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麵包由來的傳說
2015/05/19 02:52:00瀏覽3846|回應2|推薦42
 

 

【麵包由來的傳說】

 

傳說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個為主人用水和上等麵粉做餅的埃及奴隸,一天晚上,餅還沒有烤好,他就因太過疲累而睡著,爐子也逐漸變小的滅了,僅剩爐灶磚瓦的逐漸冷卻的餘溫。

 

也許是生麵餅裏的麵粉、水或甜味劑(或許是蜂蜜),暴露在爐灶熱空氣裏的野生酵母菌下,當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溫暖後,( 酵母菌 ) 快速的生長並漫延到整個麵餅。

 

夜裏,生麵餅開始發酵,膨大了。

 

等到這個奴隸一覺醒來時,生麵餅已經比昨晚大了一倍。

 

他連忙把生麵餅,放進爐子裏去烘烤。

 

麵包烤好了,奴隸和主人都發現那東西又鬆又軟,比他們過去常吃的扁薄煎餅,要好吃多了。麵包就是這麼地被發明出來,這個傳說是否可信 ? 誰也說不準。

 

( 酵母菌 ) 要加糖和用溫水先調和再用,麵團會比較容易發,確是事實。

 

而且, ( 埃及人 ) 是最早用 ( 酵母菌 ) 製作麵包的民族,( 埃及人 ) 是世界上第一代職業麵包師,卻是一段經過考證的史料。

 

 

以上圖片:帝王谷中埃及第二十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墓穴雕刻展示的皇家麵包作坊,麵包形狀多樣,其中包括動物形狀的麵包。

 

【亞式和西式麵包的文化差異,以及西式麵包在聖經中的故事】

 

麵包在歷史上和現代都是作為一個重要的主食,在許多西方、近東和中東文化中,麵包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食物。

 

在西方,麵包作為主食,所以在文學上以麵包表示食糧,最明顯的例子有《主禱文》。

 

《主禱文》(又稱為《天主經》、《上帝經》)是基督教最為人所知的禱詞,是最為基督徒熟悉的經文。

 

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的門徒請求耶穌指導禱告,耶穌便教導他們一個模範禱告。

 

《山上寶訓》亦作《山上聖訓》、《登山寶訓》指的是《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裡,是耶穌基督在山上所説的話。

 

山上寶訓當中最著名的是「八種福氣」,這一段話被認為是 ( 基督教徒 ) 言行的準則。

 

《主禱文》記載於《新約聖經》的《馬太福音》第6章第9-13節,是山上寶訓的一部分;《主禱文》亦記載於《路加福音》第11章第2-4節。

 

《馬太福音》的記載較長,共七個祈求,《路加福音》的記載較短,只有五個祈求;教會禮儀傳統一向採用《馬太福音》版本。

 

在基督教義中,信徒八福的內容

1. 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2.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3. 謙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

 

4.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5. 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

 

6.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7. 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8. 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很多的。

 

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迫害他們。

 

——《馬太福音》第5章第3-12節(和合本修訂版)

 

以上圖片:在埃及帝王谷帝王墓中發現製作麵包的塑

 

基督教的( 聖餐禮,又稱:剝餅聖餐禮 ) ,必以 ( 麵包,未經發酵的麵包,或鹹的蘇打餅乾 ) 象徵耶穌基督的身體。

 

但因為 ( 發酵的麵包) 是需要加入 ( 菌種 ) 使純淨的麵粉 (發酵 = 是需要先加入菌種,由時間使麵團腐敗後發漲,以增加膨鬆美味的口感 ) 因此,在聖經中,( 發酵的麵包) 是象徵 ( 敗壞 )

 

( 猶太教 )中有個依照 (Bible聖經 ) 衍生出長達7天的重要節日 ( 逾越節Passover ) 又稱( Unleavened Bread無酵節)

 

為了要紀念當年( Moses摩西 ) 帶領神的子民,離開埃及倉皇逃命時,連讓麵包發酵的時間都沒有。

 

因此,在這7天的重要節日 ( 逾越節Passover ) 中,( 猶太教 ) 的家家戶戶是一定會食用 ( 無酵麵包Unleavened Bread)

 

在加拿大紐芬蘭省民間故事的傳說中,麵包是被小仙子保護的食物。

 

術語「糧倉」(bread basket)通常用來指農村富饒地區。

 

在斯拉夫文化中,會向客人獻上麵包和鹽,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

 

在印度,麵包是基本必需品。

   

麵包在政治上,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19世紀英國,麵包價格飛漲,英國通過頒布穀物法藉以「保護」英國農夫及地主,免受來自從生產成本較廉宜的外國所進口的穀物的競爭。

 

13世紀的(麵包和麥酒法令Assize of Bread and Ale),是中世紀的一部重要麵包法案,對短斤少兩的麵包師設置重罰規定,直到《大憲章》出現前的半個世紀。

 

 以上圖片:在埃及帝王谷帝王墓中發現製作麵包的象形文字記錄

 

相比之下,在亞洲各地區大米,是亞洲最重要的主食,大米做的米飯,一直人們的主食。

 

( 麵食 ) 是處於次要的地位,(麵包 ) 尤其花樣繁多,以外觀美麗,外形鮮艷,口感柔嫩,香味濃郁,為主要製作的訴求。

 

食品中所含的纖維素還有營養成份,則在搭配米飯的食材中,講究和要求。

 

西方在極古早時代,已經有品種豐富的麵包了。

 

西式麵包最早的考古學證據來自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地層,大約距今3萬年前。

 

那時的西式麵包,只是發酵的糧食餅。

 

麵包是在大約1萬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主食,小麥和大麥是人類最早實現人工培育的植物之一。

 

以小麥為主的農業,從西南亞傳到歐洲、北非和印度次大陸。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大米(東亞)、玉米(美洲)和高粱(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別被人工馴化成功,組成了那些地區獨特的農業系統,並被用來做成類似麵包的食物。

 

古希臘人用大麥做麵包,小麥麵包非常珍貴。雅典很早就出現了職業麵包師。

 

古羅馬作家( Athenaeus ) 阿特納奧斯在《dinner-table philosophers智者的歡宴》一書中,描述了當時羅馬人吃的麵包、蛋糕、餅乾和糕點,可作為歷史見證。

 

《歡宴的智者》書中提到的麵包有( PancakeHotcake = 薄烤餅,台灣稱:鬆餅,香港譯為:班戟)( olive oil honey bread蜂蜜油脂麵包 ) 、沾罌粟籽蘑菇形麵包,還有軍隊裏特有的炙叉烤麵包卷。

 

以上圖片:部份,古羅馬作家( Athenaeus ) 阿特納奧斯在《dinner-table philosophers智者的歡宴》一書中,所描述的宴席刻畫作品

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愛吃麵,這不只是飲食習慣的問順,還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水質及飲食的喜好等都有關係。

 

因為麵食偏涼,所以吃麵食時要多吃溫熱、辛辣的食物。大米是平性的,南方人的飲食就偏清淡,辛辣的蔥、薑、蒜就比北方吃的少。

 

米、麵、雜糧是人們的主食,不僅食用量大,而且人們長期食用。

 

如果主食與身體體質不合,人就很容易生病。

 

比如小米、蕎麥都是涼性的,長期吃這兩種主食,一定要配合溫熱和辛辣的食物一起吃,而且還要經常觀察舌苔,如舌苔總是發白,這兩種食物就要少吃。

 

以上圖片:蕃茄加三文魚三明治

( 在地生活紐澳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esewomen&aid=23243605

 回應文章

【無★言】時代悲劇 (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跪揉
2015/06/04 23:06
跪著揉麵,真太辛苦了。

JKTsai 老鼠嫁女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19 07:49
請問宅媽:埃及奴隸發現麵包漲大,中國大媽發現饅頭漲大,技術原理一樣嗎?那個早先發現?
澳洲華人華僑婦女委員會(chinesewomen) 於 2015-05-19 14:10 回覆:

報告阿公:

麵包是用烤的,

饅頭是用蒸的,

麵條是可以煮湯、乾拌、和葷素料理一起炒的,

技術各有千秋,原理大有不同。

發明麵包的埃及,是在西元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 饅頭 ) 最早在中國被發現的年代,是史稱 ( 春秋戰國 ) 西元前770 -西元前476年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