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23 23:17:15瀏覽1357|回應13|推薦29 | |
有朋友肯定李登輝的言論,質疑我太不同情台灣本省人。我則表示,台灣人再怎麼覺得委屈,也沒理由因此寧願認同日本。他則轉而強調:雖然日本人對待台灣人的確並不公平,但是國府對台灣人又何嘗公平?那台灣本省人又為什麼要認同中國? 我以為,重點是認同抉擇不應該完全是互惠利益的計算結果:你們都一樣對我不好,所以我就一般地不認同你們兩方。這個道理是不足的。就好比孩子對父母說:你們打我,我不認你們是我父母了。這在道理上並不充分。國府的確未能平等對待台灣本省人。這是事實。但是,這不能推得台灣人應該認同日本人,或就把日本與中國一般視為仇讎。我認為這種認同思維偏離理性太遠。 當然,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再怎麼受父母凌虐,也被要求無論如何還得待在這個家裡,這也未必合理。所以,問題還應該做更深邃的思考。 國府對待台灣本省人真的就如同日本殖民政府一般的不公平嗎?當然不是,日本政府在法令上就分劃內地人與台灣「土人」,兩方適用不同的法令,而且派駐台灣的總督擁有莫大的權力,非日本「內地」可比。(可參見郭正亮文)國府則主要是在實際操作中優惠了大陸來台人士,有實際上的不公平,卻少法律上的不平等對待。 國府在台灣,初時的確對本省人不公平,但無論如何都遠好過日本殖民政府。譬如,李登輝任總統,是在1988年,是在國府遷台後39年(光復後43年)。日據時代有這種可能性嗎?當然,到了現在,情形就更不同了,民選官員已經很少是外省人,考試入仕的官員當然也多數是本省人。 再者,國府對本省人的不公平,比較多是有現實上的困難、顧慮,而且,比較不是法律條文明訂的不平等。 台灣外省人所獲得的優惠其實可分四方面來解釋理由: 一、接收過程,官員享有特權,且此時諸多產權歸屬不明,而又逢國家內戰; 二、為保台需要依賴軍人,也需要其他軍公教獻身,至少避免其投共; 三、外省人來台,絕大多數無產無地,卻多有軍公教人員身分或背景; 四、國府遷台,原本組織龐大(即使只來了小部分,仍然嫌太龐大),卻很難完全裁撤冗員,多數都需要安置。 國府當然還有別的缺失,但是它反映的大體是當時整體中國社會的缺失(文化上、政治發展上、人際關係模式上...等),也或是前述因為人本主義文化而生出的混亂。但是,就算是那些缺失其實也應該得到一定程度的諒解,因為中國與台灣再度接觸的時候,是長期戰亂之後,兵疲民困、經濟破產。而這些,日本與其他外侮卻是重要的促成者。就某種程度來說,日本就好比像強盜,搶去人家的家產與子孫。只是對部分子孫待遇還算不是太差。結果,這些子孫中有些人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甚至有人寧願認強盜為父。 李登輝強調日本認同,這是連郭正亮這樣的綠營菁英都看不下去的言論。大家只要平心靜氣捫心自問,應該對此中是非都有個明確的心中的尺。 蔡英文表示同情李登輝,並警告馬總統不要操作族群對立。但是我認為,有些是非不是可以姑息的。以李登輝前任國家元首的立場批判現任國家元首的國家定位與認同,這樣的議題能夠模糊容忍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