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24 19:38:12瀏覽971|回應6|推薦12 | |
負責控管台灣媒體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處理重大媒體合併案(旺中集團併購中嘉系統)時,因為引起極大爭議,七位委員已有三位委員迴避,現在又有二位委員請辭,已經難以處理旺中案後續審查事務。 NCC無法就重要議案達成共識並做出決議,將使NCC整體威信喪失。這樣的NCC恐將漸形癱瘓。但是,NCC會陷入如此困境,究竟何以致之? NCC委員本身的能力與心態或許是問題的一環。但是,我以為此問題其實反映了台灣社會的內部結構矛盾狀態。 最基本的矛盾當然就是藍綠對立。因為藍綠對立,所以NCC的任何重大決議都很難獲得雙方的共識同意。能得到藍營支持的決議,往往激起綠營不滿,反之亦然。藍綠對立,背後其實蘊涵著諸多價值觀、認同、利益立場、對事情的解釋觀點…等的不同,並且因此激化兩陣營互不信任的心理。基於此,任何決議都可能從動機論或其他層面被質疑或否定。 問題不僅止於此。在藍綠對立之外,台灣現在已是一個多元、異質社會。在這種狀態下,要想達成社會共識更加困難。多元社會狀態未必表示人們都已經具備多元文化主義的態度,多元、異質只是一種現實狀態,很多人只是無奈地忍受這種狀態,心中卻存有諸多不滿。 人們或許想要獲得尊重或擁有較大的自由,但通常只是想要自己獲得尊重與自由,而未必包括給予異己者尊重與自由。當異己者也可以自由發聲及行動時,人們其實常會感覺不快,甚至覺得痛苦、不滿,因為我們會隨時聽到、看到自己所不同意、甚至不滿的聲音與行徑。台灣藍綠民眾彼此間很可能就存在這樣的心理。而我們其實並沒有充分訓練出能理性、平和接受異己者聲音與行動的涵養。 總之,社會的多元性實際會增生社會內部的矛盾與摩擦,並滋生普遍不滿與厭惡情緒。這種成因複雜的不滿情緒會尋找特定管道、主題或對象來發洩,而NCC恰易成為不滿情緒的發洩對象,因為委員們必須去處理、仲裁、評判那些極可能會激發爭議的媒體議題。委員們不太可能像一般民眾那樣可以只管做情緒反應,而且多數只在私下以模糊籠統方式表達,所以可以沒有太多顧慮。特別是作為對立利益或矛盾事件的仲裁者、評判者,NCC自然是動輒得咎。 也因此,雖然NCC委員看似尊榮,其實卻是身處火山口。稍有火性的委員,大約都很難穩坐委員寶座。當然,委員本身本來就未必超然公正,而是先就預存特定立場,那當然就更難免引人非議。 其實,NCC並不是大眾唯一的不滿情緒的發洩對象。前此,立法院被稱為「台灣亂源」,並因此被砍掉半數席位,那其實部分也是作為矛盾社會中不滿情緒代罪羔羊的結果。立委們有義務反映各自選民的利益與意見,所以委員間也就難免彼此矛盾、衝突,因為社會矛盾在此鮮明呈現,而且再無從隱遁。但是,這裡因此所顯現的衝突,卻又被認為是立委們素質不良的結果,或是國會作為權力角逐場域另外存在著什麼惡魔效應。再者,對權勢的普遍嫉妒心理更使國會易成為民眾不滿情緒的發洩對象。總之,所謂國會是「台灣亂源」的罪名其實未必公允。 其實,在台灣,整個民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社會內部矛盾、摩擦及因此而生的不滿情緒的代罪羔羊。政府當然應該盡量滿足人民的期望,但是,政府不可能為無米之炊,也不可能完全滿足存有內在矛盾的各種不同利益團體,任何政府都無法成功代表存有內在矛盾的人民整體。政府作為人民的寄望對象,最後難免要承受人民對政府失望而產生的不滿情緒。但是,人民若不能自覺內在的矛盾,而持續從彼此相矛盾的立場去批判政府,恐只能使政府效能更被削弱。失敗的民主政府其實可能是人民矛盾狀態的集中反映。總之,人民的自我責任意識與自律習性都需要被提升,人民間的矛盾也應該由人民主動尋求調節。 回到NCC當前的危機問題,我以為,或許必須加強NCC的民意代表性與正當性,避免過度依賴少數專家的判斷能力,因為最終的是非判斷,絕不能只依賴純粹專家而成事。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