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結構論」與「小人論」的對話
2011/06/11 22:20:40瀏覽365|回應1|推薦1
曾經讀到余秋雨一篇談「小人論」的文章,感慨良多,一直想寫一篇文章回應,卻遲遲難以完成。

讀小人論,一方面是會有感慨的,因為在生活裡,的確有時候會遇到一些類似小人的人。遇到這種人,通常是感覺很不愉快,甚至是很痛恨的。

不過,我想要回應小人論,主要卻是想要提出不同的見解。大體上,我希望能使用「結構論」來替代「小人論」。

傳統中國歷史,大體上比較是抱著小人論的史觀,而較缺少結構論的史觀。結構論比較是社會學的觀點,而史學界對社會學的觀點持續存有不滿。就像余英時對韋伯與對華人的社會學界的態度那樣。

傳統史觀,不論是小人論或是英雄史觀,都是偏重少數特定個人的歷史角色。盯住特定個人,不但增加浪漫性,更增加敘述的便易性。就像我們讀三國史,三結義、諸葛亮、曹操、周瑜、呂布、小喬、貂嬋...,具體個人的故事可以有愛情、有豪情、有英雄、有謀士...。如果改寫成社會脫序、價值混亂...,莊園經濟興起,小農經濟衰敗...。恐怕就沒有幾個人想讀了。

但是,浪漫性、故事性卻也可能扭曲真實性。特定個人的形體被放大了,結構的作用卻又被漠視了。而故事性與真實性在歷史敘述中應有的分寸也就被泯滅了。歷史成了小說。小說比歷史更深入人心。而在這中間,「小人」的角色又有特別的意義。他們可以為英雄脫罪,使英雄更英雄。小人則承擔起負面的歷史重任。於是秦檜成為殺岳飛的主謀,成為宋未能滅金復國的大奸臣;洪承疇、吳三桂成為明亡清興的主角。

有了「小人」,悲劇故事就容易說了。尤其在那種悲劇的大時代,像是文革時代,於是許多人都成為小人的受害者。只是,弔詭的是,受害者無所不在,卻很難找到那所謂的小人。兩邊的比例與悲劇故事的普遍性明顯不搭軋。

就像另外一篇開欄文「論不正義結構的持續性」所提到的故事,裡面完全看不見公義的力量。那究竟是個什麼時代?是在什麼地方?沒有警察嗎?沒有法律嗎?沒有官府嗎?沒有正道人士嗎?為什麼惡人得以如此囂張、猖狂?也許是有惡人、小人,但是,公義的力量如此微弱,能僅由惡人的存在充分解釋嗎?其他人都幹什麼去了?

結構、共犯結構。不要忘了。小人、惡人也都是在結構裡形成,並且得到結構的支撐。尤其持續的惡行,更脫不了結構的支撐。而在那個結構裡,我們都是參與者。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5313503

 回應文章

Jacarand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非常同意你的觀點
2011/06/12 09:18
許多事情被人們論說的只是表相,表相下的結構問題才是問題的所在。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