒於西元279112日),字穎考,陳國‧陽夏人。

 

( 何曾 ) 是在三國時,曹魏年代時 ( 太僕,一品大官職位的名稱 ) - ( 何夔,夔,發音同;魁,解釋4. ) 的兒子,也是 ( 東漢,西元25年興起,至西元220年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 車騎將軍 ( 何熙 ) ( 玄孫 = 第五代的孫子 )

 

( 何曾 ) 年輕時父親就逝世,( 何曾 ) 繼承了父親 ( 陽武亭侯 ) 的爵位,生活過的十分優裕又奢華。

 

( 曹叡,叡,發音同;瑞。是含有明智、英明,通達,深明的意思。曹魏時代的第二位皇帝 ) 仍是 ( 平原侯 ) 時,( 何曾 ) 就曾任( 平原侯文學 )

 

( 曹叡 ) 也精通詩文,與 ( 曹操 ) ( 曹丕 ) 並稱 ( 魏三祖 ),不過以文學的成就來說,( 曹叡 ) 是遠不及 ( 曹操 ) ( 曹丕 ) 的。

 

( 曹叡 ) 即帝位後,( 何曾 ) 歷任散騎侍郎、汲郡典農中郎將、給事黃門侍郎和散騎常侍。後又出任河內太守,得到有威嚴的稱譽,後又任侍中。

 

( 何曾 ) 曾猛烈抨擊 ( 阮籍,解釋5 ) 在居喪時無禮,因而在 ( 司馬昭 ) 前與 ( 阮籍 )對質,雖然 ( 司馬昭 ) 最終都不願意懲處 ( 阮籍 ),更希望 ( 何曾 ) 容忍 ( 阮籍 )

 

( 何曾 ) 指責 ( 阮籍 ) 時都引述證據,辭理甚為懇切,令當時的人都十分敬憚 ( 何曾 )

 

( 何曾 ) 從來對音樂和色情,都沒有特別的喜好。

 

( 何曾 ) 年老的時候,與他的妻子相見,都會整正衣冠,相敬如賓。

 

( 何曾 ) 性格豪華奢侈,帷帳、車乘和服飾都極盡綺麗。

 

( 何曾 ) 的飲食饌餚質素,更勝過王侯家,即使是皇帝在朝會以外,私下接見,皇帝都不會吃宮中太官準備的菜餚,反而向 ( 何曾 ) 取食。

 

史上有記載; ( 何曾 ) 蒸餅不坼作十字不食 、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者

意思是說;( 何曾 ) 他在日常起居生活中,有極高奢華生活的要求,即使每餐花費上萬元的餐點,( 何曾 ) 還是覺得沒有值得 (下箸 = 下筷子 ) 的好菜。

 

( 何曾 ) 為人好學博聞,與 ( 袁侃 ) 齊名。在晉歷任太保、太傅、太宰。

 

本篇故事中提到的 ( 袁侃 ) ,是東漢末年時,曾效力於( 呂布 ),在 ( 呂布 ) ( 曹操 ) 斬殺之後,轉而投效 ( 曹操 ) 勢力之下的名人 ( 袁渙 ) 的長子。

 

不是民國初年復辟的皇帝 ( 袁世凱 ) 的兒子( 袁侃 )

 

西晉‧束皙曾做《餅賦》,文中有 ( 春食饅頭,夏食薄壯,秋食起溲,冬食湯餅 ) 的記載。

 

宋代時,因避諱仁宗趙禎——“ 音近,便將 蒸餅改稱 炊餅

 

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武大郎 每日挑賣炊餅 中的 炊餅 就是 蒸餅 ,也就是 ( 饅頭 )

 

明朝人士‧鄒善長,在他著作《匯苑詳註》的書中,也有記述;唐代以後,( 饅頭 ) 的形態變小,又稱作 玉柱 灌漿

 

玉柱、灌漿,都是 ( 饅頭 ) 的別稱。

 

由此可見,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普遍吃上饅頭了。

 

 

( 饅頭自武侯始 ) 的論斷,不過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是屬於 戲說 一類的傳聞。

 

也許,諸葛亮當時真的發明了 蠻頭 ,但那不過是一種祭祀用的麵食,屬於是代替 犧牲 一類供祭的食品。

 

所以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 ( 孟獲 ),命以 ( ) ( ) 為人頭以祭,謂之 ( 蠻頭 )

 

漢代,麥粉製作的食品都還沒有發酵,凡是片狀或塊狀的麵食統稱為「餅」。饅頭最早出現於東漢以後的魏晉時期,當時稱為「蒸餅」。

 

此時的 ( ) 逐漸廣泛應用,蒸製的麵食也隨之流行於全中國各地,當時統稱為「餅」。

 

晉‧束晰的撰文〈餅賦〉中:「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三春之初,冬去春來,萬象更新。俗稱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一年之風調雨順。

 

當初饅頭都是帶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

 

從晉朝以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很多人仍把饅頭也稱作「餅」。

 

凡以 ( 麵粉 ) 揉水作 ( 劑子 ),中間有餡的,都叫「餅」。

 

《名義考》:「以麵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

 

《集韻》:「饅頭,餅也。」《正字通》:「〔焙換成飠〕〔愉換成飠〕,起麵也,發酵使麵輕高浮起,炊之為餅。

 

賈公彥以酏食(酏:酒;以酒發酵)為起膠餅,膠即是酵母的別稱。

 

涪翁說,起膠餅即今之炊餅也。」

 

韋巨源《食單》有婆羅門輕高麵,今俗籠蒸饅頭發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匯苑詳註》:「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

 

唐人徐堅《初學記》把饅頭寫作「曼頭」,

 

《夢粱錄》中,又作「饅〔設換成飠〕」。當時饅頭也稱「餖飣」,是指供觀覺的看席,被視為點心。

 

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

 

唐宋後,( 饅頭 ) 才開始也製作 ( 無餡 ) 的品種。

 

《燕翼詒謀靈》:「今俗屑麵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

 

宋時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所以《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大學饅頭」。

 

岳珂有〈饅頭〉詩:

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

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

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 妨比瓠壺。

老去牙齒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饞奴。

 

( 包子 ) 這一稱呼,直到 ( 北宋,創建者為宋太祖趙匡胤,西元960年興起,至西元1127) 才出現,指帶有餡的饅頭。

 

宋人王〔木永〕《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解釋 ( 包子 ) 說:「即饅頭別名。」豬羊牛肉、雞鴨魚鵝、各種蔬菜都可作包子餡。同時仍然叫「饅頭」。

 

如《飲膳正要》中介紹的四種饅頭,又都可叫包子。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這樣多種饅頭,並附用處。

 

明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中記:「祭功臣廟,用饅頭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寧、上元二縣供麵二十擔,祭畢送工部匠人作飯。」

 

直到清代,饅頭的稱謂才正式出現分野。

 

北方人稱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

 

今天,( 饅頭 ) 一詞,已經變成無餡,小麥粉研磨、蒸製成品的統稱,

 

北方部分地區也稱之為「饃」,可能是音變的結果。

 

不過,時至今日,在上海等地的方言中,仍然將包子和饅頭統稱為饅頭。

 

而發麵餅與饅頭,除了形狀不同,區別還在於:饅頭是蒸熟,餅是烘烤而成。

 

除了中國之外,越南、朝鮮、日本亦有饅頭,

 

另外,在蒙古語、波斯語中,也有饅頭一詞的變音。

【玫瑰花造型饅頭】製作教學網頁

附影片說明     片長752分鐘

http://pig61106.blogspot.com.au/2014/03/blog-post_11.html

 

 

( 在地生活紐澳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esewomen&aid=23532261

 回應文章

羅希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26 05:35
真不簡單~
澳洲華人華僑婦女委員會(chinesewomen) 於 2015-05-27 04:21 回覆:
什麼不簡單 ? 誰不簡單 ? 為什麼不簡單 ? 怎麼個不簡單 !

JKTsai 老鼠嫁女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25 05:02
宅媽會自己發麵做饅頭嗎?
澳洲華人華僑婦女委員會(chinesewomen) 於 2015-05-25 08:34 回覆:

我以前很少自己發麵,我會包餃子。

 

我比較會做西餐,我做西餐,要比我做中餐來的順手,前夫以前找了很多做西餐的朋友,一對一的示範教我做。

 

沒離婚之前,我家開飯都是中西餐一起開,別人家的太太,一天開 3 餐,我是一天至少必開 6 餐。

 

養成兒子們現在什麼都吃的習慣,他們的女朋友們,就沒這個本事,連綠豆湯都不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